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孔子是人類文明的升級

老子和孔子是同時代人物,他們都生活在春秋戰國時代,老子比孔子年長,孔子稱呼老子為老師,並多次拜訪老子,他們都是同時期中華大地上傑出的思想家,但是他們的思想方向卻截然不同。

老子到孔子是人類文明的升級

老子

老子到孔子是人類文明的升級

孔子

老子說:吾從商,孔子說:吾從周。為什麼他們一個從商一個從周?商和周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商周讓他們的思想不同?

我們知道,人類文明的誕生是因為農業的產生,農業讓人類相對有穩定的食物和住所,人吃飽喝足了,生存不再那麼艱難了,這時候才能產生文化、科技,從而產生文明。直到今天,依然是這樣,所以我們才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從農耕技術被發現到人類全面進入農耕社會,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商朝到周朝就是這樣一個分水嶺。商朝早期人類還在新石器時代,雖然產生了文明,也有了農業,但是總的來說,中華大地還處在以採集狩獵為主,農業為輔的時代,基本還是部落時代。而到了周朝,隨著農業的更普及化,社會進入了以農耕為主,採集狩獵為輔的社會,人口也越來越多,社會形態脫離了較為原始的部落形態,轉而發展成為國家形態。

在周朝,農業是井田制,就是把田分成井字形的9塊地,外邊的8塊地為私田,收成歸農民所有,中間那塊為公田,收成歸國家所有。這種農耕制度在當時非常先進,也促進了農業的產量,而且隨著鐵製工具的出現,農耕的效率也大為提高。糧食產量的提高必然帶來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口密度也大了,中華大地上也從此進入了人道社會。

對,就是人道社會。因為這時候人的生存不再那麼困難,人類已經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並會利用自然規律為自己的生存服務,也就是說,人類馴化了自然。那麼這時候人與自然的關係就變的不那麼重要,人與人的關係才更重要。人的關係處理不好會使國家處於弱小,國家弱小了必然引來別國對你國的戰爭,戰亂時期農業生產生活會被打亂,使人處於戰亂饑荒狀態。所以,處理不好人,人和人的關係,就做不好事,還會帶來災難。

人與人的人道變的更重要,於是出現了諸子百家,專門研究人道。孔家儒學就是人道,是人與人的哲學,自從中華文明進入人道社會就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孔子學說一直沿用至今,當然,這中間經過了多次與時俱進的更新。而老子的思想是天道,是人與物的哲學,老子的思想更接近於西方哲學概念,所以在西方,人們更能接受老子,而不太容易接受孔子。老子的《道德經》是《聖經》以外印刷量最大的經典,有消息說現在《道德經》已經超過《聖經》了。他們能看懂老子,因為老子的天道社會是他們剛剛經歷的社會形式,他們以前從來沒有到達過人道社會,或者說從來沒有到達過全面的農耕社會,而我們的人道社會已經持續了2000多年。世界能到達人道社會的族群很少,因為首先要有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可以讓族群即可對外交流,又可以相對穩定,長久,不被野蠻人消滅。其次,要有可以耕種的土地和適合農耕的氣候,現存的族群中還只有我中華家符合。天道社會人口少,人與自然的關係,或者說人與物的關係比人與人的關係更重要,不研究自然只能死路一條,人口密度小,人就相對獨立,更喜歡自由,獨立思維能力就強,人不能更多的面對人,就只能更多的面對物,面對自然,而自然是絕對理性的,毫無感性,跟物打交道的人就理性。相反,跟人打交道的人就感性,因為人本身就是感性的,因為人有心,而物無心,心是感性之源。作為人道社會的我們,人口眾多,每天一睜眼就要更多的跟人打交道,所以我們相對更感性,顯得不夠理性,邏輯能力不強。所以審美觀我們是意美,神美,西方是物美,理美。

所以老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直癌男,非常理性邏輯,但是情商很差。一般像這樣的哲學大家包括西方哲學家都喜歡往後看,甚至想回到原始社會,因為往後看都是必然,但是往前看都是偶然,充滿著不確定,理性的人最怕偶然,怕不確定。但是哲學裡說,必然是存在於偶然的。而孔子則相反,情商高,收了一大幫徒弟,人世混的也好。

所以,老子到孔子是人類社會的升級。那你會問,我們那麼高級的社會,為什麼近代衰落了,而且科學沒有產生在東方,這不是這個題目的內容,請聽下次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