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怎麼辦?

笨笨豬俠啦啦啦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5歲的孩子,通常已經能夠清楚地使用語言與他人互動,也愈來愈瞭解行為的意義,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開始有了自己的解讀,所以“言語攻擊”及“敵意性攻擊”將會出現,有了需求不能正確表達,當父母無法及時滿足這種需要甚至無視這種需要時,小脾氣便被引爆了;

首先打媽媽肯定是不對的。

但是孩子為啥會這樣呢?

孩子在表達憤怒, 在人的情緒裡,憤怒大概最遭人厭的,因為它帶有攻擊性。 而我們的家長,怎麼能忍受自己被一個孩子攻擊呢? 這成何體統,以後怎麼管教?

每個人都會有生氣的時候,對孩子來說,生氣是一種讓他們很沮喪甚至害怕的情緒,而我們要引導孩子去看見這種情緒。 從小就要告訴孩子,情緒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錯。不能通過損害打罵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攻擊人的時候,我們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緒時,也要設立界限,“媽媽理解你,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最近讀了一個繪本故事《蘇菲生氣了》,分享給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讀。 書的主角就是蘇菲小朋友,她有一個姐姐。 有一次她正在玩一個大猩猩,這個時候,姐姐撲上來,抓起了大猩猩。 不!蘇菲尖叫著。媽媽在姐妹之間主持著公道。 蘇菲生氣了,和姐姐爭玩具,冒火,發脾氣,後來跑出去,來到大自然裡,不多久氣消了,回來後一切恢復了平靜,這個故事非常簡單,它就寫出一個孩子由生氣到氣消的複雜心裡過程。  

這本書很好的寫出了孩子那種特別憤怒時候的感覺。 比如她大喊,踢東西,甚至想把這個世界撕裂。 她尖叫著,覺得自己是一座要噴發的火山。蘇菲衝出了門外。爬到了樹上。 感受到了風,看見了遠處的風景,蘇菲覺得治癒了。 蘇菲的憤怒是通過尖叫、奔跑、爬樹、看風景……很久才平靜下來的。

這一點也需要父母理解,孩子憤怒了之後,說明他肯定有很多情緒,需要發洩一下。


就像《蘇菲生氣了》裡,我們可以喊叫,奔跑,但是蘇菲並沒有通過跟姐姐打架,或者打媽媽的方式來來發洩自己。如果孩子想發怒,又莫名地把憤怒藏起來。 但其實憤怒並不會消失,當它第二次出來的時候,激烈的程度就是之前的兩倍……

允許孩子發脾氣,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肯定孩子,也是在幫助他建立對的。

”引導孩子用一些沒有傷害性的方式宣洩情緒,比如給他一個出氣抱枕。 不用擔心這樣對待孩子,會讓他越來越玻璃心,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可以表達、能夠被接納的時候,他就會慢慢懂得“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會慢慢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現在給我們的孩子這一課,不會太晚,也不會太早。

同時在教養上提醒家長三件事;

1.不可以因為孩子年紀很小,就不教。而且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教。

2.好習慣養成,要3-10次以上的練習;壞的習慣,1-2次就學會了。

3.對孩子打人的行為,一次態度不堅持(包括孩子打大人),就會養成不對的習慣,後面就難改了。


也許有些“家有暴力兒”的斯文爸比、氣質媽咪紛紛跳出來喊冤,家裡明明沒人會動粗,孩子的攻擊行為究竟是從哪學來?

人天生就有攻擊的基因,不論男女都有,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為了生存,許多原始的情緒必須發展出來,且一代傳一代。



分享幾個方法,改善孩子打人行為;

1.犯錯當下立即處理,大人態度必須堅決

家長首先要意識到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千萬不要把孩子容易發脾氣視為家庭教育的失敗,而且根據美國親子溝通專家帕蒂的提法,發脾氣其實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藉助這個過程,孩子將發洩掉許多不良情緒,比如沮喪和無助感。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固然重要,但如果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處理孩子的脾氣,就不要硬撐著,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2.使孩子明白被處罰的原因

當下進行處理或處罰的原因在於,使孩子清楚明白攻擊行為與處罰之間的因果關係。特別是對兩歲以後、語言能力已經初步發展的孩子,處罰完一定要問他:“你知不知道剛剛為什麼被我處罰?”讓孩子去回憶自己做了什麼不被允許的行為,他才會把規範印刻在腦海裡。

4.要避免孩子養成使用暴力的習慣,適當的教養方式可是非常重要的喔!因為縱容的態度固然容易養出暴力小霸王,但採取過於權威式的教養,甚至不時施以體罰,則會讓孩子學習到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以下教養策略,供爸比媽咪們參考:不要再打人了!”

