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原文寫於2019-10-01,不穩定的小宇宙

這次赴臺臨行前大BOSS特別交代,需抽時間專程到臺北車站考察學習。我對它有一些粗淺的概念,比如:臺北車站為臺鐵(常規客運鐵路)、臺灣高鐵(高速客運鐵路)、臺北捷運(城市地鐵)、桃園機場捷運(機場軌道快線)共站的客運樞紐車站;周邊還有臺北轉運站國光客運臺北站等公共汽車站點,每日進出人次約50萬以上,長期穩坐檯鐵各車站總運量首位。並且由於其龐大而複雜的站體結構在臺灣非常少見,因此又被戲稱為“全臺最大迷宮”。

3月20日上午,我乘坐捷運(地鐵)來到臺北車站,發現所有站廳(臺鐵候車廳、高鐵候車廳)都位於負一層,這說明這座車站與國內常見的火車站不同---鐵軌既不像鄭州火車站那樣在地面層,也不像鄭州東站那樣在高架層---而是和我去年過的紐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一樣,實現了鐵路地下化。它是從建站伊始就按地下鐵路設計的,還是像中央車站那樣入地改造的?是隻有車站進出段鐵路在地下,還是像曼哈頓那樣,基本實現了城區鐵路地下化?這大大激起了我的興趣,幸而後來在誠品書店淘到一本《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其中有部分篇幅介紹臺北車站的歷史,結合書中資料、網上相關內容和本人實地感受,寫點小體會: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一、臺北鐵路地下化

第一代臺北站於1891年(清光緒17年)啟用。日本據臺後將清朝鐵路拆除改造,1901年建成啟用第二代臺北車站。40年後,車站再次改造,1941年第三代臺北車站建成啟用。目前使用的是隨臺北鐵路地下化,興建的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啟用

上世紀80年代以前,臺鐵縱貫線在臺北市區的路段均為平面設計,以平交道與市區道路交叉。隨著戰後臺灣經濟發展,臺北都會區交通運量增加迅猛,但原有以平面鐵路軌道與市區道路形成的平交路口,成為都市交通運輸的重大阻礙。為根除此問題,1979年啟動臺北市區鐵路地下化, 1983年7月成立“交通部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現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著手規劃實施。

臺北鐵路地下化也包括同步施作高鐵臺北段與臺鐵縱貫線共用路廊。工程主體為縱貫線南港站至板橋站間路段改建為可容納四線路軌、以及部分與臺北捷運(地鐵)共構的地下隧道,並同時供臺鐵與高鐵使用。另外配合鐵路地下化,遷移改造臺北鐵路貨運站和客運調車場。該工程按時間順序共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臺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工程

範圍:萬華車站-華山地區間鐵路地下化,總長4.42公里;興建第四代臺北車站(包含捷運站);新建板橋客車場、南港貨站。時間: 1983年7月動工,整體工程於1989年9月完工啟用

(二)第二階段--鐵路地下化東延松山工程專案〈松山專案〉

範圍:華山地區-松山車站間鐵路地下化,全長為5.33公里,另外興建平行的松山車站-臺北車站隧道。時間:1989年10月動工,地下化鐵路部分,南隧道於1992年8月完工啟用;北隧道於1994年6月完工啟用;市民大道快速道路在1997年9月7日完工通車。

(三)第三階段--萬華板橋地區鐵路地下化工程專案〈萬板專案〉

範圍:萬華車站-板橋車站間地下化,雙座雙軌隧道(臺鐵使用北隧道,高鐵使用南隧道),

隧道長9公里;新建新店溪河底隧道、板橋車站、樹林調車場;改建樹林車站。時間:北隧道於1999年7月完工啟用;南隧道於2002年10月完工啟用;華翠大橋及縣民大道快速道路在2002年7月完工通車。

(四)第四階段--松山南港鐵路地下化工程專案〈南港專案〉

範圍:計劃範圍是松山專案引道-七堵車站,實際主要實施範圍為松山車站-南港車站間地下化。時間:1998年11月開工,2011年10月松山車站-南港車站間竣工;市民大道於2011年8月自基隆路延伸至研究院路。


小結

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1983年動工、至2011年大致完成。總工程經費為新臺幣1,741億元。南港專案中的南港車站-汐止基地間路段擱置中。下圖可見,臺北鐵路線在城區內已基本實現全部地下化。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二、地上站體

