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彌勒佛,非彼彌勒佛也?

1 名稱

此彌勒佛,非彼彌勒佛也?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中文名:彌勒佛,大肚彌勒,天冠彌勒菩薩外文名: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別 名:阿逸多菩薩摩訶薩。

2 前世今生

此彌勒佛,非彼彌勒佛也?

說法一: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說法二: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說法三: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3 其他雜事

一、有關對聯

此彌勒佛,非彼彌勒佛也?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此聯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彌勒佛之像來針砭“天下難容之事”,嘲諷“世間可笑之人”,可謂用心良苦。)②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己何所不容。—四川靈巖寺彌勒佛殿兩側(此聯與北京潭柘寺聯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世人要達觀豁朗,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團結和諧。)

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我肚皮這樣肥大,總不愁吃憂穿,只因可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心寬。—四川成都新都寶光寺(此聯巧藉笑佛之口,勸誡世人要心胸寬闊,樂觀開朗。)

二、其在中國和日本發展

此彌勒佛,非彼彌勒佛也?

中國的彌勒菩薩信仰—中國東晉以來,彌勒淨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隋唐之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淨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淨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雲:“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在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信仰曾經有所衝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淨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淨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後,逐步讓位給阿彌陀佛信仰,於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蹟。

日本的彌勒信仰—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且分佈地域很廣。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僧人,則如雨後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願往生兜率天內院。

—以上大多都來源於百度百科,僅供參考哦!

(附言:感謝你的閱讀與觀看,你的小和尚唸經啦又上線了!不出意外,每兩天一更,佛學知識、佛學故事和佛學語錄板塊交替進行,歡迎大家評論留言,交流交流!再次感謝,手動為你點贊,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