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品牌觀點/文】


8月1日,建軍節這天,突然傳來一個消息,TikTok被賣了。


中國互聯網“出海”的領頭羊不聲不響就被傳將以500億美元“賣身”,將由微軟接盤。這是字節跳動的“斷臂求生”,也是這個文明時代互聯網領域的赤裸裸的“搶劫”。


事情並不是來的不聲不響,一切都有“兆頭”。


6月20日,特朗普計劃組織疫情期間的第一場大型集會,開始之前,他滿懷期待,畢竟將近100萬人註冊了這場活動,想象中,‘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聲音將在奧克拉荷馬州迴旋。


然而現場只來了不到6200人,圖片中懟天懟地的美國總統罕見的露出了疲態。


而這場惡作劇源於TikTok上的年輕人集體惡意刷票。簡而言之,總統被耍了。


不知道這場鬧劇是不是惹惱了他,加快了封禁的步伐。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特朗普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投放的政治廣告


7月初蓬佩奧宣佈計劃禁止多箇中國社交媒體,在7月18日,特朗普競選團在Facebook及Instagram上投放政治廣告,呼籲封禁TikTok。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寫下了TikTok的結局。

為什麼是TikTok?


中國東海岸揚滿了出海的帆,但為何這次是TikTok?


TikTok是一隻“攻城略地”的“出頭鳥”。


在出海的企業中,TikTok的成功無出其右。2018年張一鳴將已經推出的TikTok和用10億美金購買的Musical.ly一起整合升級,一經推出便“攻城略地”。據字節跳動官方數據,2019年,字節跳動旗下產品全球總日活躍用戶量超過7億,TikTok在全球的月活已達5億,而美國是TikTok商業化最成功的市場。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在收購的Musical.ly的時候,Facebook也“蠢蠢欲動”,但不知為何最後“無疾而終”,但這次在“圍剿”TikTok背後,其也是既得“利益者”。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圖源/網絡


在這麼多年前赴後繼“出海”的APP中,沒有一個應用可以達到TikTok的高度,無論是槍打出頭鳥,還是殺雞儆猴,TikTok都被推到了目光聚集處。


其次,從大眾媒體到網絡平臺,TikTok掌握了新時代的“話語權”。


在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時代,話語權掌握在“編輯部”手中,他們成為了事實真相的代言人。


但是來到互聯網時代,這個權利分攤到了平臺和受眾手中:


一方面平臺的規則、算法決定你看到了什麼樣的內容,另外用戶如今既是生產者,也是接受者。從“阿拉伯之春”(備註:發生在突尼斯的小販自焚事件,在Facebook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成為了點燃了長期以來社會矛盾激化怒火的“阿拉伯之春”運動的開端)開始就表明了這些社交平臺有了實質性影響社會、政治的力量。


而誰掌握了這個平臺,誰就擁有了在互聯網時代的話語權,包括傳遞信息,與民眾溝通,進而潛移默化地灌輸意識形態等層面。


其實在當特朗普團隊提出封禁TikTok之後,年輕的TikTok用戶紛紛站出來表示要保護自己的“精神俱樂部”,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種“異見”更是堅定了特朗普團隊“封殺”的決心。


最後,在美方政府的強勢下,我們看到的是TikTok的“脆弱”。


這一方面來自於美方內部“廝殺”的政治形勢,以及“反華主義”浪潮下成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而這其實在印度封禁中國APP時就已經可見一斑,另外一方面和TikTok本身產品的特點也息息相關,比起技術驅動,本身運營驅動的意味更為濃厚,在缺少堅實的“護城河”下,一紙禁令前,多少顯得束手無策。


TikTok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為何說是搶劫?


強行被賣的行為喚起我們百年前“割地賠款”的義憤和悲壯,一樣站不住腳的理由,一樣冠冕堂皇的措辭。


和當年Google不同的是,TikTok在各國都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比如服務器架設在新加坡與美國,高管團隊也本土化,並且今年以來,TikTok在美國的員工數量已從1月1日的近500人增至約1400人。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而即使美方一直舉著國家安全的大旗為由多次找茬,TikTok依舊清清白白,從未找到過任何證據。


在7月形勢惡化的時候,新任CEO凱文·梅耶爾聲明將公佈驅動TikTok內容審核算法代碼,這對一直以來的“數據安全”問題就是有力的回擊,如果是在法庭上,TikTok算是拿出了自證清白的最後一張“牌”,但在有意而為之的強權面前,公平正義本身不是目的。


