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中國第一古城的柔軟與曲折

目錄

一,歷史上的木氏家族

二,古城界第一IP

三,出路在何方(1983-1995)

四,噩耗與喜訊(1996-1999)

五,從暢銷到長銷(2000-2014)

六,危機三年(2015-2017)

七,兩個世界的人

一,歷史上的木氏家族

作為麗江地區統治者,木氏是一個歷來識時務的家族。

1253年,木氏還沒有姓木。首領叫做阿宗阿良,小名麥良,統領生活在麗江的納西民族。他們住在麗江城北的白沙鎮。玉龍山上融化的雪流進龍泉,養活這個從黃河沿岸遷徙而來的羌人分支部落。

這一年,開了掛的忽必烈決定征討大理國。他派出三路大軍。其中西路軍從甘肅繞過四川平原,從川西高原進入雲南。具體路線是色達-理塘-稻城,也就是今天的217省道。這是一條絕美路線,屬於康巴+香格里拉深度遊,人傑地靈帥哥多。後來徐霞客駐足麗江,特別遺憾沒去成香格里拉。

在這個過程中,麥良果斷做了一個決定:歸降!納西人送厚禮,出兵力,給建議,配合蒙古人搞定大理國,佔領雲南。

千萬不要以為歸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看地圖,當時這個所謂的納西國,其實就是個小部落,它在這裡,我畫了個箭頭: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南宋地圖

忽必烈和他爺爺一代天驕不同,他不是很喜歡屠城。比如說1239年打吐蕃,海拔太高,軍隊長期作戰肯定性價比不好。所以最後搞了會談,高度自治,讓貴族繼續當貴族,高僧繼續當高僧,奴隸主有屋又有田。也由此在版圖上,將西藏納入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納西部落更是如此。忽必烈是堆量派,屠城不是目的,疆土才是使命。

就是這樣,作為在大國夾縫中求生的小小部落,在未來的日子裡,木氏家族始終堅持一個樸素的戰略: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麥良降後,忽必烈封他做茶罕章管民官,子孫世襲。從管民官三個字可以看出元代政府在正式場合的用語都很天真爛漫。這個管民官,是後來土司土官制度的雛形。茶罕章是蒙古語,意思是白色的人。“章”代表“人”,這個“章”字沒有公認的具體解釋,有說是特指納西族,有說是指蠻夷甚至大蟒蛇。

隔壁大理被叫做合剌章,意思是黑色的人。

到1276年,元朝政權設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正式啟用“麗江”二字,直至今日。對此,當朝有地理志和名間流傳,都說“麗江”來自於金沙江的別名。

歸降之後一心一意謀發展,在麥良和他的兒子阿良阿胡、孫子阿胡阿烈、曾孫子阿烈阿甲的治理下,納西人的工商業、手工藝、文化與藝術都得以進步。這裡可以發現,當時納西人沒有姓,所謂姓氏使用老爸的名字,再把自己的名字傳給兒子當姓氏,生生不息。

到明初,阿烈阿甲的兒子阿甲阿得準備從白沙鎮動遷,開始修建最早的麗江古城。

這時候剛剛改朝。朱元璋立明後,對雲南招降13年連連挫敗,很沒面子。1381年,他派傅友德攜沐英和藍玉,率30萬大軍南下。一般來說我們打1-3折,算10萬吧。經曲靖城北的白石江戰役,管雲南的元梁王敗北,逃往昆明,明軍追過去,把他逼得投滇池自殺了。

明軍在接下來兩年裡徹底搞定雲南,其中最難的大仗又是頑強的大理段氏打的。麗江木氏呢?自然是順應歷史的進程,歸降帶路。

這讓朱元璋很開心。剛才說了納西人沒有姓,朱元璋便給阿甲阿得賜姓,把自己的“朱”姓去掉兩筆作“木”,意思是說,你是我的骨幹力量我看好你噢。

納西族的傳統大姓是“和”姓,這個姓和漢族“和”姓不是一回事,有一種說法講這是木氏姓木之後,從木字上添幾筆,表示帶著草帽揹著籮筐幹活的人,給了平民。後文將要提到的不少麗江政府官員都姓和。

