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周武帝为什么成功?

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周武帝为什么成功?

梁武帝第二次舍身同泰寺那年(529),拜占庭帝国颁布了《敕法汇集》。由于这部法典是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下令编纂的,因此也叫《查士丁尼法典》。


之后,十六人的委员会又完成了《法学汇编》,《法学总论》和《法令新编》。其中,《法学汇编》被称为“罗马法的圣殿”,《法令新编》则[35]用希腊语写成。四部法典合起来统称《民法大全》,并被公认为是西方法律之母。[35]


如此浩大而重要的工程,完全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查士丁尼也因此被称为“最伟大的立法者”。的头衔,某种“大帝”的称号,但《民法大全》肯定最不朽。[36]


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跟随他为嗣子的前任皇帝甚至目不识丁,只能用木刻的图章来代替签名。他自己的皇后狄奥多拉(Theodora)则是马戏场粗鲁无礼的看门人或驯兽师的女儿,婚前的形迹十分可疑,在上流社会的眼里完全不够资格母仪天下。


查士丁尼却被这来历不明的女人深深吸引,甚至她可能曾经与多个男人有染。导致,他请求父皇修改了相关法律。,罗马帝国却明文规定元老院议员不得与下层女子结婚。


狄奥多拉也没有辜负查士丁尼。在后来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她不但固定不移地站立夫君一边,而且成为查士丁尼的精神支柱。中,她只用一句话就镇住了所有权弃城出逃的那些人:帝王的力量是最好的殓尸布,统治者一旦成为逃亡者那就连死都不如。


听完这话,查士丁尼重新变成了男人。


公元533年,灭亡汪达尔王国;535年,占领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536年,收复罗马城;554年,灭亡东[37]到此之后,中世纪重新变成了罗马的内湖。[37]哥特王国,同时将西哥特人占有的西班牙东南部等地收入囊中。


当然,是东罗马帝国的。


罗马梦实现了,查士丁尼如愿以偿。


不能不说查士丁尼是一个幸运儿。上帝不但赐给他狄奥多拉,还赐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享年八十三岁,执政三十八年。这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实属罕见,跟享年八十六岁执政四十八年的梁武帝相比,也只是略为逊色。[38]


甚至就连两人的时代背景和奋斗目标都极为相似。查士丁尼有罗马梦,梁武帝有中华梦。为了重建罗马或振兴中华,他们也都借助于宗教,只不过梁武帝礼拜佛祖,查士丁尼信仰上帝。他的理想,是一个国家(罗马帝国),一部法典(民法大全),一个教会(基督教会)。


查士丁尼是罗马人的梁武帝。


当然,他们也都清楚,宗教不能代替一切(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是以后的事)。因此,查士丁尼要以“主耶稣基督的名义”编纂法典,梁武帝则在大兴佛教的同时制礼作乐。[39]


没错,一个讲法治,一个讲礼治。


礼治和法治,是传统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重大区别,其中的成败得失一言难尽。要说的是,查士丁尼实现的罗马梦只是昙花一现,梁武帝则在活着的时候就一败涂地。他的理想其实是在中国北方实现的,靠礼治获得成功的也是另外一位武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读如雍)。


这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情。


前面说过,在鼎立的陈、齐、周三国中,北周原本是最弱的,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他们。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周武帝。毕竟,再次分裂的北方是因为他而重新统一,新帝国的基业也其实由他生前奠定。他的不幸是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但一统天下却是他的毕生追求。[40]


当然,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尊崇周礼的治国理念,以及他奉行的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等儒家伦理,也被全盘继承。换句话说,礼治天下的设想在周武帝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周武帝不愧宇文泰的后继者,隋文帝则不过是政治遗嘱的执行人。[41]

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周武帝为什么成功?

他们实现的,也都是梁武帝曾经的梦想。


那么,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周武帝为什么成功?