目前使用的臺北車站為第四代車站,是臺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於1989年9月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而啟用。車站由臺灣著名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地上6層、地下4層、長149米、寬110米;主體為中式建築風格,但屋頂看起來像是壓扁了的單簷廡殿頂,比例上不太複合傳統中式審美,據說這是因為原設計是三層樓,後因鐵路局辦公需要,建築提高至六層所致。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二、地上站體

目前使用的臺北車站為第四代車站,是臺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於1989年9月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而啟用。車站由臺灣著名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地上6層、地下4層、長149米、寬110米;主體為中式建築風格,但屋頂看起來像是壓扁了的單簷廡殿頂,比例上不太複合傳統中式審美,據說這是因為原設計是三層樓,後因鐵路局辦公需要,建築提高至六層所致。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我去的時候還見到這裡在舉辦公益活動,可見車站中庭大廳已成為複合型的公共活動空間。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車站二樓環繞中庭,是乾淨整潔的微風美食街,消費體驗與普通商場無異;三樓以上樓層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辦公室。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臺北車站向西走,穿過一片地面停車場,來到桃園捷運臺北車站。“桃園捷運”顧名思義就是到桃園機場的地鐵線,該車站為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的起點站,造價新臺幣120億元。地下與臺北車站互聯互通,地上為現代簡約的鋼結構玻璃幕牆低層建築。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三、地下部分

好了,進入正題了。車站的地下包括幾個部分,按功能就是包括臺鐵、高鐵、城市捷運、機場捷運在內的運輸功能;由5條地下商街構成的商業功能;以及兩個地下停車場。先放一張總圖,“全臺最大迷宮”: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再來一張平面圖,可以看明白各部分的位置關係(上北下南):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一)運輸部分

臺鐵與高鐵的站廳都位於臺北車站的主體下方;城市捷運緊鄰車站南側;機場捷運由於需穿越西區地下停車場區域,感覺相對獨立。

1、臺鐵與高鐵

臺鐵服務區、高鐵服務區均位於負一層,高鐵候車區位於北側,臺鐵候車區位於南側。站內還有7-11便利店,以及一處“智慧型圖書館”。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負二層是軌道和月臺層,高鐵是在北側的1月臺和2月臺,臺鐵是在南側的3月臺和4月臺,與負一層候車廳位置對應。負三層是臺鐵和高鐵的出站口。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2、城市捷運(地鐵)

捷運臺北車站是紅線(淡水線)與藍線(板南線)的換乘站,位於臺北車站南側,

共地下4層。地下1層為商業區,與臺鐵高鐵服務區以及周邊商業街相連通;地下2層為購票候車區與兩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3層為藍線月臺;地下4層為紅線月臺。下圖左為北: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3、桃園捷運(機場快線)

桃園捷運臺北車站為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的起點站,造價新臺幣120億元,

其地下部分共有三層,負一層是大廳;負二層很小,相當於一個夾層,功能上也屬於大廳的一部分;負三層是月臺,1/2號是直達車月臺,3/4號是普通車月臺。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臺北車站及周邊的所有地上地下建築空間中,有兩處對我來說堪稱驚豔,其一為臺北車站的一層中庭,其二就是桃園捷運站的負一層大廳。這裡的負一層比臺北車站負一層要深,也就是說這的層高更高,再加上地上建築有大面積玻璃幕牆,所以顯得大廳開闊、明亮,空間層次感強。大廳電扶梯間的竹林瀑布造景效果不俗,回來一查資料原來是

槙文彥的設計。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天花板下面吊著三個雕塑(或者說藝術裝置吧),名字叫“文化基因-Meme”,沒看懂怎麼跟基因二字掛上鉤的,不過跟整體環境還是挺合拍的。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這裡還有一個很便利的服務---提供旅客值機,可以在這取登機牌、托運行李,也就是說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桃園機場出發廳的一個延伸,這實在是太方便了!聽說現在鄭州東站也有了?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負一層大廳南側的汽車接送區設計的同樣很漂亮,整體是灰白色的性冷淡風,地板的線條與天花板的格柵相呼應,簡潔明快。汽車通道的牆上印著一行字,開始只是覺得很文藝,後來看旁邊的介紹說這還出自大師之手,這件名為“紛紛從田裡飛起,2013”的公共藝術作品作者是國際知名“觀念藝術家”約瑟夫‧科蘇思(什麼叫觀念藝術,誰能幫俺解釋一下)。內容出自於郭松棻的《奔跑的母親》:

