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皇宮總是中國古代首都城市最恢弘的建築,畢竟作為皇室的宅邸,皇宮不僅是一處住所,更是國家威儀的象徵。所以不僅是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大多重視宮廷建築,連割據一方的小政權,一旦有了喘息之機,也往往營造宮室,增加自己的合法性。


古代中國人對權力的至高想象

(圖片來自@ESB Professional/shutterstock)▼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然而歷史總是有例外。宋代雖然是可與漢唐明清比肩的王朝,其皇宮規模和形制卻不如這些朝代,北宋初年甚至出現了宮室被毀卻無人修繕的局面。


但丟了面子的宋帝們卻收穫了裡子。從北宋首都汴京到南宋“行在”臨安,圍繞宮城展開的首都百業繁盛、人口稠密,為帝國貢獻了大量稅收,也讓幾代宋帝有“仁政”美譽。


《清明上河圖》(局部)(向右滑動)▼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這個朝代為什麼這麼奇怪呢?


可能是史上最小的皇城


上世紀80年代,河南開封市的考古人員在龍亭湖景區附近發現了一處古城遺址。經過測量,他們發現這是一處周長2520米的古城,而推測其年代,很有可能來自北宋年間。經過專家反覆考察論證後,人們終於對這座古城的來歷有了統一的認識——這應該是北宋宮城的遺址。


宮城是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的最內層

向外可能還有皇城、內城、外城等

(圖為傅斯年還原的北宋皇城)▼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2520米折算宋制,約是五里,結合文獻,便有了宋史學界的“宋皇宮一城五里說”。


其實北宋早期宮室並非完全新建,而是大範圍沿用了宋取而代之的後周,和更之前由朱溫建立的後梁營造的宮室。


這種做法其實也頗為普遍

比如唐長安就沿用隋大興城,清也是沿用明的首都▼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在朱溫僭位稱帝之前,汴梁(大梁)只是唐宣武軍節度使的官署駐地,後梁所謂的皇宮,也不過就是官署改建而成,自然夠不上皇宮的規格。五代時期天下大亂,戰禍頻仍,雖然稱帝者不少,有實力為自己造一座氣派宮殿的“皇帝”卻著實不多,因此後來定都大梁的短命王朝,也基本沒能翻修皇宮。


朱溫所稱雄中原的時代也就是唐滅亡後的“五代”

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社會經濟嚴重倒退

武人篡權甚至成為政治習慣,朱溫自己也是受害者▼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當然到了重新基本完成統一的宋朝,再用前朝官署級別的宮殿就顯得太寒磣了。所以宋太祖定都汴京之後,還是選擇了擴建皇宮,動用數千民工擴建了皇城東北角,並在幾個月後命人按照西京洛陽的宮室標準興建汴京的皇宮。


開封相比長安洛陽,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水路樞紐

由於經濟中心轉移至江淮,補給長安洛陽的成本極高

而經過五代之亂,故都更加殘破,故不得不定都汴京▼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最終的建設成果由於開封城屢遭黃河水患,已經無人知曉,但根據文獻和考古證據來看,宋太祖最終還是沒能住上和唐宮一樣氣派的宮殿。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是,即使算上皇帝居所宮城外圍的皇城,宋代皇宮的周長最大也不超過七里,也就是3500米。


核心區在宮城和皇城

外圍的城市範圍相比前代其實有所擴大

城市的商業和經濟功能在宋代有所加強▼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和宋代前後的統一王朝相比,這實在算不上一座大皇宮。當年洛陽的最內圈的宮城周長就達九里三百步,算上外圈的皇城更是長達十八里多,是宋代皇城的兩倍有餘。而往後數,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北京故宮,就是明清兩代的宮城,周長達3400多米,和宋代的皇宮兩城一樣大。


若要問皇帝們自己,當然是很想擴建的。坐上了天下九五至尊的寶座,誰又不想把自己家裝修得更氣派一些呢?至少也要和前朝同等待遇吧。


可惜君主的這些需求往往會在第一時間被扼殺。


比如宋史記載,即兄長之位登基的太宗趙光義,就曾起心動念搞擴建,結果不僅朝臣們反對,連皇宮周邊的居民——沒錯,宋代首都群眾可以住在最靠近皇城的地方——都不答應。太宗幾番遣人勸說,但終究沒能把周邊居民勸走。


在沿街開店和流動攤販方面,宋朝確實開了個好頭

(開封清明上河園,圖片來自:再生網 / 圖蟲創意)▼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到了南宋,朝廷遷到了臨安,初時念及故都尚未收復,也只是造了一個小小的“行在”。隨著南宋承平日久,南宋中後期的皇帝也開始不滿於“行在”的寒酸,多次提出要擴建。最終不是被大臣攔住,就是被居民阻撓,連太后修個陵都要給居民高額補貼。


如果把汴京和漢長安比較的話

漢長安的宮城和皇城比例明顯更大

皇城之外其實就是城外了,主要功能是政治軍事上的

對於漢朝皇帝來說,與民爭利完全不是個問題...▼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做個宋朝的皇帝,真還挺憋屈的。


