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四学”:当我不够分量,就用专业知识全副武装

距离上一次郭敬明在网络上“大放光彩“已过去2年之久

郭敬明“四学”:当我不够分量,就用专业知识全副武装

这次他坐上《演员已就位》的导师之座,在节目中与陈凯歌、李少红、赵薇三人一起调教、选拔三四线演员,又翻腾起了怎样的浪花?

在节目开播之前,颇具争议的他就被唾沫星子狂喷,要知道,另外三位导演可都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科班出身,不折不扣的学院派,而郭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工程专业肄业。不意外,小编在得知其加盟时脑海中也划过三个字“凭什么?”翻看其从导这几年的代表作品《小时代》、《爵迹》等口碑是一塌糊涂,没有一部逃得过“烂片”的标签。

郭敬明“四学”:当我不够分量,就用专业知识全副武装

已结束的两期节目中的导师点评环节可谓是这档综艺的一大看点,评委席上各位的风格也初具雏形。赵薇和李少红师生情延续讲一家话,陈凯歌一如既往的大佬气场,喜欢让人措手不及的反转,郭~也不甘示弱。

不禁让人寒战,他会被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吗?他打算如何在四位导演中夺得话语权?他又坐得稳这把导师椅吗?

郭点评时的最大特点抑或是最大的槽点就是高频“专业术语”。每场戏末,经常抛出几个专业术语,受评演员们常常满脸写满了疑惑,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分贝在台上不卑不亢。坐下导师时而勉强露出弧度不大的微笑,不少飞过的弹幕表示对这种点评风格嗤之以鼻,讥讽是“故作姿态”、“故弄玄虚”。但也不乏一些声音跳出来支持:1、郭导能通过客观的角度分析演员和戏剧,更体现专业精神,而不是一味地用直觉和个人喜好去定义好坏。2、理论更有说服力,也让观众清晰看到评价标准。 综艺里演员需要给自己人设,导演何尝不是呢,郭给自己打“专业”人设其实也是事出有因、费尽心思的。

郭敬明“四学”:当我不够分量,就用专业知识全副武装

任何一门专业都离不开理论+经验。理论是演员感知专业的基础,是已经被总结的客观实在,经验是演员们进行创新、升华的素材,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很多人对郭敬明的蔑视来源于他的出身,早期写小说的爆红给了他荣耀,也让他被“小说”这一光环禁锢,以致他换身份出道,做导演去拍电影伊始,就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

外行”一直都是郭敬明背的包袱,这样的跨界貌似一切过程都举步维艰。

所以,抛开流量以外,他要被冠以优秀导演之名需要将自己的专业形象摆正,那么“专业性”“信服感”是他急需要向大众树立的。 与其他三位纵向相比,他的能力还远远不足。但仔细搜一下他的履历,会发现他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彻头彻尾的“野路子”,本科学习影视相关专业,也就是说算是接受过学院派的训练。

但在大家的认知中表演需要的更多是经验、技巧,专业的表演系统知识表达术语只能退居其二。毕竟不是背出这些术语和理解术语中的逻辑关系就能成为一个好演员,拿到一份好剧本的。 三位导演成名尚早,被大众所认可,在影视圈有着更丰富的人脉资源,学院派的大家在有强有力的理论上可以高屋建瓴一般建立新的有自己发挥空间的评价标准,有资格、有底气。所以会发现,三位学院派导演几乎不说生涩的表演体系术语,喜欢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而“最外行”的郭恰恰相反,为什么?

郭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被喷“烂片”。他的“非”主流电影的构架观众买了票也不买账,从技术层面上更是无法为学院派所认同。拿《小时代》来说,花了大价钱,在纸醉金迷的夸张中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冲击视觉体验。有人说这是一部烂片,一个喜欢化浓妆的导演,一个喜欢炫耀道具有多么值钱的导演,你们自已想想这电影会好到哪去?

郭敬明“四学”:当我不够分量,就用专业知识全副武装

郭还用不成熟的作品堆砌成为“匠”的路,而与他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上的确实经验、能力横纵向碾压他的三位大“师”,他还不够底气和理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体系去框演员和戏剧。所以他用专业书里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观点支持,其实是一种保守、或者是一种保护。因为不管怎么说都被骂,那书本上写的,前人经验总结的理论本身总无法接受辩驳吧!

不得不说郭敬明的境况是尴尬的,但他是聪明的,懂得在这个节目这个大丛林里,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保护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