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通过头条号《扬弃“不打不成器”,选择“快乐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样子》对“快乐教育”的探讨,让我们明白了“快乐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快乐教育,而是民主的教育,是顺势而为、适合人性的教育,是倡导“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有了对“快乐教育”的这样一种认知,“快乐教育”的实施就有了基础。

因此,本篇主要探讨“快乐教育”的方法问题,如何实施“快乐教育”,以下四种方法可供家长们选择参考。

一、无条件信任——“快乐教育”的第一法宝

存在着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现象:有些家长看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看自己家的孩子全是缺点,然后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家的孩子,越比较越不满意,越比较越不开心,“不打不成器”的现象就产生了。

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将家长自己的不自信转嫁到了孩子身上,使得孩子也跟着自卑。这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很大,需要扭转。


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还有一种家庭教育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有些家长尽管很自信,但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向其他同龄孩子学习(所谓“补短”),不管是身边的孩子,还是网络上、电视上看到的孩子,只要这些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甚至拿了各种竞赛大奖,就不断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他(她)学习。

诚然,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他们的努力付出和优秀品格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往往看重这些孩子所取得的成绩,而不是成绩背后的付出,然后用这些成绩来“尺量”自己的孩子,由此引起孩子的反感。

显然,这样做就是一种比较,每一个孩子讨厌同龄人之间的这种比较(其实成人也不喜欢被人比较)。尽管这类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取长补短,力争上游,但这样做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一种压力:我不如别人优秀,爸爸妈妈不信任我,不喜欢我。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感觉,失败感和不安全感由此产生。

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现象都是偏颇的教育观造成的,是家长不信任孩子的表现,与“快乐教育”相去甚远。

我们开展“快乐教育”,就是要求家长首先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到无条件信任,不管自己的孩子天赋如何,优秀程度如何,必须让孩子始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始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信任,始终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充满着期待。

记得有一个叫王侯成功的河南许昌女孩,天生智障,父母在孩子的适龄时期送幼儿园、送小学上学,都被拒收。无奈之下,孩子只好在家学习。孩子的父母始终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用更多的爱,无条件的信任来自己培养孩子,一直到孩子八岁时,由于孩子各方面表现突出,直接被学校接收到六年级就读。

有智障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没有智障的孩子,家长更没有理由嫌弃孩子,不信任孩子,而更应该用欣赏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坚定的信念无条件信任孩子,从容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即使孩子遇到了挫折,碰到了困难,也不放弃对孩子的爱,不放弃对孩子的信任,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大步往前走。这是孩子拥有快乐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法宝,是“快乐教育”的第一要诀。

二、不间断鼓励——“快乐教育”的好方法

“快乐教育”的第二要诀是鼓励孩子,以表扬为主,实施扬长教育。


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表扬与批评是教育的两种手段,是我们经常在采用的。但“快乐教育”要求突出表扬这一教育手段,而将批评淡化,作技巧性处理。

但表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促进孩子的快乐成长,用不好则走向教育的反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博士在《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中告诉我们一个表扬的基本原则:“描述而不评价”。即描述孩子所做的事,而不对孩子的能力和品行作出评价。譬如妈妈说:“画画得很漂亮,妈妈喜欢”;“作业做得整洁、正确,按时完成,妈妈很骄傲”;“主动帮妈妈扫地、擦桌子,妈妈很开心”等等。而不是“画画得漂亮,宝贝是一个小画家”;“作业做得整洁、正确,按时完成,儿子很聪明”;“主动帮妈妈扫地、擦桌子,女儿真孝顺”等等。

对于上面的两种表扬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妈妈“描述”的是孩子做的事与妈妈自己的感受而“评价”的则是孩子的能力和品行。显然,这样的“描述”

是孩子喜欢听到的,下一次会更加努力做得更好;但对于这样的“评价”,一般而言,孩子是不愿意听到的,即使孩子当时听到后感到高兴,但下一次再做同类事时,孩子就会犹豫:“画不好怎么办?我是不是成不了小画家?”“完不成作业怎么办?作业做错了怎么办?我是不是不聪明?”为了避免出现不好的评价结果,孩子常常会选择逃避。这就是“描述”与“评价”带给孩子的不同的心理感受。

“快乐教育”倡导描述性的表扬方式,反对评价性的表扬方式。

“快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一旦孩子有了内驱力,旁人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孩子也会乐在其中。那么,除了描述性表扬,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快乐教育”告诉我们:可以用目标激发问题激发同龄人激发

目标激发或目标导向是一种常用的不间断鼓励孩子的方法。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与孩子的特点,与孩子一起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年制定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目标计划,也可以针对某一件事,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计划,不断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实现一个个的目标。随着目标的一个个实现,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随之提升。