阿甲阿得成了木得,古城的新大宅也成了木府。

此後,明朝設麗江軍民府,知府職稱是正四品。軍民府雖叫府,但和內地的府不同,內地的府衙沒有兵權,但軍民府管軍管馬管民。換句話說,依然自治。

1383年,木氏家族正式搬到木府,市中心也從白沙鎮搬到大研城,也就是今天的麗江古城。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木府

不要覺得木氏人是慫包,他們的歸降和印度人的投降可不同。在朱元璋開心、木府落成之後,木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得到鞏固,他們領導納西人興建水利,開採礦產,推廣中原文化,重視教育、經濟和軍事力量。而且很可貴的一點是,他們這一掛的人,無論傳位給兒子,還是沒有兒子時傳位給弟弟,大體上都做到了平安過渡,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造反事件。

整個明朝期間,納西人不僅守下麗江,還搶了不少吐蕃的土地。宋元版圖上那個川滇藏三省交界處的小點點,成為了雲南三大吐司之一。並且他們家的土司府是最好看的。

直到清朝,因為三件事,木氏家族勢力式微。

一是天啟到順治年間,當時的首領木懿保持戰略一致性,率先歸降清朝。但因為吳三桂有滇獨的私心,誣陷木懿私通西藏,使他入囚七年。康熙鎮西南後,木家繼續做土司。與此同時,中央力量的滲透開始深入,土司們的權利走進下坡路。

二是康熙後期,清廷打西藏,木懿的曾孫木興出兵援清。他發現負責補給的巴松貪汙軍糧,直接將巴松殺了。但巴松是年羹堯的好基友,年羹堯就很小氣地誣告木興,木興惶恐而死。

第三件事最要命,雍正上位,搞土改,壓土司,廢除自治,啟動集權。當時納西人的文化水平比較高,時任土司木鐘知道這屬於變天的事情,病了一陣就死了。變天后,木氏家族結束對麗江地區的統治,財產基本充公。無奈的族人再次審時度勢,向朝廷爭取到一些土地,做起歸去來兮的包租公。

不難看出,幾乎每個歷史級的時間節點,木家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對於在一超多強格局裡生存的他們來說,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順勢擴張,逆勢歸隱,這樣的戰略,無疑是不負人民的。

而今,麗江踩準時代進程的敏感度、開拓性、執行力,在現代旅遊業得以發揮。

二,古城界第一IP

中國的旅遊領域裡,對於古城的排名沒有公認標準,但從數據看,說麗江古城是中國最成功的古城,一點兒也不偏頗。我選了六個古城作比較。

這六個古城,包含中國最知名的四大古城中的三個(閬中、平遙、麗江),加入了5A級青州古城,另外加入了兩個4A級古城,大理古城和鳳凰古城。選取這六個古城的條件是:

◎古城具有比較大的規模,比較高的知名度

◎綜合建設較好,大理和鳳凰是4A景區,其他都是5A景區

◎古城是到該城市旅遊時的首要目的地,而且遊客優先住在古城

◎古城對其他景點具有帶動作用,而非被帶動

這樣就排除了大量古城。如邯鄲有5A級廣府古城,但蝸皇宮和京娘湖知名度更高,廣府古城並不是頭把交椅。又如5A級臺兒莊古城,棗莊遊客到古城不足三分之一,故不列入。去掉四大古城之一的徽州古城也是這個原因,黃山的遊客一般主遊黃山,搭配宏村西遞,歙縣的徽州古城只能排在後面。

我也排除了烏鎮、西塘、同裡、周莊、南潯這江南五兄弟,它們都是5A級景區。江南地區有不下幾十個這樣的古村鎮,像周莊到同裡只有十幾分鍾車程,已經形成一種長三角人民去古城如同去商業區的週末消費,算是一個獨特業態,有機會可以單獨拿出來寫。

