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後期的宦官,為何能夠掌握皇帝的生死,還能廢立大權?

泗水布衣


廢誰立誰,其實都無所謂,唐朝中期宦官勢力很大,但是安史之亂後,節度使空前膨脹,各節度使各自為戰,唐朝為了鎮壓不得不封更多的節度使去攻打,到最後節度使跟周朝的分封諸侯差不多。


豬豬豬438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這麼說過:

“國初承平之時,宦官不典兵預政。天寶(唐玄宗年號)以來,貞元(唐德宗年號)之末,分羽林衛為左右神策軍,以便衛從,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為定製,自是參掌機密,奪百司權,上下彌縫,共為不法,大則構扇藩鎮,傾危國家;小則賣官鬻爵,侵害朝政。”

這段話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宦官專權的主要原因是宦官們開始擔任軍職,掌握軍權。唐朝後期宦官掌握軍,南衙衛兵分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等十六衛,由宰相直接統轄但基本到了唐高宗中後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遭到破壞,十六衛就徒有虛名了,北衙禁軍就是募兵制的產物,最初發端於唐高宗時,到唐玄宗時達到極盛,以至於出現了藩鎮。

唐代宦官的機構是內侍省,唐太宗規定宦官不任三品官,不具體擔任任何政府部門的工作,只能做個皇家看門的和掃除做飯的,但遺憾的是,李世民的規定用了三代就不好使了,到了唐玄宗時,宦官可以統兵和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了。典型代表就是楊思勖和高力士,當然這倆人對玄宗是忠心的,基本也算唐代有名的“賢宦”吧。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是宦官李輔國在靈武擁護著即位的,直接讓唐玄宗升級做了太上皇,於是唐肅宗以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輔國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這是宦官掌兵的開始。

李預即位成為太宗後,尊李輔國為尚父。李輔國為被殺後,代宗繼用另一個宦官程元振為元帥府行軍司馬,繼之者則為宦官魚朝恩,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攻安慶緒時,不立統帥,而已魚朝恩為觀軍宣威處置使,實際上就是用宦官為統帥。

但實際上從李輔國到魚朝恩,宦官管軍並沒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個人政治傾向。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們要用宦官掌軍呢?

原因也並不複雜,安史之亂給唐廷極大的震動和打擊,一直從唐玄宗打到了唐代宗,三代帝王才算平定了,而這期間,擁有兵權的武人皇帝們極大的壓力,他們擁兵自重,如安祿山史思明之流,悍然發動叛亂,倘若將軍隊的指揮權還完全交給這些人,那麼再來一次安史之亂咋辦?

皇帝們思來想去,覺得還是“去勢”的宦官比較安全,值得信任,這些沒有機會生兒育女的宦官,是完全做不了皇帝的,而他們又飽受正常男人們的歧視,只能依附皇權生存,所以選擇他們來替自己掌管軍權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這一時期,無論是李輔國、程元振、還是魚朝恩,其實他們並不是完全因為肅宗、代宗的信任才得以掌握更多的兵權,而是這三位受益於唐玄宗時期寵信宦官的政策,成為了宦官裡面的實力派,比如魚朝恩,早先就把新鮮出爐的神策軍給拉攏住了。

真正讓宦官在政治層面上獲得了絕對掌軍,源自建中四(783)年發生涇原兵變,這次兵變,唐德宗出奔,禁軍倉促不能徵集,隨行的只有竇文場、霍先鳴等宦官。回京後,唐德宗越發忌憚宿將,恐其難制,於是用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護軍中尉。從此將中央禁軍神策等軍交給了宦官主管。這標誌著宦官專典禁軍成為經常制度。


掌管了軍權的宦官,開始能控制政權,這主要是唐後期設置了樞密使,使得他們能夠公開參政。樞密使是唐代宗永泰二年設置的,專以宦官擔任。一開始只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並沒有很大權力。到唐昭宗時,樞密使已經可以在宰相們議事的廷英殿公開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進行辯論了。

這樣,到公元9世紀,禁軍和樞密使兩個中央最重要的權力所在都掌握在了宦官手中,這邊成為了宦官專權的政治資本。而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也無可奈何,一切已經形成制度,而在制度之下,又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宦官利益集團(雖然他們內鬥不止),這個集團與文臣們、禁軍們之間利益盤根錯節,局面已然無法扭轉了。

至於地方,則更指望不上了,各地藩鎮節度,找著中央的破綻,攫取更多的利益,門口的狗變成了會噬主的狼,門外的野獸們虎視眈眈,唐朝的皇權自然就玩不轉了。

公元820年,宦官王守澄與陳弘志合謀害死憲宗,又與梁守謙等人策立穆宗,後又殺絳王李悟,迎立文宗嗣位。這就為宦官廢立或幹掉皇帝開了先例。自憲宗以後,除敬宗以太子繼位外,其他如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擁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唐末。


士說新語


唐代的宦官系統和其他朝代的形成原因大體上是相同的,主要都是代表皇帝的皇權與代表文官體系的相權之間的博弈而形成的衍生種類,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相對特殊的政治力量的存在,而唐代所談及的的"宦官專權”,又有自身形成與發展的特殊性。

先來說說唐代的宦官體系是如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瞭解了這些,對為何唐朝中後期宦官之害的程度遠超其他朝代的原因就能清楚了。

