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大兵團多兵種聯合作戰的一個高峰,所謂的大兵團不單指兵力眾多,而且涵蓋了龐大數量的裝備投入,這也是大兵團作戰的物質基礎。德國在二戰初期深諳此道,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空戰不列顛,都投入了遠多於對手的兵力和裝備。突襲蘇聯時雙方兵力和裝備相差無幾,但是在單位作戰區域裡德軍集結的兵力和裝備都是優於蘇軍的;相對於對手的數量優勢也是德軍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不過德國人的好運氣沒有持續太久,突如其來的“T34危機”,令德國人杞人憂天,唯恐裝備優勢的易手引發蝴蝶效應改變戰局走向,開始認真研究T34的特性,借鑑其先進合理之優勢研發出性能出色的黑豹坦克。僅論單車性能,盟軍所有中型坦克的性能無一出其左右,但是在大兵團作戰場上,黑豹坦克和同樣被寄予厚望的虎式坦克卻總是“龍游淺灘遭蝦戲”,遭遇盟軍的謝爾曼和T34屢屢敗北,不僅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且成為德國軍工界東施效顰的典型。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二戰蘇軍主力坦克T34/85

虎式和黑豹坦克脅迫了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發展思想,即無視數量,卻對質量和性能的高度迷信;結果是不僅於後院禍害德國的戰略資源和後勤,還在前線將德國的裝甲部隊拖累至萬劫不復的深淵。虎豹坦克其實並非德國裝甲部隊的最佳選擇,原因如下。

第一,虎豹坦克和蘇軍主力坦克T34/85性能相差不大

黑豹坦克的終極版黑豹G型比T34/85型坦克正面對射時更佔優勢,能在800米的距離上洞穿T34/85的正面裝甲,而T34/85只能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黑豹G型的正面裝甲;兩種坦克在側面、後方裝甲互射時不分伯仲。虎式坦克的裝甲雖然厚重,但採用了傳統的垂直裝甲,沒有使用當時更為先進的傾斜式裝甲的設計,使得其防護能力,與重量並不相當。虎式坦克正面防護力並不盡如人意,正面防護能力甚至不如重量比它輕的豹式坦克,噸位更為輕便的T34/85卻能在1000米的距離上乾淨利落的撕開它正面厚達100毫米的裝甲。這也是1944年之後,虎式停產的重要原因,與其說是虎式的無奈不如說是它的恥辱。

實際上虎式和黑豹坦克的優勢比較單一,其性能優勢主要體現在裝甲防護和火炮洞穿能力兩個方面,拿T34/85型坦克作對比可知,該型坦克的防禦和攻擊能力不如黑豹,但是在可靠性、操控性、機動性、續航能力等諸多方面則遠勝於黑豹。尤其是T34/85的可靠性令人歎服,至今仍在老撾、朝鮮等國裝甲部隊服役,儘管該型坦克的生產線已關停六七十年。在2002年的第二次延坪島海戰,朝鮮海軍甚至將T34/85型的炮塔搬上軍艦,將韓國海軍先進的第三代PKM炮艇虎頭海雕357號壓制的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最終韓國艦艇在返回基地前沉沒。蘇聯的T-34/85型坦克被公認為二戰最好的坦克,它的的火力、防護、機動以及易生產性,達到最佳的均衡狀態,並且將平凡發揮到了巔峰水平以至於誕生奇蹟。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T34上艦暴打韓國先進艦艇

第二,德軍裝甲部隊的輝煌戰績和虎豹坦克的性能關係不大

德國裝甲部隊閃擊法國獲得空前勝利,很多人誤認為法國坦克無法匹敵德軍坦克,然而法國的索瑪S35中型坦克不論是在火力、機動性、裝甲防護力,均優於當時德軍的主力三號坦克,只有動力稍遜。但由於法軍的戰術拙劣,只用坦克實施一些單獨的作戰行動,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除少數被德國空軍摧毀之外,悉數被德軍繳獲,編入德軍戰鬥序列,投入到東線作戰。同樣優秀的R-35輕型坦克、B1重型坦克,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法國就投降了。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至今仍在服役的T34/85型坦克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靠著突襲優勢,德軍將蘇聯佈置在西線的320萬部隊、12000輛坦克打的潰不成軍,但是在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聯獨立坦克第4旅裝備的T-34/76型坦克將“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率領的第2坦克集群打的抱頭亂串,當時德軍現役坦克在100米內都難以擊穿T-34正面裝甲,而T-34卻能在500米外擊穿德軍所有坦克的前裝甲。蘇軍依靠T-34/76坦克的性能優勢重創德軍,此戰紅軍擊毀坦克20輛以上的王牌就誕生了5個,其中拉布裡年科上尉戰績高達52輛。史稱“T-34危機”。但是德軍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紅軍在閃電戰的鋒芒下一路潰退至莫斯科。