由於這些古城已經和整個城市以及其他景點組成全域旅遊區,古城本身又對同城景點具有帶動性,所以,接下來所有表單的旅遊數據,都是指古城所在的地級市/州。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2018年6個古城的旅遊業數據(高端酒店數據來自於攜程網篩選的“五星級/豪華”類目)

2018年,在這幾個古城裡,大理和麗江分別接納了約4700萬人次的遊客,創造了第一和第二的人均消費。尤其麗江的人均消費,是湘西的2.5倍,濰坊、晉中、南充的2倍以上,也是全國平均數的2倍以上,比大理高30%。

麗江的旅遊總收入998億,和遊客人次是它兩倍的晉中的旅遊總收入幾乎持平。同時,以次低的旅遊人次,開有最高數量的五星/豪華類酒店,包括安縵、悅榕莊、璞修三個精品品牌。

而且,大理和麗江的先天條件,恰恰是最差的。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中國高速公路網

對照這張圖可以看出,從景點覆蓋陸路遊客的角度上講,晉中條件最好,四通八達,沒有死角。晉中的陸路3小時覆蓋範圍裡,包括北京、天津、濟南、鄭州、太原、石家莊六個直轄/省會城市,為流量打下不可撼動的基礎。

濰坊雖然偏離重要鐵路路線,但位置也不差。山東半島是華北人民的海島遊第一目的地,去煙臺和威海、南下去青島的遊客,尤其是自駕遊遊客,大都會用一種不去白不去的心態逗留濰坊。

接下來應該是南充,距離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都只有2小時高鐵、3小時駕車距離,可以借力於四川省人多且愛玩。

湘西倒數第三,湘西到最近的大城市長沙和貴陽分別需要4小時高鐵。但它有一個優勢,夾在5A級梵淨山和萬年熱門張家界之間,這樣就很有機會擠進三天四夜五景區的團隊遊。

從旅遊人次也可以看出這樣的規律,晉中的旅遊人次接近1億,相信今年就會突破1億。濰坊旅遊人次也達到了7587萬。南充和湘西都在5000萬以上。

最後來看看大理和麗江。東邊是唯一的大城市昆明,北邊是西藏高原,南邊是老撾,西邊是緬甸。雖然距離四川不遠,但從西昌到麗江的300多公里山路需要走10個小時。除了雲南中北部的居民,其他所有的遊客,都不可能把說走說走的旅程留給大麗這兩個地方。

大理比麗江佔點便宜,因為,從昆明走陸路去麗江必經大理。

在人均旅遊消費這個數據上,2018年排在麗江前面的只有三個城市:呼倫貝爾,包頭,三亞。長春第五。這裡面,兩個是草原霸主,一個是全國第一海島聖地,一個是中國交通最便利的全年滑雪場。這幾個城市的旅遊主打內容都是100%的地理資源,他們的關鍵字幾乎不可能脫離草原、大海、雪地。沒有人為了某個小鎮,某種感受,去專門住幾天。

這是中國僅有的5個人均消費超過2000元的城市。排列其後的5個城市分別為:同樣是草原的呼和浩特,以及蘇州、無錫、杭州、北京這四個經濟發達城市。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2018年人均旅遊消費前五城

在地理位置的劣勢條件下,從人均消費就不難得出以下結論:麗江的地理位置不好,自然景觀缺乏唯一性,卻依靠古城這一人文景點,配合雪山,吸引了大量遊客,而且遊客帶來了比較長的停留時間和比較高的消費。

這樣的吸引力,源於麗江創造了古城界第一IP。

山嶽江河這一類旅遊資源,政府操作的空間比較小,內部做好流程化設計和管理,周邊做好配套服務,大約就限於這些內容了。而推廣方面,很難做出觸動人心的IP,因為景點就在那裡,再險峻的山,再迂迴的河流,本身也做不出超越風景的文章。自然景觀IP的極限也就是“山水甲天下”了。

所謂觸動人心的IP,只有從歷史和人文才有機會入手。

比如說倉央嘉措這個花痴的情詩。沒有情詩的理塘只是個高原驛站,最好躺在旅館裡吸氧。尤其是有錢人,一高反就怕死,一怕死就想回家。可有了情詩,理塘就成了活佛不可觸及的夢想,仁波切就發達了。

