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纵观玄宗一生有两个伦理错误,一个是强占儿媳杨玉环,另一个就是一日杀三子。尤其是在杨贵妃出现以后,玄宗可谓是荒废了朝政。

很多人把玄宗后期的荒废朝政都归结到了沉迷于与杨贵妃玩乐之中,但其实这个锅杨贵妃背得是真冤,早在一日杀三子的时候,玄宗就差点铸成大错,幸得宦官高力士相劝。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为何玄宗一日杀三子?

俗话说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玄宗为什么会一次性就把三个儿子都给杀了呢?这个事情要从太子说起。

玄宗的王皇后没有儿子,所以嫡子根本没有得考虑,那就只能考虑长子了,但是玄宗的长子小时候又因为打猎受了伤毁容了,有损国家形象也不太适合当太子,那么就考虑老二了,老二李瑛不仅排行靠前,而且母亲赵丽妃呢,在开元初年也是得宠的时候,所以就顺理成章了当了太子。

到了开元十四年,赵丽妃去世了,而当时得宠的是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女),玄宗提出要立武惠妃为后,加上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的存在,李瑛的太子地位岌岌可危。

所幸,朝臣是理智的,大臣说:太子已立,武惠妃又有儿子,如果让她当皇后,难道太子也要跟着换吗?当时玄宗还比较明智,想想政治成本太大,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武惠妃会死心吗?并不。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彼时李瑛经常和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混在一起,他们哥三个的经历类似:母亲曾得宠,因武惠妃而失宠。母亲同病相怜,孩子自然就走得近一些,三个人所谓的不满,也就是不满意父亲对自己的母亲太薄情。

武惠妃逮到了机会,向玄宗灌迷汤,说李瑛勾结两个王爷,污蔑武惠妃夺了她们母亲的宠爱,要害死武惠妃和李瑁母子,并且说了很多玄宗的坏话。

这话让玄宗听了是勃然大怒,为什么呢?一来武惠妃得宠;二来李瑁之前,玄宗和武惠妃所出的三个孩子尽皆夭折,这前因后果不仅让人想入非非;三来,太子和帝王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太子是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对皇位有最大的威胁的人。

第二天玄宗就提出太子和两个兄弟结党,擅自议论皇帝,应该废掉。但是张九龄和武惠妃帮了李瑛一把。

在朝上,张九龄用各种历史典故劝谏玄宗,但所言所语皆指向武惠妃搬弄是非,玄宗大为不喜,但废太子是一件大事,没有宰相的认可轻易不能行事,本来事情按这样发展,李瑛被废也就是必然事件,可是武惠妃太心急了,作了自己一把。

在退朝后,武惠妃命人去贿赂张九龄,奈何张九龄这个人十分有原则,把武惠妃的使者给骂走了,随即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地汇报给玄宗。

玄宗一听,一下子清醒了,明白这是武惠妃的把戏,更重要的是玄宗非常忌讳后宫与外庭官员勾结,他太清楚了这种配合的威力了。李瑛,又再次度过一次危机,但下一次风波的到来,就是他身死的时候。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开元二十四年底,张九龄被罢相了,就在张九龄离开京城的第二天,玄宗再次召集宰相商议罢戳太子的事情,这次是为什么呢?

史书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第一种记载出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说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又在唐玄宗面前打小报告了,说太子李瑛和他的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图谋不轨,唐玄宗这才再次发威,旧事重提。

另一种说法就是《新唐书》的记载了,说太子李瑛误入了武惠妃的圈套。什么圈套?《新唐书》记载,在前一天武惠妃派人向太子兄弟传旨说内宫有盗匪,要求太子立即领兵护驾。李瑛三哥们就急匆匆带着卫队进宫去了,然而武惠妃却在此时大喊太子谋反,于是玄宗就把三个儿子抓了起来。

两种记载哪种可信度高呢?个人认为是前者。因为李瑛作为太子,要领兵进內宫平盗不需要联结两个兄弟;其次,前面武惠妃已经污蔑过他们三一次,武惠妃的传旨他们不会不加以防范;再者,武惠妃可以说是他们的仇人,救驾迟一点武惠妃的危险就多一点,对他们就更有利,装模作样地走走程序再去救人不是更好吗?

相反,三兄弟因常聚首而被老爹教训,而后叛逆起来,再次喷自己老爹一番,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被有人之人稍一捏造,就成了谋反。

不论如何,这次没有人保他们三个了,宰相李林甫还是武惠妃的人,只是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当大臣的不宜过问,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吧”

一看宰相没有意见,唐玄宗的决心也就定了。李林甫不是说这是家事吗?那就按家法处理吧,不用在朝廷里宣布了。他直接派了一个宦官到宫里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废黜的皇后通常没有好结果,倒台的太子也一样。

十五天之后,太子李瑛及其兄弟三个人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驿站里。一日之内杀三子,这可是唐玄宗当皇帝以来最大的冤案。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李瑶和李琚更是以博学多识著称,三个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们惋惜,觉得唐玄宗心太狠了。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再立太子--玄宗的自坑

太子李瑛死了,太子之位始终得有人顶上,那么要立谁呢?被爱情蒙蔽双眼的玄宗心里是倾向于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的。

为什么说玄宗被爱情蒙蔽双眼?前面提及,在李瑛第二次差点被废的时候,张九龄就让玄宗明白了武惠妃与外庭勾结,耍政治手段,但是玄宗却依然宠爱武惠妃。

但是在这之前的王皇后,因为厌胜之术的一句咒语“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就被打入冷宫郁郁而死。而更为重要的是,武惠妃死了。

在李瑛三人被处死之后,武惠妃就出现了幻觉,整天觉得兄弟三人冤魂不散缠着她要报仇索命,请医问药、跳大神都没用,开元二十五年年底,武惠妃一命呜呼了。而此时玄宗更明白自己三个儿子,是被武惠妃给害死的,却仍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

如此区别对待,除了被爱情蒙蔽之外,真的想不出第二个结论来。而立太子的事情,刻不容缓,不立李瑁又立谁?这时高力士起作用了。

高力士趁机进谏道:“这件事情不用那么费心,推长而立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乎,玄宗就立了三儿子忠王李玙,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为太子。

若不是高力士,不用等到杨贵妃,玄宗就已荒唐

倘若立了李瑁为太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一、鼓励子嗣们以靠阴谋诡计争位子,这就与嫡长子继位的传统所违背,也增加了子嗣们的相互仇视。玄宗本人非常重视兄弟情谊,又怎么会推崇这样的做法?

其二、李瑁是个巨婴。因为从小在玄宗的大哥宁王家里寄养直到7岁,宁王夫妇并不管管他,整天顺着他,也就是溺爱,导致成年后的李瑁一无所长。

其三、李林甫会得到极大的势力增长。宰相李林甫一直是李瑁的拥护者,一旦李瑁当上太子,和李林甫勾结,就可能威胁玄宗的皇位。大唐再一次可能面对政变。至于政变的危害,自然不用多加描述。更重要的是,一个无能的皇帝,最终只会是一个有野心的权相的傀儡,大唐江山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