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科普茶文化


4.23 科普茶文化

唐朝

茶文化的黃金時代,最終促成了中國獨特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時期 茶聖 陸羽《茶經》

茶葉在唐朝隨佛教傳播到日本和朝鮮

公元780年 世界上最早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宋朝

中國歷史上茶文化高度發展並趨向精緻奢華的一個時期

以“鬥茶”和“分茶”為代表的點茶技藝曠古爍今

鬥茶 一斗 湯花 茶湯表面泛起的泡沫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斗湯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茶、點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令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里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鬥茶源於唐,而盛於宋。

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分茶

又叫做“茶百戲”“水丹青”“湯戲”“茶戲”

利用茶湯表面豐富細膩的泡沫,在湯麵上面寫字作畫,形成變化多端惟妙惟肖的山水吉祥圖紋好看有好喝。


元代茶

承上啟下的元代茶

飲茶方法由精緻華麗迴歸自然簡樸

品茶轉飲葉茶 唐宋流傳的團餅茶逐漸式微 芽葉茶轉為主流


明代茶

返璞歸真的明代茶

重視茶的傳統 推崇清茶淡飲的生活方式 推動新型散茶製作的發展

鬥茶在明代消失了 團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

碾末而飲的唐煮 宋點飲法變成了 以沸水沖泡葉茶

開啟了中國茶類 百花齊放的時代


清代茶

走向世俗的清代茶

清代以後 中國茶在內不斷地深入市井走向世俗 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層出不窮的新茶,好茶遍佈城鄉的茶館 茶號 南來北往的茶商 茶客 構成了欣欣向榮 絢麗多彩的近代茶業圖卷

對外 以貿易形式 迅速走向世界 並一度壟斷整個世界茶葉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