有了情詩,天不再是天,雲不再是雲,高反不再是低壓低氧環境下人體適應力不相符的生理表現,高反成了你的驕傲與落寞。IP的核心是情感共鳴,在旅遊中,IP是可以融入景緻感動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悲不喜”,兩個人“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倉央嘉措,許仙白蛇,嵩山少林,太嶽武當,這類都是現成的IP。

還有一種,不是現成的,也並非運作,而是遊客自發形成。比如西藏的“洗滌靈魂”。這是一個至少還能用上幾十年的超級大IP。大藏區交通正越來越發達,未來怎麼做好就看當地政府了。

為什麼旅遊業需要IP?因為,和傳統旅遊景點搭配的旅遊方式,是團隊遊為主,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食宿走量毛利微薄,超高回扣買垃圾貨,一個地方待兩天就算浪費行程,一生只去這一次,去第二次算我輸。

只有挖掘出比到此一遊更高層次的需求,產生情感的共鳴,價值觀的觸動,自我認可甚至陶醉,才能把遊客類型轉向自由行,把初遊變成重遊,把1天的行程變成好幾天,日日夜夜在同一個地方閒逛和消費,離開之後念念不忘。換句話講,旅遊的目的,從觀光轉向休閒度假。

度假勝地,長春算一個,吸引全國愛好滑雪的土豪們,三亞算一個,吸引全國怕冷的土豪們,靠的都是純自然資源。麗江算一個,靠的是IP。

麗江的先天條件真的不太好。在麗江的隔壁,大理就是天生神助。

古城景觀方面,站在城中高處,蒼山洱海併入眼簾,所謂大理風花雪月一點也不誇張;位置方面,距離昆明300多公里,高鐵通車後只要2個小時;歷史方面,前文提過段家屢敗屢戰的精神,更有白族祖先創造了新石器文化;文化方面,金庸攜段譽全家加持,南懷瑾關門弟子趙青加持;八卦新聞刷存在感方面,王菲和她的男朋友們加持,楊麗萍違規排汙加持……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段郎

按理說,大理把麗江甩下很遠才對,可在旅遊收入和人均消費這兩條,大理卻輸給了麗江。

麗江有什麼呢?不好意思啊,跟人家一比,有點乏善可陳。納西族古樂和木府歷史雖然值得說道,但吸引遊客專門前往則是另一回事,這個吸引力可能還不如“玉龍雪山是中國海拔最低的雪山”來得實惠。然而,本來只是一個硬件資源驅動型旅遊城市的麗江,創造了無疑是全國第一的古城IP:柔軟時光。

柔軟時光。7平方公里錯落起伏的古城,統統溶於這四個字。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古城裡,沒有店鋪的地方,都是這樣的小路

吶,你撫一撫種在兩側的三角梅,從這條路邊小道走進古城。有時候是下坡,有時候是上坡,石頭路泛著青色的光澤,沒有盡頭。走進街道,灰白的牆擁擠在兩側,陽光從屋簷中間鑽進來。你轉身躲陽光,望見一戶客棧的院子裡,鮮花盛放,遠處是磨平歲月的雪山。這一刻你只想走進去,在那張軟塌旁躺下來,一動也不要動。

在這個世界裡,萬古樓和木府這些景點被淡化為地標,雪山成了背景。所有的店鋪在門口種花,掛燈籠,大狗躺在太陽底下懶得生無可戀。

麗江把這種慵懶狀態融入到整個古城。

這個境界並不容易。如今所有的古城,都在復刻麗江模式,以至於有人吐槽古城千篇一律。

迄今還沒有哪個新的古城模式或IP建立並且成功。比如,徽州古城有些可惜,徽式建築十分漂亮,整個歙縣和黟縣的意境獨一無二,到了秋天簡直是人入畫境。但就是無法找到那個突破點,人們依然衝著奇駿黃山而去。再比如,鳳凰總是徘徊在沈從文、黃永玉、外國作家筆下的“中國最美小城”,而不得要領,顯得有點無所適從。

那麼,“柔軟時光”是怎麼來的?

