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並100%控股,但在技術層面卻沒有“一把抓”。沃爾沃亞太仍為獨立運營,這種模式讓太多汽車愛好者看不懂,對於在技術領域如飢似渴的吉利而言這是為了什麼呢?如果深入分析兩方的生存狀態與技術儲備,以及品牌產品定位對技術的需求的話;對於這種迂迴戰術則會深感佩服,初期的吉利沃爾沃並不適合技術共享。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沃爾沃技術儲備-DriveE T

沃爾沃是瑞典的知名汽車公司,在歐系汽車中知名度相當高。因其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普及安全氣囊於民用汽車等發明為汽車行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不過歐系車企具備持續發展能力企業並不多,沃爾沃轎車業務最終因經營不善而淪落到被福特汽車收購。重點:在北美的十年職業生涯中沃爾沃表現很差,平庸的技術、不理想的品控以及偏高的維保程度,這些因素決定了沃爾沃的銷量低迷。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沃爾沃的技術儲備遠沒有想象中的誇張,除了DriveE-T系列發動機以外,變速箱依靠供應商,驅動平臺並不比競品企業領先。作為汽車的核心三大總成沃爾沃只有發動機有些亮點,但在內燃機技術突飛猛進的近十年中,“DET”發動機的產品競爭力也在大幅下滑。那麼對於這個標準的平民品牌而言,沃爾沃在汽車工業非常成熟的北美註定難以被接納;最終不得不被福特轉手,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才有必要接盤沃爾沃呢?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品牌形象與集團形象

中國汽車市場是全球潛能最大的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在技術層面也在突飛猛進的過程中。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由外企進駐並以合資方式生產汽車的模式被普遍認可,西方文化的入侵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不斷進行著“大腦西化”。部分自主品牌即使掌握先進技術,但是因國產汽車還沒有被全面認可而造成生存艱難;想要在C端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就得藉助於外國品牌汽車的影響力,於是收購一些外企則成為了通用模式。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沃爾沃雖然在歐美市場是平平無奇的普通代步車品牌,但是隻要不是本土品牌就會被“高看一等”,這種心態雖然是潛意識中的“自貶一級”的自卑與可悲,然而事實普遍存在也不能否認。於是吉利收購了這家“瑞典破落戶”,品牌形象與集團形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沃爾沃就這麼點技術儲備,如果在收購之後悉數拿來利用,相信在吉利汽車上體現出各類問題後對於吉利並無利好,同時沃爾沃也會再次受到致命打擊。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擠牙膏&神秘感

沃爾沃亞太的產品定位仍舊偏高,是脫離C端主流消費群體的中端車。這就決定了沃爾沃的保有量不會很大,產品真實品質高低也不會被過於關注,或者說想要關注與瞭解也不見得都有機會;於是沃爾沃汽車的神秘感依舊,對於洋品牌在不瞭解的前提下,大部分人是樂於編造與吹捧的。這是沃爾沃技術的不能夠快速“下放”的原因,不能讓吉利汽車成為起底沃爾沃的工具。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總結:吉利與沃爾沃汽車的技術共享只能以“擠牙膏”的方式,一點點地通過聯合研發中心,以及領克汽車作為平臺逐步下放。而且內燃機的量產機型編號一定是會差異化的,因為這樣可以讓產品有沃爾沃的光環,而真實品質不是那麼高的話則可以認定為吉利汽車有進步但還需努力,總之兩方都可以保持人設了。基於用戶心理學的分析這顯然是最理想的模式,所以吉利沃爾沃在很長的時間內仍會保持這種曖昧關係。

吉利沃爾沃的技術共享採用了「迂迴戰術」,為什麼不直接一些呢?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責編:天和MCN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