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革命遗址遗迹(2)时代楷模靳月英

靳月英,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黄洞乡鱼泉村人,是一位96岁高龄、64年党龄的女英雄、老模范。她身居大山,脚踏实地,几十年如一日,为家乡奉献,为教育助力,与军队情深,与荒山决战,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壮丽篇章,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农村普通党员职责义务。她是时代的楷模,先后获得全国拥军模范、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在她的人生历程中,有100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先后7次赴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的事迹两次被编入中学生教材,是广大干部群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她塑造了一代楷模的光辉形象。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2)时代楷模靳月英

拥军深情

1942年,靳月英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丈夫冯清海一道参加了革命。丈夫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抵御日顽,靳月英在后方带领群众抬担架、救伤员、送军粮、做军鞋忙支前。为消灭敌寇、为民族独立,为建立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着宝贵的青春。

1947年,冯清海在淇县三里屯战斗中为掩护区长杨贵同志(后来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县委书记)和战友壮烈牺牲。时年靳月英年仅24岁,怀里揣着一个刚满8个月的儿子小锁。丈夫的突然离去,靳月英顿时感觉像天塌了一样。然而,逆境中的靳月英没有就此消沉,她掩埋了丈夫,擦干了眼泪,毅然投入到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把对丈夫的爱延续到人民子弟兵身上,并与人民军队结下了几十年割舍不断的深情。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靳月英几十年如一日,每年都要为军队办实事办好事。每年的“八一”节,她买来毛巾、背心、衬衣、保温杯、矿泉壶等物品寄送给部队或亲自送到子弟兵手中。据当地民政部门统计,自解放以来,她向部队送、寄的慰问品有30万多件,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

为这50万多元,一个带着孩子生活在山村的妇女,除了从每月的抚恤金中省些外,不知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春天,靳月英去山上采集中草药;夏天,靳月英翻山越岭,在一棵棵槐树上摘槐米;秋天,靳月英提上篮子沿着山路采野果;冬天,她又拿上镰刀把满坡满坡的草割成堆、堆成山。为此,她从树上掉下摔伤过腰,也曾从山崖上摔下,导致左臂骨折。

在鱼泉村,每年新兵要走的日子是靳月英家里最热闹的时侯。她把新兵拉到自己家里,亲亲热热地请他们吃顿饺子,再塞给他们几十块钱,让他们到部队好好干,别想家。新兵走了,她还常常到新兵家里走走看看,帮助解决些困难。

新兵李俊清的爷爷奶奶常年有病,他是流着泪去当兵的。靳月英为了让他安心,就三天两头地往他家跑,送点米、面、点心。后来,靳月英又到集市买了头圆滚滚的小猪送到俊清家,让他家把猪养大后卖点钱看病。

同李俊清家一样,鱼泉村58户军属,谁都能谈上一串与靳月英相联系的故事。

基层中坚

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靳月英一直是农村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先后担任村妇联主任、副社长、副大队长、村党支部委员等。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干部,靳月英始终不忘宗旨,牢记使命,五十年代起,靳月英就带领群众开山劈石,垒砌梯田、开沟挖渠,男劳力身上有多少汗,刚强的靳月英汗水一点没有少流,经过连续十多年的奋战,她们在村周围的荒石滩上开垦出了400亩平展展的水浇地。

作为一位烈士遗孀,靳月英的日子也很清贫,但她时刻惦记着山村的贫困户、五保户。逢年过节,她都要挨家挨户去照看。就是平时,地里拔下几棵菜、山上摘下几粒果,也要拐个弯,为困难户送一些。村里有两个没儿没女的“五保户”,一个叫邢闫氏,一个叫牛软梅,靳月英像亲人一样悉心照顾了她们一二十年,直到为她们养老送。

鱼泉村地处深山区,一些人想致富没门路,靳月英就从当地实际出发,用政府发给她的补助金和劳动收入买来小鸡和猪娃,送给困难户发展家庭养殖业。在靳月英的帮助下,这几家都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有的还盖起了新瓦房。