三,出路在何方

——1983年-1995年

現在,往往把麗江發展旅遊的起點定在1994年,指那一年雲南省關於滇西北旅遊的規劃決議。但事情要再往前推10年。

麗江夾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中間,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裡,92%以上是山區。平原集中在今天的古城區,相當於不到十分之一的平原被超過十分之九的高山環繞。

90年代之前,昆明到麗江走陸路需要2-3天。我在2000年左右坐昆明到麗江的客車,開了十幾個小時,下了車灰頭土臉。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中國高原;麗江衛星

惡劣的對外交通,農業只夠自給自足,人口少,這些先天不足,決定了麗江不存在發展規模化農業和工業的機會。當時的麗江人若是看到山東衛星圖,估計能活活鬱悶死。話說山東堅定不移地踐行“要致富先修路”,實在也是修路條件好。胡煥庸線左邊的世界當年沒有資格講這句話。

麗江唯一的稟賦是山區林業,剛好解放後木材需求大,伐木就成了主要經濟來源。到80年代,麗江的立木消耗量是立木生長量的2倍。

1984年,當地林業局提出新的發展戰略:“以保護和恢復為主,同時合理利用,使森林資源從下降趨勢轉為上升”,率先禁止麗江縣(今古城區+玉龍縣)周圍9個鄉鎮採伐天然林木。當時的森林覆蓋率只有27.3%,並在持續降低中,林業部門的目標是在2000年提高到30%。這樣的意識難能可貴。全國天然環境保護重大工程的啟動,是在1998年。

不取之於林,總要找個方向。一年前的1983年,《麗江縣城市總體規劃》對自我的定位是“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城鎮”。雖然完全沒有提及開發旅遊,但《規劃》提到:

“新區脫離舊城發展;保持高原水鄉特色……以古城為中心,以雪山主景區為主題,建立麗江地區風景保護體系”。

地方規劃每一版都要報給省政府審批。現在已經很難知道,《規劃》的這種提法是否帶有試探性。而這種試探性,又是否來自1982年的苗頭。

1982年,國家公佈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38個國家風景名勝區,開始顯示出發展旅遊的跡象。當年,麗江一個也沒有擠進去。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第一批歷史名城和第一批風景名勝

直到1986年,麗江古城出現在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中。兩年後,玉龍雪山出現在第二批風景名勝區名單中。

80年代的中國,即便是最富裕的地區,居民也沒有達到吃肉財務自由,不要說到處玩了。所以搞旅遊是不是黃粱一夢誰也不好說。麗江政府內部有些矛盾,既有保護古城的聲音,說是有歷史價值和旅遊價值,也有拆舊造新的聲音,說要打通古城造成的交通障礙。

1986年7月,雲南工學院建工系的朱良文教授,受到政府裡的維護派的拜託,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給時任雲南省長寫了一封信,請求保護古城,停止建新。

時任雲南省長名叫和志強,你就知道他是納西人了。這位已故的省長也是個奇人,在位雲南省長整整13年,從1985年到1998年,期間雲南省GDP佔全國比重從1.83%提高到2.17%。

和志強做了批示,要求“較完整地保留麗江古城……也是為了適應開發和旅遊發展的需要”。就此,東大街的建築更新停止了。

另一方面,麗江受到著來自海外的巨大關注。

1989年6月,導演Phil Agland向政府遞交申請,他要拍攝一部講述麗江的紀錄片。這個英國人對政治沒有興趣,他只想拍普通人的生活。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申請層層上報,最後到達公安部,獲得了不可思議的許可。

這並不是麗江第一次面對世界。

早在1933年,英國人James Hilton出版《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在故事裡虛構了香格里拉。香格里拉的原型,正是麗江市內的玉湖村。

