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下沙思銘黃公祠-圖源網絡

如果要聊一聊深圳最古老的姓氏,黃氏似乎是不能不提的存在。說起黃氏,大家是不是都聯想到沙頭的上下沙了呢?沒錯,上下沙正是深圳黃氏的代表。今天的沙頭街道,駁接的是原寶安縣深圳鎮沙頭大隊。而這個大隊包括了下沙、上沙、沙嘴,沙尾、新洲、石廈等6村。09年後,因行政劃分調整,石廈被劃入新設的福保街道。

關於黃這個姓的來源有三,一是出自嬴姓,主根在古黃國;二為金天氏之後;三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但在黃姓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無疑是漢魏之世的江夏黃氏了。這支黃氏宗族世居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東南),世代都是顯赫的貴族。

自古以孝聞名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黃香像-圖源網絡

在古代,黃氏家族就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至孝子黃香,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個才華橫溢的文章好手。而最早定居於深圳的廣府黃氏,起碼要追溯到著名的“南粵孝子”黃舒。黃舒同為江夏黃氏的後人,他的孝道,可媲美黃香,黃舒生於距今1600多年的西晉,是寶安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名人。毫不誇張的說,在現存的深圳黃氏古村落裡,大部分都以黃舒為榮。

誕生過深圳第一位進士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黃石雕像-圖源網絡

在黃氏家族裡的歷史長河裡曾誕生過眾多出名有仕之人,而深圳第一位進士也是出自於沙頭。名叫黃石,字秋崖,為順孫之子,默堂之孫,下沙黃氏的第三世祖,生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他少時就聰慧過人,喜文弄墨。宋理宗淳十二年(1252),以《禮記》領鄉薦,即鄉試中舉。當時38歲的黃石成為深圳地區有史以來的第一位進士。初任梅州程鄉主簿,升參軍,賴賜迪功郎,護衛宋室抗擊元軍,轉戰南北,為國效忠。

據史料記載,考中進士後,黃石在外做官為民請命,無法分身乏術照顧家中年邁的父母。為了盡孝,將自己唯一的兒子黃敏政送回下沙老家中,以方便讓孩子侍奉雙親。臨別前他還寫下一首題為《勉子》的詩:“親在不遠遊,除非不已坐沙頭。北堂更冷頻調養,南麓春回遇早秋。我去只知為國計,兒歸宜作處家謀。一門忠孝須全在,莫學盼閒習下流。”其中“我去只知為國計,兒歸宜作處家謀”兩句充分表達了黃石一心為國無法顧及家庭但又希望忠孝兩全無奈之下只好讓兒子替自己盡孝的心境,以及他精忠報國、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近代革命先鋒黃耀庭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三洲田起義-圖源網絡

在近代,沙頭黃氏也出過一名令下沙人都非常敬佩的人物。他就是孫中山的戰友黃耀庭,庚子首義領袖之一。1872年生於下沙村,原名恭喜,字發林,綽號“盲公喜”,是德猷公小兒子。

他自年少開始習武,功夫了得,是著名組織——洪門在廣州、惠州一帶的首領之一。當時,洪門為支持中國國民革命,不僅慷慨出錢還處處出力,可以說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因為家貧,年紀小小的他就和父親一起奔波在外討生活,去過荷蘭的船上當水手和輪機工,又輾轉回到香港,後來又下南洋。1900年,28歲的黃耀庭通過鄭士良認識了國父孫中山,並且在新加坡加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追隨孫先生參加推翻清朝統治的民主革命鬥爭。

當孫中山聽到他叫黃恭喜的時候,就對他說,恭喜發財是中國人的舊觀念,一個人除了要為自己發財謀福利,更應該為全中國同胞的未來幹一場有意義的事情,以此光耀門庭。於是幫他改名“耀庭”。希望他早日成大器,光耀門庭,推翻滿清,創立共和。從此,他就一直沿用黃耀庭這個名字了。

同年10月6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三洲田發動武裝起義,打響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槍。黃耀庭任起義軍的副總指揮(副司令),也就是軍隊的先鋒官,指揮了大大小小戰鬥十多次,驍勇善戰的名聲就此傳開了。

起義失敗後,黃耀庭再次前往南洋,1905年,與孫中山、楚楠、林義順等12任在新加坡晚晴園成立同盟分會。次年,他奉孫中山之命,在香港籌劃潮州黃岡起義,因被香港警吏發現而終止行動。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黃耀庭為侍奉年邁雙親辭掉了孫中山的封官,卸甲歸田回到故里沙頭東頭村,因為他豪情仗義愛幫助人的性情,成為了當時新安著名的鄉紳。1913年,寶安縣縣太爺劉少華儀仗強權在大庭廣眾之下調戲良家婦女,被嫉惡如仇的黃耀庭和一位廣西武師狠狠教訓了一頓。劉一直懷恨在心,於1916年黃耀庭生病時,指使手下毒死了他,被奸人所害的黃耀庭死時年僅44歲。

風雲人物傳承千百年

沙頭黃氏,千百年來的風雲人物鑄輝煌

下沙牌坊-圖源網絡

現今,走進下沙村,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廣場前有兩尊銅像,一尊是黃石像,下沙黃氏第三代先祖,即前文說到的深圳歷史上第一位進士,亦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以及下沙黃氏開拓進取和奉獻的精神;另一尊身著軍裝、手握短槍的威武戰士就是黃耀庭,一位民主革命的代表,他們兩位都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