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習”二字的真實含義

說到學習的含義,似乎人人都懂,孩子在學校聽老師講課、做作業、背課文、作作文、學寫字,不都是學習嗎?成人學政策、學理論,外出考查、調研不都是學習嗎!這麼簡單的問題,還用論證。


其實不然,多數人對學習二字並未弄懂。


論“學習”二字的真實含義


《論語》中講:“學者效也”;又云:“學者覺也”。這裡說的很明白,學就是效法、仿效。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老師,責任是如何的重大。學生在學校裡學習,老師的言談舉止、學識智慧、一顰一笑,甚至一筆好字,對學生的影響極大,甚至留痕終生。一般人理解教育只是學文化知識,其實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養人性,直指人性。所以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譬如老師待人接物、言談舉止,你在教文化課、教唱歌、教跳舞、教寫字、教體育的過程葉,學生仿效你,有的仿效的好,有的仿效的差,有的得了要領,有的不得其要。讀書、寫文章、寫字、唱歌、演戲,能夠學習效法跟老師一模一樣,是很難做到的。這是學的問題,也是仿效的問題,更是我們搞教育的大問題。可是在現實中,人們在學東西時常會犯常識錯誤,比如一個人學習書法,選擇了某位古代書法家的法帖,開始臨,可是臨了不長時間,自以為已登堂入室,其實連門邊都沒挨,便跑出來創新,寫自己的面目,結果什麼都不是。臨書首先是仿效,追求形似,進一步才追求神似,再進一步才談到創新。再比如現在許多寫東西的人,你從他的詩文中看不到他讀過那些名著,找不到他模仿過那些著名作家的痕跡,沒有路子,只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寫,不重視從審美、風格、寫法上仿效繼承。我們看中國的許多著名作家,他們在審美上都有門派,重視互相學習,互相仿效,如“山茶花”派、“荷荷澱”派、“山藥蛋”派等,在寫作風格上傳承仿效,保持一致,但各有面目。


在模仿、效法達到一定水平後,“學者覺也”,依據各人的智慧、見識,開悟創新,古人也很重視“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鼓勵學生創新開拓,自出面目。


論“學習”二字的真實含義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習”字,“習者,鳥數飛也。”這個習字,繁體字上邊二隻翅膀,下邊是個鳥頭,習的本義是小鳥練習學飛。小鳥在窩裡一天天長大,翅膀慢慢變硬了,便學習大鳥的樣子從窩裡飛出來,不想“卟嗒”一下掉在了地上,歇了一會,又飛起來,又掉落在地上,這樣反覆地實踐練習了多次後,即“數飛”後,便可以自由地飛翔了,所以習的意思是表示反覆多次。那麼學習的意義便明確了,不但要仿效、創新,還要反覆多次的複習、實踐,這樣,學的東西才能鞏固。


論“學習”二字的真實含義


要之,學習必先老老實實地去模仿、仿效,然後才能談到創新,再加上不斷地複習、實踐,才能過到一個高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