其實有唐一代,宦官本該是受到制約的,唐初時,唐太宗就給了規矩:內侍省的官職一律不能超過三品。武則天掌權時,宦官也還一直規規矩矩,但到了唐中宗時期,宦官勢力開始逐漸抬頭,宮中七品以上的宦官已經多達一千餘人,到了玄宗時期,宦官人數上升到了三千多人,非但如此,品秩也越來越高,擢升至三品的將軍的屢見不鮮,四品以上的也超過了千人的規模。我們知道在朝廷中,三品官員基本上就是一等一的高官了,唐代一品二品基本上都是授予的榮譽稱號或者皇親國戚掛的虛職,三品是實權中的最高級別了,宰相也就是這個級別了,比如武周時期著名的宰相狄仁傑,就是三品。可想而知,到玄宗時期,宦官的勢力已經膨脹到了怎樣的規模。

宦官勢力作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勢力正式登上大唐的政治舞臺,是從一個標誌性的人物的得勢開始,這個人就是眾所周知的高力士。

早在唐玄宗李隆基還沒登基之前,還是臨淄王的時候,高力士就與李隆基保持了非常密切的關係,不論李隆基是順境還是低谷,一直追隨左右,而且高力士為人恭謹,辦事嚴密,靠譜得很,很快成為李隆基的心腹。在唐玄宗登基之後,在與太平公主的政治鬥爭中,積極參與誅殺太平公主一派政敵,更為玄宗信任,擢升為右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用後來的話說,就是大內總管的崗位了。從此,高力士代表的宦官勢力在大唐的政壇上風生水起,日益顯赫。如果玄宗知道他之後連續幾代的子孫竟會被他一手捧紅的宦官們玩弄於股掌,甚至隨意廢立,更有甚者竟然妄圖取而代之,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當然在玄宗時期,宦官體系和皇帝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密切很友好,因為皇帝需要一個打手,幫助他打擊一個對手。在經歷了武週末年到中宗睿宗年間,各種政治勢力的紛亂角逐,有李唐皇族的保皇勢力,有武家一派的奪權派,有後黨,還有別具一格的公主派,以及一些奇奇怪怪冒出來的勢力,居然也影響了政局,比如圍繞在武則天男寵們的身邊的官員們,反正有點雜有點亂。最終李隆基通過政變上了臺,但他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短板,在登基初期一直影響著他地位的穩固--他是庶出,是睿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不管從長幼還是從尊卑,上臺的本都不應該是他,政權的正統性經常會受到文官系統的質疑,儘管李隆基很有能力,遠超他的兄弟們。所以,當他的對手-文官勢力,也就是相權對他發起挑戰的時候,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的玄宗皇帝覺得得找個幫手了,於是那個特殊的,又非常值得信賴的群體--宦官,就成了他不二的選擇。

在宦官們的大力幫助下,朝堂上的對手們紛紛被打敗,該降職的降職,該流放的流放,該趕盡殺絕的派人騎馬追上去補一刀。皇權大獲全勝,宦官勢力也隨之更加強大,作為首領的高力士一時權傾朝野,當時凡是進奏皇帝的奏章文表,都要先過他目,再上呈給玄宗看,有些事情他覺得不需要讓玄宗看的,就可以自己處理了,權勢熏天!

直到這個時候,儘管宦官勢力一時無二,但基礎還是在於皇權的信任,所行使的權力還是皇帝授權的,但很快情況就變了,期間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由盛唐走向衰敗的分水嶺,也意味著皇權衰弱的開始,越來越弱勢的皇帝就越來越需要宦官勢力的幫助,以維持統治。但很快皇帝們就嚐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宦官之亂在玄宗退位肅宗上臺之後正式開啟了,一直延續到唐王朝生命的結束。

說宦官之亂的開啟,就必須說另一個宦官,李輔國。

李輔國是在平定安史之亂時,擁立肅宗即位的主要功臣之一,因此肅宗上臺以後,對李輔國做出了一系列政治回報,給予以李輔國為首的宦官集團極大的權力,包括保護皇帝身家性命的直屬軍事力量--禁軍。

我們知道肅宗上臺的合法性比他的父親還差,是在玄宗皇帝避難到蜀中時,為了領導軍民抵抗安史叛軍而自立的,說嚴重點和造反沒啥區別,因此肅宗更加需要一個信得過的打手來幫助自己控制文武百官,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在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已經處於一個藩鎮割據的局面,天子之令能影響的地區很有限,這些藩鎮軍閥各個手擁重兵,不服朝廷號令,實際上和敵國也差不了太多了,所以肅宗之後的皇帝們對軍權的把握是很敏感的,自家就禁軍這點力量了,那還不得找個信得過的人看著?宦官們就是最好的選擇,在肅宗的眼裡,宦官再怎麼無法無天,那都是自家的奴才,比朝堂上那些文臣武將靠譜多了。文臣武將太有理想了,不好管,宦官門只有慾望,滿足了他們的慾望,就是一條能咬人會咬人的走狗。

但事情就是這樣,往往奴才幹著幹著,就會恍恍惚惚的出現定位錯位,好像有時候自己也可以是主人,而主人最後卻發現,自己用來咬人的狗,似乎也會咬向主人自己。

在肅宗後期,李輔國不僅獨掌了宮禁大權,而且還架空了肅宗在朝堂上的行政權力,實時上已經竊取了朝柄,不少文武官員都主動依附宦官,連皇后外戚一派也與宦官勾結起來,竊取權力。

當掌握了宮禁權力的宦官勢力,和能影響皇家事務的外戚勢力走到一起時,皇權往往就無法得到保障。在肅宗之後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唐朝歷史裡,越來越多的宦官走上了李輔國的走過的道路,他們把持朝政,擅行廢立,凌駕天子,玩弄百官,出了名的權宦如魚朝恩,俱文珍,底線一個比一個低,在他們的作用下,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