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腦病的藥物治療

肝性腦病的藥物治療
肝性腦病的藥物治療

肝性腦病(HE)又稱肝性昏迷,是指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徵,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與慢性腦病之分。高血氨是HE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氨的生成和吸收是治療HE的關鍵所在。

肝性腦病的藥物治療

根據2018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各領域專家共同編寫的《肝硬化肝性腦病的診療指南》,治療HE的藥物有:乳果糖、拉克替醇、L-鳥氨酸L-門冬氨酸、利福昔明、微生態製劑。

01 乳果糖口服溶液

乳果糖在結腸中被消化道菌叢轉化成低分子量有機酸,導致腸道內pH值下降,並通過保留水分,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嗜酸菌(如乳酸桿菌)的生長,抑制蛋白分解菌,使氨轉變為離子狀態;通過降低接觸pH值,發揮滲透效應,並改善細菌氨代謝。

注意事項

· 此類藥物中含有乳糖,如用於乳糖酶缺乏症患者,需注意藥物中乳糖的含量;

· 此類藥物在便秘治療劑量下,不會對糖尿病患者帶來任何問題。用於治療肝昏迷或昏迷前期的劑量較高,糖尿病患者應慎用。

02 拉克替醇(乳糖醇)散

拉克替醇為降血氨藥和緩瀉劑。拉克替醇系二糖,在小腸內不被水解吸收,而以原形進入結腸。主要被結腸內微生物中的擬桿菌和乳酸桿菌降解,生成醋酸、丙酸和丁酸,從而酸化結腸內容物,降低了腸道pH值,使銨離子形成銨鹽而難以透過腸黏膜進入門靜脈,抑制了遊離氨的生成和吸收,並使糞便氮排洩增加。那些分解拉克替醇的細菌也能吸收氨,在體外培養的糞便樣品中加入拉克替醇後糞便中的氨含量減少,減少昏迷發生。拉克替醇能影響結腸菌群,增加原生菌,抑制腐敗菌。拉克替醇分解成有機酸後提高了結腸內的滲透壓,從而增加了液體流入,因此拉克替醇有輕瀉作用。

注意事項:

· 水和電解質紊亂患者及腹瀉患者不得服用。

03 L-鳥氨酸L-門冬氨酸注射液

門冬氨酸鳥氨酸在體內可提供尿素和谷氨醯胺合成的底物。谷氨醯胺是氨的解毒產物,同時也是氨的儲存及運輸形式。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尿素的合成及谷氨醯胺的合成會受到鳥氨酸、門冬氨酸和其他二羧基化合物的影響。鳥氨酸幾乎涉及尿素循環的活化和氨的解毒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形成精氨酸,繼而分離出尿素形成鳥氨酸。門冬氨酸參與肝細胞內核酸的合成,以利於被損傷的肝細胞的修復,可明顯改善肝臟的炎性病變。

注意事項:

· 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診斷標準是血清中肌酐水平超過3mg/100ml)禁用;當大劑量使用時,應該監測患者血清和尿中的藥物水平;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已經完全受損,輸液速度必須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來調整,以免引起噁心和嘔吐。

04 利福昔明片

利福昔明為利福黴素衍生物,是第一個非氨基糖苷類腸道抗生素。作用強,抗菌譜廣。對革蘭氏陽性需氧菌中的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糞鏈球菌;革蘭氏陰性不規則氧菌中的沙門氏菌屬、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球菌;革蘭氏陰性厭氧菌中的擬桿菌均屬有高度活性。其不損傷聽覺功能、不會引起腎功能不全的特點,優於新黴素、鏈黴素及其他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注意事項:

· 對利福黴素類藥有過敏者、腸梗阻者、嚴重的腸道潰瘍性病變者禁用;

· 兒童服用不能超過7日;對6歲以下兒童建議不要服用本藥的片劑或膠囊劑;

· 長期大劑量用藥或腸粘膜受損時,會有極少量(少於1%)被吸收,導致尿液呈粉紅色。

05 微生態製劑

微生態製劑可以促進對宿主有益的細菌菌株的生長,並抑制有害菌群如產脲酶菌的繁殖;改善腸上皮細胞的營養狀態、降低腸粘膜通透性,減少細菌易位,減輕內毒素血癥並改善高動力循環;還可減輕肝細胞的炎症和氧化應激,從而增加肝臟的氨清除。

(文/上海市寶山區大場醫院藥劑科 華雯)

■ 上海醫藥集團特別支持

本文版權屬於上海藥訊,配圖來自網絡,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

肝性腦病的藥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