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定勝天”被想當然地理解成“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也一直把它與“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聯繫在一起。

可“人定勝天”的詞義,真的是“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麼?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中國哲學史新編

天到底是什麼?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將“天”的意義歸為五種:

天空:就是抬頭能看見的天空,包括了無量無邊的太空;

:就是人格化的,神化的天,中國也是有“上帝”概念的,他就是自然界的主宰,掌握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在商周之際逐漸改稱為“天”; 有時和“帝”字、“皇”字是同一意義。不過,“帝” 和“皇”是把那個莫名其妙的東西,加上些人格化的意思而已。

命運:是心理情緒上的天。它如一般人習慣性所默認的“命”和“運”關聯的天。

自然:是作為自然界整體意義上的天,天空只是它的一部分,不限時間和空間。例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天、明天、昨天、西天等等。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自然風光

規則:是人類道德生活的根據,是宇宙的規則。

那人定勝天的天的天屬於哪一種就因人而異的。既可以是自然、規則也可以是命運。

但在古代“人定勝天”的定可不是代表“一定能夠”的意思,而是安定。意思就是說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類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超越一切。

過去有些人認為,戰國末期的荀子提出了“人定勝天”思想,據此以為找到了“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的原始理論依據。其實,“人定勝天”並非出自荀子之口,只是後人的推斷和誤讀。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荀子像

荀子從先秦時期關於天人關係問題的爭論中總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與“人類一定能夠戰勝自然”不可同語。

荀子認為,“天命”是具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則,提出“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即不能消極地順從自然,而要主動地控制和利用它,人如果掌握自然規律,就能夠使天地萬物為人類服務。

都江堰就是制天命而用之的典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來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前些年一塊 “人定勝天”石碑遭大浪損毀捲走,大自然用這種方式告訴人類,人定勝天不過是眾人意淫而已。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人定勝天石碑

當初設立這個石碑,可能是作紀念之用,也可能是為民眾打氣。不過,鼓勵也好,紀念也罷,“人定勝天”背後是人類的自負。既不符合自然規律,也與當代環保潮流相悖。“人定勝天”石碑被風浪卷掉,本身就是一個極為反諷的例證。

不用說現在,早在先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已成為儒道的主流認知。莊子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達到和諧就好。

如果將“人定勝天”放在當下新環保主義的潮流下來考量,這種思維就更應該被拋棄了:“人定勝天”背後暗含著一種單純將自然看做資源的邏輯,這意味著,它只是人類單向索取的對象。而當代生態文明的建設,顯然要依賴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過度砍伐

各地頻發的環境汙染事件:未處理的汙水直排沙漠,山林被隨意盜伐,水體屢遭汙染。背後都還充斥著“人定勝天、無序開發”的腐朽氣息,從這個意義上說,拍斷石碑容易,拍掉“人定勝天”思維道阻且艱。

對於“人定勝天”是對,還是錯,沒法下定結論,也不能說有沒有違反自然規律。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定義“天”的概念。

人定勝天,不是無休止的索取

過度採礦

如果從修身養性、磨礪自身來講,人定勝天是對的。假如以現代思維去把這個“天”當自然規律解釋,人定勝天當然就是錯的。人再厲害,也改變不了自然規律,畢竟客觀世界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定能戰勝自然,征服宇宙。這不僅是違背了人定勝天的原義,同時,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思想。對待自然最好的方式是與之和諧共處,而非暴力對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