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為積極滿足“停館不停學”的要求

宜昌博物館特推出“知行學堂”

線上講解系列活動

結合三峽民俗、館藏文物、

自然科普、中國傳統節日等

每週推出一次不同主題的音頻微課

讓大家足不出戶瞭解宜昌民俗

領略地方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本週,一起走進土家吊腳樓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主講人:周晨

家是什麼?家,是歸宿,是心停泊的港灣。早在20萬年前,人類就有了穴居意識進而發展構木為巢。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為抵禦猛獸飛禽、風霜雪雨的侵擾,人們開始搭建房屋。基於各地域自然環境因素,中原地區的房屋以窯洞、地窖為主;南方地區則出現了幹欄式建築,也就是吊腳樓的前身。

為什麼叫吊腳樓呢?因為房的下方是以木柱作為支撐而搭建的,即,以懸吊在半空中的形式而得名。那又為什麼要將房子懸吊起來呢?吊腳樓主要出現在氣候氤氳及潮溼的大山裡。《舊唐書》中記載:“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幹欄。”意思是說,山裡溼氣瘴氣重,懸空的結構可以使房屋下方的空氣充分流通,減少寒溼氣侵入人體;另外,高度懸空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蛇蟲猛獸的侵襲。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宜昌博物館《風情三峽》陳列

宜昌地區的吊腳樓分峽江吊腳樓、土家族吊腳樓兩種。前者(峽江吊腳樓)主要分佈江邊碼頭,建築結構相對單一。考慮到水流、江風、溼氣等因素,所以江邊吊腳樓的底柱由堅硬耐腐的巖板石和木柱兩部分拼接構成,因此樓下的懸空距離也比較高;而大山裡的土家族吊腳樓則相對複雜些,在選址上講究依山就勢,融入環境。因少田少地等自然原因,合理利用空間的理念融入土家吊腳樓的建築佈局中,通常把吊腳樓分上下兩部分使用。下半部分即吊空層,用於放置雜物或圈養牲畜,上半部分住人。值得一提的是,吊腳樓正房中(堂屋)一般置有神龕。正房多用於招待來客,或者重大節日方在正房用餐。平常一日三餐則在廚房或邊房。正房的左右間住家中長輩,兒子住次房,未出嫁的女兒是要住在廂房裡的,也就是緊挨次房最靠裡的那一間。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吊腳樓

木質結構的房屋為何能歷經幾代居住,關鍵在於吊腳樓的建築結構。建造時五大步驟,且缺一不可。第一步,“伐青山”,即備齊木料,一般選椿樹或紫樹,因為“椿”、“紫”的諧音寓意春常在,子孫旺,這類木材還能很好的防止蟲蟻蛀蝕;第二步,“架大碼”,寓意“家傑卿運”猶如騎著大馬一樣一往無前。第三步,排木扇是土家人家庭實力的象徵,排的木扇越大越多,房子做得就越大;第四步“豎屋上粱”,主人選個吉祥的日子,點香燭叩拜行禮“祭梁”,然後請眾鄉鄰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用橫樑連接,而這只是完成了一個吊腳樓的框架,用咱們現代人的話就是“封頂”。最重要的環節是第五步“上樑”,即屋頂最高一根中梁的搭建,這根梁就是我們常說的“頂樑柱”的梁。上樑儀式由木匠瓦匠合力完成,吉時一到,木匠在東,瓦匠在西,腳蹬爬梯將橫樑送到頂點固定,之後再同時下梯,由木匠誦唱:存倉存倉,子孫滿堂,六畜興旺,稻米滿倉;我從樓梯走下來,東家匠人都發財”等祝語。至此,一個吊腳樓的搭建才算大功告成。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置橫樑

隨著時代不斷髮展,吊腳樓的建造形制也在不斷改進變化。如今的吊腳樓:小青瓦,花格窗,司簷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色古笆。正可謂:

奇山秀水妙寰球,酒寨歌鄉美盡收。

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

請關注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微信:愛上宜昌

信息來源:宜昌博物館

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請自行聯繫

跨越千年的土家吊腳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