问题激发或问题导向也是一种常用的不间断鼓励孩子的方法。面对某一件需要孩子完成的事,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家长还可以设置一个个难易程度不等的问题,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升。

同龄人激发,这一方法许多家长也用得比较多。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总是做不好,如作业拖拉、出错率高、某一项技能总是学不会等等,但一旦与同龄人一起做作业,一起玩耍学习,孩子的好胜性会被激发,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总之,“快乐教育”倡导鼓励教育法,扬长教育法,并通过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同龄人激发,不断激励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实现一个个目标,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自信心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现实中榜样——“快乐教育”的灯塔

父母的无条件信任是孩子自信的基础,父母不间断鼓励又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得孩子的内驱力被不断地唤醒激发。在这样一个孩子自信心建立的过程中,现实的榜样引领是不能缺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需要一个模板,需要一个标准。新产品需要一个模具,新技术需要一个标准,同样新生命需要一个榜样,有什么样的榜样,就会有什么样的新生命。

孩子的第一个榜样是父母。这个论断既包含了遗传因素,更突出强调了后天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对此,“快乐教育”提醒我们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孩子的第二个榜样是英雄榜样。这个英雄榜样既依赖于社会的推荐倡导,更取决于家长的选择引导。

“快乐教育”要求选择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英雄榜样,让孩子从榜样中汲取营养,产生积极向上的前进动力。

曾经,我国社会在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影视明星、歌星舞星、土豪大款成了年轻一代追逐崇拜的对象,“啃老”、“巨婴人”等社会反常现象也不断出现。

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社会榜样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家、科技人才、抗疫英雄、战斗英雄等纷纷登台亮相,特别是通过表彰共和国勋章和人民英雄获得者、表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等,将新时代的英雄榜样推向了高潮。


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此时,作为我们父母应该如何选择孩子的榜样?“快乐教育”的答案是明确而坚定的。

“快乐教育”明确告诉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选择具有民族英雄特征的榜样,这些英雄榜样包括但不限于:抗疫期间产生的民族英雄,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等;抗美援朝立国之战的民族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科技领域的民族英雄,如任正非、袁隆平、陈微,以及早年的科技英雄钱学森、黄旭华、于敏等。

用这样的英雄榜样引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三观”的形成,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作为一种教育技巧,父母们还可以通过选择反面典型作比较,让真正的民族英雄更加伟岸,更加丰满。同时也让孩子的“三观”更加清晰。今年最典型的反面人物是:特朗普、蓬佩奥等。

四、大自然课堂——“快乐教育”的必修课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当今孩子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室内为主,以网络为主,以电脑、手机、电视等工具为主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产生,特别是经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强化了孩子的这样一种成长方式,大自然这一天然的教育课堂离孩子们渐行渐远。

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容易导致对“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缺乏应有的认知,对地球家园,对大地泥土的芬芳、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缺乏应有的感知,常常游离于虚幻的世界和模拟的场景。从而在珍惜粮食、珍爱动物,保护地球、守护家园等活动中麻木不仁,无所作为。

“快乐教育”倡导以大自然为课堂,室内室外教育有机结合,让孩子既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快捷,又体验到作为大自然一员的人类必须与地球命运与共、心手相连。

人类与大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回归于大自然,人类和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带孩子走向大自然、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吧,让孩子亲身去感受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感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亲耳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如此,孩子的心灵会更加丰满,孩子的视野就会从教室延伸到田野、乡村、城市、地球、宇宙。


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快乐教育”就不会搞偏了

让孩子走向大自然的方式方法很多,每一个家庭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选择。譬如:

①每周一次与大自然亲近。既可以到公园玩耍,也可以走向田间地头;既可观赏动植物,也可以亲自让孩子播种、采摘。

②每一个寒暑假与大自然亲近。可以选择暑期与水亲近,走向大江、大河、大海;寒假与冰亲近,走向雪山、冰河、冰雕。也可以选择走向森林,走向湿地,走向草原……。

③走向古镇古迹,触摸历史,感受古人与大自然的对话;走向人文景观,自然景观,触摸当下,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让孩子倾听心灵与大自然的对话。

对于居住在城里的孩子,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郊区认领或租赁一块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带孩子到郊区去播种,去呵护,去收割。

总之,只要家长有心,总可以找到让孩子走向大自然的方式方法,这是“快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移动有一个工作理念,叫做“快乐工作,健康生活”。我把它引伸到孩子的学习上来,可以叫做“快乐学习,健康生活”。显然,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见到的情景,然而要让孩子践行这一理念进行学习,家长的“快乐教育”是前提,是保证。

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无条件地信任孩子,不间断地鼓励孩子,有计划地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并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快乐教育”早日落地,让“快乐学习,健康生活”这一理想成为孩子们的现实写照。

这样的“快乐教育”您愿意尝试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