抓住了根本,找对了路径。


根本就是人心,人心需要凝聚。事实上,四百年的动荡既表现为国家分裂,也表现为人心涣散。胡人与汉人有民族矛盾,庶族与士族有阶级斗争,佛教与道教有门户之见。要想平定天下,必须先把他们都整合起来。


这需要力量,也需要旗帜。


力量只能来自统治者,当时的民间没有这个能力。旗帜则不能是某种宗教,因为宗教并非中华传统。实现大一统的中华梦,本土的道教无能为力,北魏太武帝已经证明;外来的佛教也无济于事,南朝梁武帝也已经证明。


唯一可行的,是整合儒、释、道。


梁武帝就是这样做的。只不过他的办法,是把孔子和老子说成佛陀的弟子,即“三教同源源于佛”。周武帝也想兼容三教,只不过他排定的座次,是儒学为先,道教为次,佛教最后,尽管他曾经一度以道教为最上。[42]


可惜三家谁都不服,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的矛盾则日益加深。更重要的是,富国强兵的需要逼得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再也不能温良恭俭让。[43]


周武帝决心斩断争论。


公元574年,也就是北周灭北齐的三年前,周武帝下诏同时禁止佛、道两教,不但烧毁经书偶像,还命令僧人和道士一律还俗,是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难。[44]


手无寸铁的僧侣当然无法抗拒。据说,周武帝在被兼并的北齐宣布灭佛令时,大殿里聆听训示的五百僧侣全都低头垂泪,只有一位僧人抗声争辩:陛下仗着皇权破灭佛门,就不怕进阿鼻地狱吗?那地方可是不分贵贱的。


周武帝却不为所动。他两眼直视那位僧人,毫不客气地回答:百姓若有人间之福,朕也不辞地狱之苦。[45]


这实在很有气魄。


毫无疑问,利用公权力来干涉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知道,北周政权的鲜卑色彩原本很浓,许多汉族将领甚至都被迫改用鲜卑姓氏。周武帝却把这件皇帝的新衣脱了下来。他原话是:朕非五胡,为什么要信佛?[46]


这就对了。现在已经没有五胡,只有中华。后来的历史则证明,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为主,并容佛道。这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择。


周武帝远见卓识。


其他人也没有错。实际上,太武帝之尊奉道教,梁武帝之皈依佛门,周武帝之推崇儒学,都是在为将来的三教合流长期共存做准备。这三位武皇帝也都有着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目光,这才置自己的族别于不顾,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当隋文帝杨坚改回汉姓并再度崇佛时,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我们知道,那将是伟大的世界性文明。


[35]《法学汇编》又译《法理汇要》;《法学总论》又译《法学阶梯》,或称《法学家指南》;《法令新编》又译《新律》。


[36]基督教会承认的罗马帝国“大帝”只有三个: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和查士丁尼,见(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37]关于这段历史,西方史学家著述甚多,恕不一一列举。


[38]查士丁尼生于公元482年或483年,死于565年,527年成为皇帝。


[39]公元502年,梁武帝制定雅乐;505年,设立五馆;512年,制成五礼。梁武帝的制礼作乐,让北方士族都感到羡慕。


[40]周武帝遗诏则称:“将欲包举六合,混同文轨。”见《周书·武帝纪下》、《北史·周本纪下》。


[41]奉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的儒家伦理是苏绰对宇文泰的建议。他的全部主张,是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称为六条诏书,见《周书·苏绰传》。另据称,宇文泰曾这样评价宇文邕:“成吾志者,必此儿也。”见《周书·武帝纪上》、《北史·周本纪下》。


[42]梁武帝的说法见其所著《舍事道法诏》,周武帝的说法见《周书·武帝纪上》,曾经以道教为最上则见《广弘明集》卷八《叙周武帝集道俗议灭佛法事》。同时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43]见《广弘明集》卷二十四《谏周祖沙汰僧表》,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


[44]见《周书·武帝纪上》。


[45]见《大正藏》卷五十二。


[46]见《广弘明集·辩惑篇》。


梁武帝为什么失败?周武帝为什么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