這種懸殊的戰損比例造成前線德軍恐慌,古德里安等將領集體要求加快新型坦克研發,“T-34危機”的爆發讓德國軍界高層開始朝片面追求坦克性能的方向策馬奔騰,虎式和黑豹便應運而生。事與願違,虎豹坦克不僅沒能守住“祖輩”級坦克打下的江山,反而受限於自身的產能,難以將單車的超強性能昇華為坦克兵團強大的戰鬥力,給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德軍在法國戰役和巴巴羅薩計劃投入坦克的性能均不如對手,卻依靠數量可觀的坦克,配以革命性的戰略戰術和大敗敵軍,德國裝甲部隊取得了戰爭中最輝煌的戰績。虎豹坦克誕生後雖然在戰鬥中取得很大的戰果,但德軍裝甲部隊卻未在一次具有決定戰爭走向的戰役中取得勝利,根本原因就是德國裝甲部隊投入的坦克數量遠遜於對手。反觀蘇聯亦是如此,單位作戰區域裡集結的坦克數量不如德軍,空有T34這樣的殺手鐧,卻屢戰屢敗。在戰爭中後期,德軍的虎豹坦克性能已然領先T34/85,但是依靠數量優勢,紅軍坦克將德軍裝甲部隊碾壓至滅亡。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威風凜凜的黑豹坦克

第三,以虎豹坦克為主力的德軍裝甲部隊綜合作戰能力遠遜於盟裝甲兵團

盟軍坦克單車性能劣於虎豹坦克,但不存在代差,由於龐大數量的加持,盟軍裝甲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強於德軍裝甲部隊的。“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曾說過“在任何情況下,數量優勢都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制勝因素”。德軍虎豹坦克生產總數不過七八千,而盟軍的謝爾曼和T34坦克總數量高達七萬輛,雙方數量相差近十倍,在再結合蘭徹斯特方程 “性能的平方才能抵消數量的倍數”這一原則,虎豹坦克必須有百倍的性能優勢才能抗衡十倍數量於己的盟軍裝甲部隊。如此一來即便是天縱英才於德國,它也不可能設計出如此優異的武器。

德軍坦克數量不多,裝備先進;不計成本的強調單車質量性能,在戰鬥中確實取得傲人的戰損交換比,但做不到快速生產,加之合格坦克手的培訓同樣複雜,兵員和裝備均不能及時有效補充前線的損耗,所以導致德國坦克越打越少,戰鬥力持續走低;相比較盟軍則不存在這般窘境,盟軍坦克相對於德軍裝甲部隊的數量優勢也讓自身更經得住消耗,而且利於快速補充。時間一長,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德軍的坦克和坦克手消耗殆盡,整個裝甲部隊便難逃引頸待戮的命運。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密集的彈坑證明了黑豹防護能力的強大

第四,盟軍並非沒有能力研究高性能坦克

二戰德國的科技水平並非網友意淫的那般領先同盟國,在雷達、戰鬥機、轟炸機、艦艇、原子能等方面,盟國相對於納粹德國有壓倒性優勢。坦克研發方面盟國的優勢也很明顯,蘇聯和德國的裝甲裝備幾乎同時起步發展,兩國在一戰後在坦克研發上有過深度的合作,雙方正常速度發展坦克的結果是德國遭遇“T34危機”,這充分說明蘇聯在坦克研發水平是領先德國的;至於德國後來者居上,研製出了更先進的虎豹坦克也只是德國不計代價,窮盡舉國之力快速突擊的結果,並不意味著在研發水平和理念上反超蘇聯。正常發展坦克蘇聯況且佔優,若效仿德國不計代價卻不能研製出比虎豹更優秀的坦克,明顯缺乏信服力。

同樣,美國在二戰除了在原子能武器方面領先世界,在其他裝備方面並沒有領先其他國家,難道說美國的科技水平不行,沒有能力研究出其他國家所擁有的先進裝備?當然不可能,否則的話戰後美國軍工民用科技在世界“獨孤求敗”又作何解釋?二戰時美國人只是對“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茲的話奉若神明,一心只想取得戰爭的勝利,並無熱衷那些胡裡花哨的,對戰局發展沒有影響的“黑科技”,自己唯一擁有的黑科技——原子彈的數量當時也僅僅只有三顆而已。而那些並非獨步天下的裝備,如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汽車,海里的軍艦卻是多如牛毛。

德國不計代價的追求武器性能的做法,蘇聯在冷戰時期也有表現,蘇聯在科技水平和工業能力劣於美國的情況下,仍能研發出比美國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另外在航空航天領域,蘇聯的太空技術並不比美國先進,卻能在太空競賽初期領先美國十幾年;這仍是二戰時期德國不計代價,憑藉舉國之力專注某個領域而出奇跡的翻版。