這段時間,甚至TikTok還在華盛頓招納了35名遊說人士,試圖與政府保持溝通,但都收效甚微。


而這站不住腳的理由不僅我們自己看得清楚,美國國內也知道的明明白白。


7月14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技術政策項目主任 James Lewis撰文《TikTok到底有多可怕?》,其中對種種封禁的理由都提出了質疑,比如TikTok上的15秒短視頻並不具備所謂的情報價值。


而事實上,就算有問題,也有多種手段可以解決,安全問題本質上是平衡問題,比如說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技術問題,而不是“易主”這樣簡單粗暴的辦法,更別說“TikTok正在監視你”這種極具煽動性質的言語。


另外,目前的TikTok仍然處於快速增長的階段,管理層預測2021年用戶規模達到5220萬,營收將達到60億美元,而它本來可以成為除了今日頭條、抖音外,字節跳動增長的第三極。


而這將帶來鉅額營收,中國企業“出海之王”的APP將有可能拱手相讓,成為他人“盤中餐”。


所以,對TikTok封殺成為對方從政治到商業層面都津津樂道的事情。對於這新崛起的「千億美元級」的APP,Facebook等“四騎士”都虎視眈眈,Facebook和TikTok也積怨已久。而更重要的是,短視頻如今還“站”在時代的“風口”,如今的TikTok方興未艾,一旦如傳聞般由微軟接管,“硅谷巨頭們”也都喜聞樂見。


比起“安全”的幌子,搶劫的原因只有一個,姓“中”而已。

浮沉的全球市場


TikTok折戟之後,中國互聯網的「出海計劃」陷入了新的迷思中。


“歧視”從印度到美國,背後不是偶然因素,是政治層面對於大航海計劃的層層阻撓,而一旦TikTok易主之事塵埃落定,其他國際市場跟進,引發的可能是連鎖反應。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圖源/網絡


無獨有偶,TikTok在6月也遭到歐盟的審查,字節跳動在其要求下籤署了《反虛假信息行為準則》;7月中旬,彭博社報道稱在韓國,TikTok因未經家長同意收集14歲以下兒童數據、並將其轉移至海外被處以罰款1.86億韓元;7月下旬,外媒稱巴基斯坦也向TikTok下發了“最後通牒”。


近日,日本自民黨議員聯盟也向政府建議禁用TikTok等中國APP,理由出奇一致——“國家安全”,所以一旦開了先河後,TikTok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以及中國其他APP都有可能被這場政治的“大火”給灼傷。

而TikTok作為「先鋒部隊」,如今境遇也勢必會打擊到其他出海的APP,畢竟下一個TikTok無人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被孵化出來,然後再用兩年時間佔領市場,又會不會一夕之間如同今日的TikTok般被“打劫”。


回望過去我們發現,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被針對也不是一次兩次了,除了互聯網外,還有其他高科技公司。


比如對華為的圍追堵截,“孟晚舟事件”至今沒有解決,甚至有往愈演愈烈的方向前進的可能性,還有讓國內芯片市場元氣大傷的“中興事件”,如此種種,都在挑動著國人的神經。


而我們知道,沒有最後一個被針對的對象,因為永遠會有下一個被狙擊的“稻草人”,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的張力下,都要做好面對摩擦的準備。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圖源/網絡


如何將TikTok與字節跳動如特朗普政府期望那樣完全剝離,如今依然是一件不可知的事情,畢竟技術層面密不可分,而張一鳴和TikTok的CEO凱文·梅耶爾如何繼續運作,是否能帶來新的轉機,還有待觀望。


就在特朗普7月31日晚宣佈將禁止短視頻應用TikTok在美國運營後,當地時間8月1日,TikTok美國總經理瓦妮莎·帕帕斯(Vanessa Pappas)在推特上回應稱,TikTok將在美國長期運營,“哪裡也不打算去”,並計劃在美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抖音國際版TikTok慘遭“明搶”?

TikTok美國總經理瓦妮莎 · 帕帕斯在推特上發佈視頻 圖源:推特


中美摩擦不是商業力量所能左右的,在對方冷戰思維下,時代的“塵埃”落在互聯網巨頭上也是一座沉重的山。

全球化遇阻後,我們面臨的是缺少想象力的空間,這不僅僅將成為商業史上的醜聞,也打擊了本該民主、平等、開放的互聯網空間。


以上內容為【品牌觀點原創】,如有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