“每當火車來而復去,鐵軌兩旁的矮屋就顯得更其矮小,蒼鬱的綠野舒展成為全部的天地。遠去的笛聲揭開了天空的奧秘。只有這時,你心甘情願做成了小孩。長腳鷺不是被驚動,而是為了迎合急駛的火車,紛紛從田裡飛起,在空中吐露了生命的寒弱。這時,即使太陽還在頭頂,只要仔細望去,雙連附近總有一團露靄在移動。凝聚了又擴散,擴散了又凝聚,從你的面前一直流蕩到圓山鐵橋”。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二)地下商街

圍繞著車站,周邊共有5條地下商街,很難用文字描述,網上找到一張圖,雖不合比例,但很直觀,最能說明問題。它們分別是:紅色標註的R中山地下街,黃色標註的Y臺北地下街,藍色標註的M捷運,橙色標註的K誠品地下街,粉色標註的Z站前地下街。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1、中山地下街R

中山地下街在臺北車站東北側,編號“R”,從臺北車站的北端,延伸到捷運中山站南端,全長815米。這個區域我沒走到,沒啥可說的。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2、臺北地下街Y

臺北地下街在臺北車站及桃園捷運站的正北側,編號“Y”,位於市民大道一段(鄭州路)下方,西起臺北捷運松山新店線北門站,東至淡水信義線,全長825米,面積35,738平方米。地下一層為商業街,地下二層為停車場。

1992年,臺北市政府決定拆除中華商場建設地下街,2000年,臺北地下街開幕,目前營運管理單位為“保證責任臺北市臺北地下街場地利用合作社”。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我來這裡的時候不到上午10點鐘,商鋪還都大門緊閉,看起來很冷清。我猜可能一來是沒到營業時間,二來從空間上來說,這種長過道加兩側格子商鋪的傳統模式購物體驗一般,我個人覺得適合批發市場這種中低端業態。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3、K區地下街(誠品)

K區地下街位於臺北車站和忠孝西路之間;地面層為站前廣場;地下一層為商店街,並和周邊地下商業街與車站連通;地下二層為停車場。2005年開業使用,2010年改由誠品生活接手取得經營權,更名為“誠品站前店”,並重新裝潢商場,於2011年5月開業。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誠品站前店以“幸福、啟程”為定位,內部規劃為“人文風格”、“時尚潮流”、“品味生活”、“創意美饌”四大區塊,延續的是誠品生活的複合式經營理念。這個區域真正的商業空間並不是很滿,走道等公共空間顯得很寬敞,也許是為了作為一定的展演空間。我感覺K區地下街是這幾條地下商業街購物體驗最好的一個。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4、站前地下街Z

站前地下街緊鄰K區地下街的南側,位於忠孝西路正下方,東起南陽街(新光三越站前店前方)、西至重慶南路(臺開大樓、舊鐵路警察局)。與臺北捷運臺北車站聯通,經K區地下街(誠品)聯通臺北車站,可轉乘高鐵、臺鐵。英文設定代碼為Z(忠,Zhong),全長343米。目前營運單位為“保證責任臺北市站前地下街場地利用合作社”,經管機關已由“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臺北市市場處”。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空間上來說,與臺北地下街一樣,也是長過道加兩側格子商鋪,我來到這裡將近10:30,有部分店鋪已開業,總體來說購物體驗一般。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5、臺北車站地下商場M

這部分在所有地下商業中面積最小,它其實只是捷運車站的地下一層,地下二層以下為車站。北與臺北車站相接,西與站前地下街和K區地下街相連,編號為M,這一部分因為面積不大,沒有單獨去看。


“全臺最大迷宮”---臺北車站

四、總結

1、臺北實現了市區的常規客運鐵路與高鐵的入地,這個我覺得是很了不起的地方,想想看,如果鄭州市區內---哪怕僅僅是二環內---京廣、隴海鐵路入地的話,那將是怎樣的景象!

2、功能上,整個區域圍繞著交通的主要功能,通過地下商業空間與周邊互聯互通,實現複合發展。

3、空間上,兩大亮點:臺北車站地上的建築中庭,以及桃園捷運車站的地下大廳。

4、商業上,體驗最好的是臺北車站二樓的微風美食街和誠品站前店,道路下面的幾條商業街感覺一般(也可能是我去的不是時候)。

5、服務上,桃園捷運車站提供旅客預辦登機服務,可以在這取登機牌、托運行李,這值得所有機場快線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