靳月英一辈子尝够了没文化的苦,所以对山村教育她时刻挂在心上。每逢教师节,靳月英总是要带上慰问品,送给学校的每位教师,勉励他们好好工作,为山村培养好人才。

对村里的孩子们,她用自己的补助金和上山割草换来的钱买来笔记本、铅笔、毛巾、茶缸等送给他们,还经常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尽快掌握建设山村的本领。

2001年,鱼泉小学有四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面临退学。再苦不能苦孩子,靳月英把手里仅有的200多元送到学校,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前,靳月英共资助过20多名中小学生。

靳月英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她像阳光,为山区教育播撒着温暖。她像雨露,滋润着山村教师的心田。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2)时代楷模靳月英

荒山绿梦

靳月英家乡的山植被太差了。据专家说,这一带属浅山石灰岩第一二阶梯的陡升地带,石灰岩上的土层仅有十几公分厚,这里山势陡峭,坡度在70度左右;雨量极少,年均降雨量不足50毫米,恶劣的生态环境排斥着广大山民的绿色梦想。当地自古流传“东岭光秃秃,西岭秃光光,种草草不长,栽树难乘凉”的民谣。

让荒山变青,在石头上种树,靳月英的青山梦在1984年萌发了。

1984年八一前夕,61岁的靳月英走出大山,到首都参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双先大会,从北京回来后,值农历中元节,当地人有上坟祭典的习俗。靳月英带着儿子小锁,去后山祭典丈夫。走在沉寂的山路上,靳月英对儿子说:“我这次坐火车去北京,一路上看到两边都是绿油油的。我也想在你爹这四周的山上栽上树,让荒山变得青青绿绿的”。儿子说“人家栽了几十年都栽不活,你能栽活?”靳月英说“娘想试试。干部咱不当了,可娘还是个党员,也没有听说党员退休啊!娘是党的人,想给党增增光,搞一片绿化林;搞成了,群众绿化就有信心了,再栽上一片经济林,说不定咱山区老百姓还有盼头”……

说干就干。第二天,靳月英扛起镢头,挎上箩筐,带上干粮和水葫芦就上了山。从此,她便与山结缘,与石为伴,风餐露宿,日复一日为实现她的青山梦而奋斗不停。

靳月英栽树下的是绣花功夫。在陡峭的山坡上,靳月英挥䦆头挖树坑,用双手码围堰,有时花费两三个时辰,还做不成一个鱼鳞坑。坑里缺土,她就背着箩筐爬上爬下,从石缝里一点一点地往外抠,再一把把填进坑里。

到了次年,在这架被称为仙人梯的山坡上,靳月英已经码好200多眼树坑。她卖掉猪娃,换来200多株侧柏苗,精心栽种到了山上。没想到大旱之年,坑里土都晒焦了,老天爷干瞪眼就是不掉雨滴。为了让小苗成活,靳月英卯足劲,每天不停歇地从山下的水库担水往山上爬,她不顾自己已是60多岁的人了,一趟一趟地上山下山往还奔波。靳月英年青时敢与男劳力比高低,到了这把年纪,她每次只能挑两个半桶的水,就这,她也记不清多少次脚下打滑,人翻桶坏水倾洒,腿脚胳膊被尖硬的石头欺负,鲜血染透衣裳。

关于爬山跌伤的事,靳月英曾对前来采访的各级媒体说:“有时跌得太疼了,我委屈得坐在山坡上哭。我哭哭就不哭了,我对自个儿说,又不是别人叫你干的,没决心就回去!”哭一阵,擦擦泪,想通了,爬起来接着干。

下了苦功就会有回报。1985年虽遇大旱,路过的村民忽然发现,那面山崖上泛起一片片青绿——靳月英竟然种活了170多棵柏树。

点点绿色让靳月英的梦想闪放出光芒,她早已忘掉了年纪,干得更带劲了。

冯小锁那时在乡民政所工作,一天晚上,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就进山去找。原来靳月英从高崖上跌下来,摔折了胳膊,起不来身了。她被儿子背着回家,路上还自言自语:“别树没种成,再把命搭上。”可一回到家,她对家人说:“命搭就搭了吧,总算干了点事。”