3)避免“以暴制暴”


多父母在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時,習慣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也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被打的痛,以為這樣就能減少他的攻擊行為。

這種想法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研究結果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報告指出,父母當中只要有一方傾向使用暴力,孩子將來有攻擊行為的機會就比其他孩子高出5倍!

一個好行為的建立,至少要練習3-10次以上,但一個壞習慣的養成,可能只要模仿兩次,所以父母千萬要逼自己忍住不動手。那麼該如何有效地教導孩子呢?

4.留意外界(看電視)的影響

孩子也可能從看電視,模仿上暴力行為,父母需特別注意一些不適當卡通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容易把電視情節(虛擬環境)和電視外的生活(現實環境)混淆,尤其是一些打打殺殺的劇情,很容易帶到與同伴的互動當中,因此媒體的挑選、父母的陪伴與解釋是非常重要的。

5.獎勵好的行為改變

當孩子的攻擊行為消失,爸比媽咪也別忘了給予獎勵,才能達到增強、保持良好行為的效果。

不要忽略孩子為了改善行為所做的努力,其實,沒有任何好的改變是應該的,父母應該保持這種心態,隨時為孩子加油、鼓勵,孩子的表現才會越來越棒哦!


為誰辛苦為誰甜甜甜


說明嬌慣的惡果已經出來了。這種情況相信不是第一次,而且恐怕是回回得逞。你還看不出是誰的問題嗎?做父母的那裡出問題了!先教育孩子父母吧!孩子沒立下規矩,說明做父母的無論是教育意識,還是方式方法都存在問題。


大窪學者


針對怎麼教育打人的小朋友的問題,我身邊有成功管教孩子的例子,我詳細的觀察總結了,分享給你哈

我家樓下的小朋友們大多很友善,只有一個小朋友,就屬於你妹妹兒子那種情況,有很強的攻擊性,每次都想要控制身邊發生的所有事,一旦有得不到的東西,他內心的不滿就經常通過暴力的行為發洩出來,尖叫、打人、踢人。別說孩子自己家人了,樓下的其他小朋友,包括我家孩子也被撓傷過。所以帶孩子下去玩的時候我們總是有意無意的讓自己的孩子少和他玩。

後來孩子爸爸工作調回本地了,把孩子看的很緊,每次下樓玩都把孩子盯得很牢,立下了很多很嚴格的規矩,比如不可以打人、咬人,和小朋友玩耍不可以把手伸向小朋友的臉,玩鬧也不行。但凡孩子出現要暴走的趨勢,他都把孩子帶到一邊去讓他冷靜冷靜。後來孩子迷上了平衡車,每天就是在樓下發洩精力。再到後面孩子上幼兒園後,也沒聽說再有什麼過激的行為,雖然還是偶爾尖叫,但是已經不會下意識的去打人了。

我覺得孩子爸爸的方法確實行之有效,我自己總結了下,大概以下幾點:

1、給孩子立規矩,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事,什麼是不能容忍的行為。孩子每次違反了規矩的時候,立即嚴肅的批評指正,讓他明白他做錯了什麼;

2、盯緊孩子,避免引起很嚴重的衝突;

3、給孩子安排正面的發洩渠道,比如加強體育鍛煉,釋放多餘精力;

4、正面強化孩子的恰當的行為。在孩子一天的活動結束是沒有和別的孩子發生衝突,表現良好的時候,真誠表揚孩子,千萬別隻是以為的貶損孩子。合理的真誠的表揚有助於引導孩子更好的傾聽、學習和改變;

5、讓孩子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如果孩子不能平靜的表達自己的憤怒,他自然會爆發,比如打人踢人。和他好好溝通,通過語言瞭解孩子的不滿,化解他心中的憤懣;

6、除了語言外,使用“平靜中斷”的方法。讓孩子停止他的錯誤行為,帶孩子到安靜的地方,講明白髮生了什麼和帶他離開的原因,讓孩子一個人短暫的冷靜冷靜;

7、不打罵體罰孩子。打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對於模仿能力無限強的孩子來說,打他不僅不能懲罰他,反而會增強他對其他人的攻擊傾向。

我想孩子偶爾發發脾氣爆發一下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孩子總是因為一些小事就狂躁打人的話,還是要及時約束他的行為的。不然小朋友可能會失去他的朋友,可能會在之後變得更加逆反、緊張焦慮、易怒。所以在他還小的時候,儘早介入孩子的行為培養,對孩子有利無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