當然不顧祖訓大興土木的也有,在宋朝就得首推宋徽宗。在無良道士的慫恿下,徽宗決心採天下奇石在皇城東北方造一處假山,號為“艮嶽”,以改良宋朝的國運。算上運花石綱和造假山的經費,徽宗可能是宋朝最會糟蹋錢的皇帝,也幾乎是宋帝中唯一有強拆劣跡的一位。


結果就很清楚了,藝術家皇帝打不過北方的戰士皇帝

大宋從此再無統一全國的可能▼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國退民才能進


兩宋皇宮束手束腳,皇城腳下的老百姓卻得了不少實惠。《清明上河圖》漫長畫卷中展現的繁華汴京城並非空穴來風,而一致被學者們認可是當時宋都風俗的真實寫照。


來自橫店的真實寫照

(圖片來自:香蕉叔叔i / 圖蟲創意)▼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事實上,南北宋的都城都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經濟型首都,而不是隻有政治作用。而放棄皇宮的氣派,為的也正是給皇城外的民生多騰出空間。所以雖然宋宮的規劃稱不上古代宮室的典範,但卻讓汴京城和臨安城擁有了領先那個時代的繁華。


這並非沒有緣由。


唐朝以前的都城規劃,在哲學上源出“井田”制,也就是將一座城市視為一大塊田,用“井”字形的棋盤格道路將其切開成若干個方塊。每一個方塊,都被官府規定了一定的功能,或是居住用的“裡”,或是貿易用的“坊”,互相之間不得隨意聯繫。即使要聯繫,也要繞過整個方塊行動,非常不便。這就是唐代都城著名的“裡坊制”。


隋唐長安就是其中的代表

功能更分配的明明白白,每個居住區都相對封閉

商業在時間空間上受到很大限制,不過便於朝廷管控▼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但汴京城不一樣,在九宮格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市環路和貫通對角線的斜街。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當封閉式的功能塊被切開,讓百姓就能以更快的速度移動,城市商業運轉的效率也就被間接提高了。比如東京夢華錄中就提到了“舊曹門外的南北斜巷”,說明當時還是有很多百姓在利用這些新的道路。再加上汴京城中流淌著包括汴河在內的複雜水系,也可以作為大宗貨物和人員的通道,首都交通已經相當便捷。


畢竟定都汴京的一大原因就是物資運輸的經濟性

而這整套物流並不是官府獨自能解決的

(開封清明上河園,圖片來自:墨顏視覺 / 圖蟲創意)▼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而與這種交通規劃匹配的,自然是“裡坊制”的解體。


這很可能不是宋廷的本意,因為真宗朝曾下令開封府在街道上樹立表木,居民不可擺攤侵佔街道超過這些表木,違者打七十杖,基本沿襲了唐代長安城的規矩。


北宋汴京內城示意圖,和方方正正的老長安還是比較像▼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但老百姓還是忍不住偷偷出來擺攤,和官府“城管”打起了游擊戰。這一系列鬥爭在仁宗朝到達了巔峰,有官吏在清理清道時比表木往裡了一些,竟被佔道的商販拖到了開封府打官司。這時候皇帝和官員們也終於明白,想要恢復過去死板的裡坊制是不可能了,不如放開街巷,或許能促進百業繁榮。這個果子最後被宋神宗摘了去,神宗元豐十二年,朝廷開始收“侵街錢”,裡坊制徹底被掃進了歷史。


人民群眾一旦擁有更多的權利和收入

對法治社會的要求就會大量湧現

官府與民爭利也就越發困難,逐漸形成新的社會秩序

(開封清明上河園,圖片來自:再生網 / 圖蟲創意)▼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但裡坊制既然能在前朝實行數百年,絕非一無是處。它最大的功能,就是隨時保持道路暢通,也能減少城市的火災隱患——這是一座磚木茅草城市中最重要的安全事項。而在百姓侵街、侵河之後,火災風險難免提高,宋宮和官署又沒有少遭火災的罪,朝廷每日提心吊膽。


好在商業繁盛,百姓有了錢,心裡也害怕財富付之一炬,總會想些補償的辦法。他們想出的辦法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把木結構的房屋改成磚房,其二是置辦消防器材並組織聯防隊防火防災。這也帶來了兩個可喜的改觀:全面磚瓦化的汴京民房區美觀度遠勝同時代的大城市,聯防隊則意味著市民自治風氣的初步形成……


也難怪每當提及宋朝,如果僅以首都城市風貌來看,總是讓人心馳神往。可惜由於黃河水患,宋以後的城市規劃往往是覆蓋式的,開封人常說,這是一座一層蓋一層的城市,挖開地下全是寶,可你猜不透它來自哪個年代。


有沒有人能在一個平行世界裡重構東京風華,允許現在的人夢迴一次大宋呢?