有一次,儿媳妇进山送饭,远远看见山坡上,婆婆手缠毛巾,头枕着扁担睡着了,旁边一只桶里还有半桶清水。正值三伏天,即使人在树荫下也热得难受,何况山坡劳作的年迈老人。儿媳妇很是感动。孙女们有时也逗老太太:“等你以后没了,不给你糊房糊车糊电视,给你纸糊几把镢头、几副箩筐烧给你用,让你到那边还干。”靳月英笑笑。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是党员,党员没有退休日,只要身体争气,能活九十我干到九十,能活一百我干到一百。”

拗不过,又放不下,家人同心协力,一并加入到荒山植树造林的行列。   

北坡栽满换南坡,东岭干完去西崖。仙人梯、大鳌山、南绝头、过路泉、南岭、后坡、林泉岭、库南崖、阴坡等,到处是靳月英一家人的身影。他们一棵树苗一棵树苗地栽植,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突击,挑水桶的挑水桶,拎箩筐的拎箩筐。靳月英年纪更大了,使不动大镢头了,就让儿子打了把专用的小镢头。

平日里,到靳月英家来是见不到人的。有一次,部队的人来看望靳月英,爬了两道岭,才见到在山上忙着劳作的靳月英一家人。官兵深受感动,就陪她们在山上干了一天活。

如今,全家四代人忙忙碌碌,都为山青。在曾孙冯超的记忆里,他从小就跟全家种树,太奶奶也不嫌累,一天到晚手不停,山上总有干不完的活儿。靳月英带家人在种植侧柏的同时,还根据山地情况,在土层较厚的地方,栽上花椒树、核桃树、柿树等经济树木。

山岭上,呈现的是一幅幅这样的图景:日头下,雨雪中,䦆头击打着石头,美妙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乱石经双双巧手,码成一眼眼鱼鳞坑,似闪烁跳动的音符。每逢山风刮起,山上有跪有趴、有蹲有坐,姿态优美无限。一年四季,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不计寒暑。身前,满目荒凉,身后,片片青绿。

靳月英怀着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怀着对自己丈夫的眷恋,给青山命名,叫“八一纪念林”。

榜样力量

受靳月英无私奉献、带家人荒山植树的精神感召,村里一位老党员冯六群坐不住了,他和王小六、杨东庆、王国成、靳安国、靳守信、王小林、李小羔、王富林、王软贵、冯跃魁等13位村民,自发成立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队”。

西鱼泉村已经74岁的王小六,提起当年植树还激动不已:“要不是靳月英,我们村周边的山还是荒山,栽树难,成活更难,是她领着我们一路艰难的走了过来”。

10年时间,靳月英带领他们先后开辟了8个山头13面荒坡,栽种树木超过20万株,染绿了太行深山区的110多公顷缺土少水、坡陡石硬的山岭。

1994年,国家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1995年春,淇县号召干部群众“向靳月英学习,向太行山宣战”。全县当年22万人,每天出动10万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靳月英孙辈两男三女汇入洪流,一个个都是示范植树的好手。

该县北起县界小柏峪,南至崇岭云梦山,纵向绵延28公里的200多座山头上插遍红旗,划分了八大战区。那时全县动员,搭帐篷、埋锅灶,总指挥部设在靳月英家不远处夺丰水库的帐篷里,很多人吃住在山上。形成改革开放后空前的群众大会战的恢宏场面。

在会战开始阶段,有些干部心存疑虑:在石灰岩上栽树,如同在火上放青苗,能成活吗?

县里就带着大家去看靳大娘种树的山,学习“靳月英标准”。靳月英的孙子孙女们现场挖坑示范。后来,这样的挖坑方式被干部群众称之为“靳月英树坑”。广大干部通过亲身在山上劳动,更敬佩靳月英精神的可贵。一个机关干部,辛苦一天,才能挖出两眼标准坑。即使到今天,机械发达,太行山上种树还是靳月英的方法最管用。

有人算过一笔账:十年来,靳月英栽树挖的土,垒树坑搬运的石头能装满6000多辆4吨重的大卡车,相当于搬走了一座小山。

淇县集中会战了6个月,4万亩荒山种满新苗。十万大军战太行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传遍大江南北。当年的全国植树造林现场会就选在淇县召开。在靳月英“八一纪念林”的周边,面对漫山遍野的鱼鳞坑,时任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连说:目瞪口呆、心潮澎湃。