盟軍坦克性能不如虎豹,並不意味著盟軍沒有能力製造出類似虎豹的優秀坦克,而是盟軍更懂得取捨,對取勝之道的參悟更為到位。盟軍並非德軍高層那般刻板,並不一味要求質量上壓倒對方,而是本著實用主義精神,找準裝備數量和質量性能的最佳結合點,將一款性能均衡的坦大量應用於大兵團作戰,將一款中庸坦克的性能發揮到了極致。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蘇軍的反坦克炮陣地

第五,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和“德國版T-34”就很夠用

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雖不如T34,但是結構簡單,性能穩定,可以批量生產。在虎豹坦克沒有出現前,德國憑藉兩種坦克幾乎百戰百勝,德國的將軍們用實踐證明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T34危機”爆發後德國確實有研發新型坦克的必要,當時戴姆勒-奔馳公司、斯柯達公司研發的VK3002DB坦克從外形、性能等方面完全照抄蘇聯T-34坦克,就是“T-34德國版”,卻遭到希特勒否決,MAN公司推出了VK3002M原型車則獲標生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豹坦克。

希特勒棄用“德國版T-34”是捨本求末的表現,因為德國憑藉落後的三號、四號坦克就能擊敗T34,黑豹坦克就顯得性能過剩了。研發新坦克的目的不應該是在質量上碾壓對手,更重要的是更加適合戰場的需求,取得勝利的同時減少自己的損失。捨棄“德版T34”採用黑豹,雖然在單車性能秒殺T34,但是終因數量太少,指揮官戰爭藝術的發揮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德國裝甲部隊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德國採用“德版T34”,坦克的產量和坦克手的培訓就不再是制約德軍裝甲部隊的短板,德軍裝甲力量將比二戰初期更加強大。此外,德軍在戰爭初中期的坦克裝甲車作戰理論和指揮官的戰術素養是領先於蘇聯的,德軍完全有可能在蘇聯裝甲部隊的戰略理論和戰術成熟之前將其擊敗,如此,德軍在戰場上的優勢將更加明顯,戰爭的天平將會朝德國傾斜。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龐大數量的坦克保證了蘇軍的勝利

尾聲——龐大的數量一直是戰爭中舉足輕重的優勢

數量優勢一直是戰爭中最簡單最粗暴有效的優勢,對此德軍高層深以為然,二戰期間無論是閃擊波蘭,不列顛空戰,法國戰役還有蘇德戰場都儘可能集結了比對手更多數量的兵力和裝備。不過德軍指揮官和德粉似乎極力迴避這一點:打勝了就極力吹噓德軍的裝備是如何的先進,失敗了就違背最基本的哲學原則,抱怨對手出動了數倍於己的兵力,將自身主觀原因的致敗因素歸咎於對手的“人海戰術”,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兵力不比對手少多少。以蘇德戰爭為例,德軍共計投入兵力九百多萬,蘇軍總兵力一千多萬,兩者相差無幾,蘇軍在絕大部分很多戰役集結了比德軍更多的兵力,但是巴巴羅薩計劃、莫斯科戰役等諸多戰役德軍投入兵力遠大於蘇軍,為何德軍在這些戰役中從不表述自己採用了“人海戰術”?事實上算上德國的僕從軍,蘇德戰爭雙方投入總兵力幾乎相等,在戰役層面蘇聯為何總能集結數倍於敵的兵力呢?實際上這是指揮官的戰爭指揮藝術,也是指戰員的軍事素養能力的體現。

事實上各國對數量優勢是非常重視的,為歷代軍事家所推崇。現代國家的國防建設無不是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如美國空軍最先進的直升機是科曼奇,代表了未來直升機的發展方向,但是美國空軍卻裝備了阿帕奇,科曼奇沒量產一方面是由於造價過於昂貴,另一方面就是阿帕奇在世界直升機領域就可以稱霸稱王,科曼奇就顯得性能過剩。阿帕奇性能雖不如科曼奇,但是價格便宜,適合量產,被美軍親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蘇聯取得二戰勝利後,依然保留龐大的裝甲部隊,儘管蘇軍坦克質量不比約國家的坦克先進,但是幾萬輛坦克還是讓西歐國家瑟瑟發抖了幾十年。如果紅軍發動戰爭,西歐國家的一切抵抗力量都將被鋼鐵洪流淹沒,有估計稱紅軍幾周就可以推平西歐,飲馬大西洋。雖然難免有誇張之嫌,但是北約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在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龐大紅軍裝甲部隊面前也只是花拳繡腿而已。

虎豹坦克——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失敗的原罪(下)

作戰區域的人數優勢是志願軍致勝法



綜合來說虎式和黑豹坦克是德式的黑科技產物,說穿了就是德國版技術質量的彎道超車,儘管取得了無與倫比的質量優勢,但是付出了整個裝甲部隊快速覆滅的代價;每一份急功近利的收益,背後要償還的代價就像“驢打滾,利滾利”的高利貸一樣高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