1955年,俄國人Peter Goullart(顧彼得)出版《被遺忘的王國》(Forgotten Kingdom),描述了1939年到1948年的麗江。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消失的地平線》和《被遺忘的王國》原版封面

政府對於旅遊拉動經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1991年重新編制的《總體規劃》裡,戰略出現巨大變化,輕工業城市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發展中的旅遊城鎮”。這一年,麗江的遊客剛剛超過10萬人次。從此以後,這個方向將循序漸進,探索出中國最成功的旅遊模式之一。

1992年,確認旅遊城鎮定位的第二年,也是鄧小平南方講話的這年,麗江地區人民政府駐昆明辦事處成立。這個機構對於當時的麗江至關重要,說白了,這就是要錢要資源辦公室。

同年,麗江三義機場開建,比大理機場開工早一年。當時中國還沒有變成基建狂魔,山路易毀,修路速度往往趕不上季節性毀路的速度。所以動工中的機場,對於前途不明的旅遊業,幾乎是曙光一樣的存在。

機場在建的同時,景區必須及時開發,省裡的撥款要討,銀行的貸款要借,問題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所以,接下來兩三年,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尋找資本。

比如開發雪山旅遊,索道必不可缺。進口一套索道幾百萬,而當時麗江的財政收入不到3000萬,入不敷出。本地是沒有戲了,幸運的是,有《消失的地平線》和《被遺忘的王國》這兩本書,麗江尋找外資比別人多了一些優勢。

1993年末,香港公司JOYCE INTERNATIONAL(久益國際)以21.5萬美元參股,獲得雲杉坪索道25%股權。麗江旅遊開發總公司以景區土地資源參股,佔75%。

1994年,雲杉坪公司從美國引進一套雙人吊椅式索道,6月開始趕工。這是改開後麗江收到的第一筆外商投資。後來進行增資時,久益將投資額追加到75萬美元

13年後,上市公司麗江旅遊,以8600萬人民幣的作價,收購了香港久益持有的雲杉坪公司25%份額。此時雲杉坪索道每年的淨利潤是800萬人民幣。

具有前瞻意識的本土民間資本也在同一時期集中設立。比如麗江旅遊於2004年IPO時,持有其10%股份的摩西風情園,和持有其1%股份的白鹿旅行社,都成立於1994年。

到了1994年10月,雲杉坪索道建成,正式投入運營;古城的建築也進行了能省則省的翻新,主要內容是刷紅漆。旅遊的底子,算是有了。

年末,雲南省滇西北旅遊規劃會議召開,提出“發展大理,開發麗江,啟動迪慶,帶動怒江”的發展思路,從更高的層面確立發展旅遊業。

從排序中很容易看出,大理的現有條件最好,麗江要差一些。當然,更北的迪慶,也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要更差。怒江在末位,指的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於邊境線,向上直插橫斷山區,擁有絕世美景和自虐級公路丙察察線,強烈推薦你去玩。

也是在1994年,Phil Agland把他拍了三年的紀錄片剪輯成七集,取名《雲之南》(Beyond the Clouds),在BBC播出,引起轟動,後來被購買和播出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部紀錄片在網上沒有免費的正版資源,麗江古城的一些音像店和紀念品商店有售。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雲之南》海報

到此為止,事情在碎片化地進展著。

第一次真正的歷史性的機會出現在1995年,中國確定了兩年後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分別是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園林。當然,這個消息的伏筆在93年已經打下,時任建設部規劃局副局長王景慧視察麗江的時候,透露了這麼個想法。但畢竟不到95年的項目論證會,誰也不知道會有什麼變故。

1995,申遺確定,麗江不再含蓄,在新一版的《總體規劃》裡,為自己的旅遊定位進行了明確和細化:“以雪山、古城、納西文化為特徵的、發展中的國際高原旅遊城市”。

6月,三義機場通航試飛。索道建成、《雲之南》熱播、省政府規劃、申遺、機場運營,這些因素共同帶來了1995年的旅遊業繁榮,無論是旅遊人次還是旅遊收入,出現了驚人的同比增長。