一分种九分管。刚成活的树苗,一怕牲畜啃,二怕山火燃,三怕逢天旱。为此,县里成立了专业机构,看管山林。面对石厚土薄的状况,为了高标准存活,县里年年对“责任林”进行评比,缺苗补栽;为了防火,淇县机关干部连续上山割了5年草,直到小树长大。

自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由72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3400多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00多万吨,至少可蓄水11亿立方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状况,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淇县山里,当年3%的绿化率,提高到今天的60%以上,又见到小叶朴树等珍稀植物,连金钱豹等大动物都又见了踪影。

靳月英勇于担当、追梦青山的壮举也让当年首长、后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杨贵非常感动,他专程从北京来到河南,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太行山区,来到战友靳月英身边,追忆往事,泪水溢满眼眶,两双手紧紧攥在一起。

原河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南丁参观了靳月英“八一纪念林”后颇有感触地说:理想没有跌落,英雄尚在人间。我在呼吸没有被污染的空气,在读一首非常纯粹的、纯净无比的长诗。任何人,在靳月英精神面前都能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中共中央侯补委员、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在听完靳月英事迹报告会后非常激动,他说:靳月英的精神是新时代的召唤,是我时刻要学习的榜样!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政河南期间,曾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对靳月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位山区农民非常了不起,在石头缝里能够种植这样大密度的树,是要付出相当艰苦努力的,也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时代楷模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靳月英当年栽下的柏树,只有筷子那么细,35年过去了,如今粗如碗口,郁郁葱葱,青冠罩山,生机昂然。

当年水库南坡种下的果木经济林,更是精心呵护。家里猪圈、鸡圈的粪通过水库小船,一担担运到对岸,再扛上山坡,一捧捧埋到树下。

村民们纷纷仿效,在荒山上种植经济果木,如今,鱼泉村近5万棵经济果木早已挂果,花椒、柿子、李子、核桃等结满枝头。新品种的核桃在市场广受消费者青睐;优质品种大红袍花椒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已飘洋过海,销售到西亚、欧美等国家。凭山林的收入,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上万元的收入,20几个家庭为此脱了贫。

青山倒影在库水里,青山更觉厚重;青翠欲滴的林木阻止了水土流失,使湖水倍显清澈。绿水青山,已初步形成当地的金山银山。这部山与水融合的杰作里,有靳月英浓墨重彩的一笔。

96岁高龄的靳月英,干不了什么活了,但一提起青山,她立马两眼放出特有的情感。她说:“说实在话,这几十年在山上,树木就是家人。树木也有灵性,是我千千万万的孩子啊!”

村上每月15日是党员活动日,靳月英每次都要参加。会上发言她讲的最多的,不是自己一生上百次获得的奖励和国际“地球奖”等荣誉,不是四次进京参加会议的经历,不是两次作为楷模列入学校教材,她魂牵梦绕的,是那片片青山,她讲的最多的,是爬山跌倒的“狼狈”,是树苗栽了死、死了栽的经历;讲的最多的,是她和家人因栽树的争执。她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爱说过多的话,但一讲到栽树就精神十足,半天没个完。平日有事没事,隔三差五,靳月英就不由自主地到山上转转看看,看到前来旅游观光的外地人,她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可爱的容颜,非要劝人家到家里坐坐不可。

靳月英是远近闻名老英雄、老模范,每遇媒体采访或上级领导来探望时,她最兴奋的,就是带着他们爬上坡壁,去参观她的“八一纪念林”,去品尝那诱人的山果。

靳月英为全家四代接力、不舍青山而欣慰。她告诫在乡里负责扶贫工作的重孙子冯超:要牢记太爷爷打江山的付出,永远跟党走,为民服好务。

榜样,是时代的动力。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靳月英精神感召时代,影响民众。在当前全国上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靳月英精神,学习她心底纯洁,把党的使命刻在心里的可贵品质;学习她不以善小而不为,助学、拥军、绿化,为党的形象处处添彩的举动;学习她淡漠名利,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高尚品格;学习她初心永驻,奉献青山的坚定信念,对于自觉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把主题教育学习作为一次理想信念的再洗礼,坚守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主动担当作为,锐意攻坚克难,具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义。

来源:鹤壁党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