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学校受人欺负的大都是乖孩子?

我渴望鱼的记忆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提醒的是: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孩子是“乖孩子”?



一、什么样的孩子是“乖孩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个家长的希望。所以,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在家里听家长话,在学校听老师话的乖巧孩子称之为“乖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不要因为打架相骂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

二、“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逆来顺受”的个性

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我们大人经常提醒孩子要听话,要“乖”。所以,很多的孩子便开始学会压抑自己的个性,有的甚至知道大人有错,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多数的“乖孩子”就表现出来“逆来顺受”的个性,所以,遭受欺负的可能性比生性活泼的孩子要大得多。


三、“乖孩子”的问题多

在长期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特别“乖”,从不发表意见的孩子,往往最容易被老师“遗忘”,他们每学期的进步也不大。因为他们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也不知道他们的优缺点是什么。这类孩子必将成为生性活泼、调皮捣蛋的孩子欺负的对象。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四、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绝不提倡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是,我们也不能教育孩子一味地听从别人,失去自我。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静下心来多听取孩子的意见。

2、肯定孩子正确的做法、新奇的思维。

3、鼓励孩子乐于思辨,勇于创新。

如果你注意了以上几点,相信我们的乖巧孩子将不再是受欺负的对象,而是大家学习、玩耍的好伙伴。


欢迎关注布衣教师,博万家之长,补己之短,携手共助孩子成长!🤗️


布衣教书


因为乖孩子好欺负。

所以不应该分类为乖孩子还是坏孩子,而是分为好欺负和不好欺负的孩子。

你所说的被欺负的乖孩子,大都是成绩不是很优秀,个子不大,没什么特长,家里条件不是很优越,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

个子大被欺负的概率小,这很好理解。

家庭条件好,等于有靠山,不敢欺负也好理解。

学习成绩好,有老师做靠山。

性格内向的人朋友少,感觉欺负他也不会告状,所以好欺负。


王六六知识内参


当别人夸赞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的时候,你心里肯定美滋滋的。

是啊,对于国人而言,“乖”好像就是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乖” 理所当然也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因此,当黄磊的13岁女儿多多染头发、扎耳环的时候,遭受了很多网络非议和言语攻击:

“小小年纪就染发,像什么样子?”

“学生就应该专心读书,小小年纪打扮给谁看?”

众人都觉得爱打扮、爱美的孩子就是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事实上,多多并未因为“不乖”而变成坏孩子,反而一直表现得非常优秀:

8岁翻译英文小说,12岁独立设计礼服,13岁获得5个乐器类国际一等奖……


反观众人眼中的“乖孩子”,长大后的表现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甚至感觉震惊。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是妥妥的学霸。朋友经常自豪地夸赞孩子很乖、很懂事,学习根本不用操心。

但是孩子上了高中后,却突然变成了叛逆少年,逃课、抽烟、网瘾,简直就是另外一个人。

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吴谢宇,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如愿成为了北大高材生。但是本来拥有着美好前途的他,却做出了弑母的残忍事情。


孩子的乖,往往是在父母压制下的一种表现。家长们为了显得自己教育的好,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反而一直用这种标准来要求孩子,不乖就是不好。

殊不知,孩子的乖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表面上令人心旷神怡,可谁知道海底有多少丘壑,谁又知道海中存在着怎样的残忍厮杀。直到某天掀起惊涛骇浪,才知道大海平静背后的可怕。

《精神分析式对话:从心理医院到躺椅》中说道:“那些顺从的孩子,他们举止得体、成绩优异,但意外地出现了明显的优等生困境,随后这个问题的恶性程度越来越明显……这些好孩子后来成为颇有建树的成年人,他们做被教导的事,完成既定的目标。中年之后一些人逐渐感到内心的空虚,导致出现令人费解的现象,与他们常常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心理研究也都表明:孩子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长大后的心理问题反而越多。



自卑软弱,不敢反抗

“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妈妈就走了,你自己在这里哭吧!”

“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现乖一点,你乖爸爸就给你买。”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奶奶生气了!”

渐渐地,孩子明白了这样的生存技巧: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才会满足自己的要求;自己乖乖顺从大人的意愿,大人才会爱自己,不然就会抛弃自己。

正是这样,为了多得到大人的关注和喜爱,为了少受到大人的嫌弃和责骂,孩子渐渐学会了压抑真正的自己,努力做成那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书中有一段写作者带女儿到亲戚家串门,亲戚拿出糖给女儿吃,但必须要孩子叫了阿姨才能得到。

女儿犹豫了一会儿,为了那块糖最终还是叫了阿姨。亲戚表扬孩子乖时,作者却感觉很心疼。

当孩子向大人屈服的那一刻,他们就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了!

当孩子正努力地成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们也就丧失了自信和尊严!

日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为了得到父亲的关爱,一直顺从委屈地活着,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卑软弱的性格。

松子长大以后,这种性格并没有给她带来所期待的爱,甚至被同事诬陷也不敢反抗,最终将自己陷于无法挣脱的泥沼,悲惨地离去。

乖的本质就是一种压抑,孩子在父母的强势压制下变得很乖巧,但他们的性格里已经烙下了顺从的印记,长大之后怎能逃脱自卑和软弱呢?



讨好别人,委屈自己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这20多年来一直在“讨好”别人,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蒋方舟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乖孩子:7岁开始写作;9岁便出版了散文集《打开天窗》,该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高考时被清华大学破格降60分录取;23岁当上中国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新周刊》的副主编……

这样一个光环缠身的人,本该过得肆意快乐。但当蒋方舟意识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观整个崩塌了,甚至怀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确”。

蒋方舟在讲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提到小时候为了讨好妈妈,一直努力表现出乖孩子的样子,隐藏起自己真实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会收敛起真实,习惯性地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去迎合别人,每天都感觉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欢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他们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强迫孩子也去关注别人的评价,获得别人的认同。

当孩子把讨好别人当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讨喜的人设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一定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缺乏独立,失去自我

曾经,北京一位月入过万的妈妈带着女儿跳楼,因为无业的丈夫出轨,她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这么一位高收入的母亲,如果离婚了,也许还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会过得更差,可她为什么要选择如此卑微地活着?

也许,她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后依赖朋友,结婚后依赖丈夫。完全是为了别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当所依赖的人变得不可依赖了,她便会迷茫崩溃,因为她再也找不回那个真正应该依赖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产物,当孩子习惯了被控制、被包办,就会产生依赖感,如同牵线木偶,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敢表达自我。

上学了是“乖学生”,工作了是“乖员工”,结婚了是“妈宝男”,生活上是“烂好人”,经济上是“啃老族”……这难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认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执强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个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说:“当母亲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压抑过度,人格分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莱是一位家境优渥的优秀学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别人眼中标准的白富美学霸。

可是由于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让魏莱成为了“沉默的羔羊”,过度的压抑使她产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另一面却是热衷于对出身贫寒的同学实行霸凌的狂魔。

魏莱对同学胡小蝶实施霸凌,并导致她跳楼身亡,对此她毫无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对警察的盘问时也镇定自若,简直就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长期压抑真实的自我,使魏莱的心理扭曲变态,将霸凌当成了情感的发泄口,最终酿成了悲剧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伤最重》的书中说: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在实现这个独特价值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这些都没关系,允许孩子在犯错中长大,从而发展孩子的各种感知能力,让孩子慢慢去学会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你会发现,“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实、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