麗江800年與時俱進記

1994年、1995年麗江旅遊業數據

從定位於“輕工業城鎮”轉向“旅遊城鎮”,緊接著迅速開啟和完成力所能及的基礎建設,使得確定申遺之時,麗江已經做好了釋放旅遊空間的鋪墊。1995年接近4倍的旅遊人次,足足3倍的旅遊收入,都來自於過去五年的堅定。

缺乏遠見的政府,不會早在80年代初期就戳穿伐木不是長久之計的事實,更不會搞什麼風景保護體系。100萬人口要吃飯,森林尚在,不做不錯。自己個人的飯碗,100萬人短期的飯碗,100萬人長期的飯碗,不是一個容易的權衡。

缺乏擔當的政府,不會在異常敏感的時間點,接受Phil Agland的拍攝申請,還遞到上級政府,更不要說後來配合他拍了三年。

缺乏自信的政府,未必敢空手要雲杉坪索道75%的股份,換取大額外匯投資。要知道,那是1993年,按照實際匯率,21.5萬美元的這條索道是麗江一整年財政收入的十五分之一。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有一個值得提及的細節。

在1995年確定申報名單、1997年參加評審之間的1996年,蘇州和晉中分別制定《園林保護和管理條例》及《古城保護條例》,分別於1997年和1998年施行。

而麗江在確定申遺之前的1994年,也就是雲南提出開發麗江的同一年,已經出臺並施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條例中細緻制訂了保護方法,包括前所未有的分級保護措施,按照不同的歷史年限、歷史價值來決定保護強度——這在今天已經是各地通用辦法。條例中也提到對於納西文字、語言、服飾、古樂的傳承,包括對作為私產的歷史建築進行修復提供補助。

從這個細節,足以看出麗江對於發展旅遊業的充分準備,或者換句話說,在沒有其他產業可以依賴時的孤注一擲。

四,噩耗與喜訊

——1996年-1999年

1995年末,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小組成立,主要工作是製作申報資料,就是寫清楚為什麼我應該是世界文化遺產,再用一堆圖片和視頻去證明。2個月後,小組被迫停止申報工作,加入救災工作。

1996年2月3日19時14分,麗江發生7.0級地震,最高烈度達到10度。麗江縣城在極震區裡,遭到比較大的破壞。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倒塌房屋40萬間左右。

根據當時的許多采訪記錄,都可以看出麗江人的樂觀簡直不輸給成都人。古城裡,大家把家裡的桌子搬出來,坐在室外打麻將,看見熟人都說:房子壞了,人沒事就好。

唯一可以說不太糟糕的是,古城的格局沒有破壞,最主要的幾個建築損壞都在可以復原的程度。

震後第13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人,決定麗江古城是否能夠繼續申遺。路過位於9度烈度區的百歲坊時,本土音樂家宣科和一群老人淡然合奏納西古樂,路旁是受損嚴重的古建築和全年盛綠的柳樹。教科文組織的一位工作人員當場落淚。這天晚一些時候,考察團宣佈全力支持麗江申遺。

整個1996年,教科文組織一共到麗江三次,主要目的是慰問和反覆看一看文化遺產還算不算遺產。地震毀壞怎麼樣,還申不申遺,教科文看得好不好,種種好奇、衝突和不安下,小城引起了巨大的關注度,還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這個話題博了一輪存在感。就像,今天某個歷史建築著火,明天媒體肯定要盤點所有著火的著名建築。

麗江震後經歷了3年重建。整個麗江地區重建項目1171項,投資16.7億。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已故的香港菸草公司創始人何英傑先生向麗江捐款高達7500萬港元。

在重建方案裡,資金優先支持民房、衛生、教育和基礎設施。古城獲得3億支持,進行一整套重建、擴建、修復。

首先是拆除2萬平方米不協調建築物——就是1986年朱良文教授給和志強省長寫信後中止建設的東大街。當年這條街停建,可已經投入的幾百萬,拆光也說不過去,就這麼杵著。逢這次機遇終於完全拆除,使古城的風格統一起來。

跟著是基礎設施整體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