夢迴會呼吸的大宋


最近有一部正在熱播的口碑劇《清平樂》,展現的正是宋代,主要是經常被認為是文治巔峰的仁宗朝的歷史畫卷。仁宗朝人才輩出,晏殊、范仲淹、歐陽修、韓琦、蔡襄、包拯等名臣都湧現於仁宗朝。他們不僅在朝政上輔佐君王,還都是擅長詩文書法的文人,出自他們之手的名篇傳唱至今。


所以這部劇精美考究的服道化我們就不說了,單說這些名臣在片中,於公私場合說話都是引經據典,每次這些角色一開口,彈幕就哭求“別說了,您說的我們以後都要背啊!”這就把宋代文化治國的傳統給演活了,也帶動了全社會對宋朝風雅的討論。


但其實比《清平樂》更早,網易旗下《逆水寒》就已經致力於復原一個“會呼吸的”大宋。它的時代背景恰在《清平樂》仁宗朝之後,製作組當年開發的時候也是通過精心研究史料,復刻了很多北宋的背景細節。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如果你既看了劇,又玩了遊戲,會發現歷史背景在兩個作品中都呼應上了。


比如電視劇中曹皇后是曹氏後人,祖父曹彬開國功臣,出將入相,而遊戲裡擅使刀的碎夢流派的頂級武器之一,就叫曹彬刀,歷史和遊戲相映成趣。


碎夢流派原畫▼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還有,電視劇中由喻恩泰扮演的晏殊是仁宗朝的賢相,也是位文豪,留下了不少精緻的詩詞。他的作品,在遊戲中就變成了科舉活動的一道題。看來默寫天團的餘威跨越三朝仍然還在。


遊戲裡還圍繞著晏殊兒子晏幾道寫過的“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的詞,製作了一則悽婉動人的遊戲雅集給玩家體驗探索。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還有遊戲中的兩個流派,使槍的血河和使拳的鐵衣,都發源於軍陣武術,宗門叫做碧血營。其實這個碧血營化用的就是電視劇中,宋仁宗極為重視的鎮戎軍(今寧夏固原),這是宋夏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爭前線。


那如果《逆水寒》和《清平樂》這兩個專注宋文化的團隊合作,會是什麼場面呢?


他們還真這麼幹了。


4月16日,《逆水寒》遊戲更新後,就帶來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聯動支線任務舊憶三仙。這個故事講的是關於宋仁宗出生時最大的宮闈緋聞——狸貓換太子案。雖然《逆水寒》本體是徽宗朝的事,但其實距離仁宗朝也不過四五十年,很多知道仁宗朝掌故的老人還活著,他們還有能聽到長輩八卦的徒兒子侄,這就給了舊憶三仙劇本發揮的空間。


寫得是真不錯,很符合《逆水寒》一貫的水平。聽說創作團隊是參考了大量正史、野史、戲文之後,挖掘腦洞創作的這個支線故事。不要太較真,把它作為一個野史傳奇來看,還是很自洽,而且感人的,掩卷之後我也有種悵然若失之感。


通過NPC就能自由選擇想要前往的皇城地點

打卡體驗▼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喜歡《清平樂》的朋友,看完這部劇的開場肯定也對“狸貓換太子案”大感興趣。那不妨也去遊戲裡重新探索不一樣的仁宗身世,在完成聯動支線舊憶三仙與孤城閉後,將免費獲得仁盛至和(電視劇仁宗同款)、徽儀柔懷(電視劇徽儀公主同款)永久聯動時裝。


左右滑動查看遊戲中清平樂同款外觀▼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除了劇本,《逆水寒》團隊在新版本中還重製了仁宗時代的皇宮,作為兩個新劇情的主要發生場景。


這座皇宮可就厲害了,是逆水寒團隊以北宋宮城考古資料為藍本,與清平樂團隊一起,嚴格按照史實和傳世文物等資料還原了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北宋宮城,並且得到了故宮院長單霽翔老師的點評指導。


“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展示出了大慶殿的氣勢▼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這一下,你不僅能夠親眼看到在現實中已經被掩埋的“宋故宮”,還能讓自己的角色代替自己和這段逝去的歷史合影。開發組還貼心地提供了時間選擇功能,允許玩家換著光線拍,玩到滿意為止。而遊戲裡恢弘的宮殿,也算是圓了宋朝皇帝們住一回大房子的夢。


一個小道消息是,似乎還可以坐一下龍椅,體驗一回當趙官家是什麼滋味?


在遊戲裡過把癮▼

為什麼宋代的皇宮這麼沒面子?


最後再來回顧一下宋代的皇宮。


君權受限的宋代,皇宮比起別的朝代不免有些小家子氣,周長只有幾里,比不得動輒十幾裡周長的前後朝。但皇帝做出的犧牲,卻讓宋代的都城成為了世界古代歷史上最有市民氣息、最具包容度的大都會之一。


這是何嘗不是另一種值得追憶的雍容呢?也難怪網易和正午陽光兩家大廠都願意花幾十億復刻雲端大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