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老年性痴呆”就OUT了

再說“老年性痴呆”就OUT了

“痴呆”作為一個醫學名詞,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最早誕生於18世紀20年代。後來逐漸從精神症狀的範疇裡分離出來,被定義為“認知功能障礙”。

在痴呆研究的發展過程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是1906年德國病理學家Alzheimer(阿爾茲海默)報道了在一例以痴呆為臨床表現的51歲的女性患者的大腦皮層中發現了一些特有的病理學改變,他認為這些病理學改變是痴呆的發生基礎。

1910年,德國精神病學家Emil Kreapelin把阿爾茲海默報道的疾病正式命名為Alzheimer’s Disease(阿爾茲海默病),因為這種病多在老年期發病,被認為是中樞神經老化退行變性造成的,所以被習慣地成為“老年性痴呆”,臺灣地區稱為“老年失智症”。

後來又陸續發現,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痴呆的表現,比如腦血管病、Pick’s病、路易體病、帕金森病、創傷性腦損傷、亨廷頓病等等。

在所有以痴呆為臨床表現的疾病中阿爾茲海默病佔絕大多數,約佔60~70%,提到老年性痴呆,一般專指阿爾茲海默病。

近些年,學術界已經不再使用“痴呆”一詞,儘管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演變為“神經認知障礙”。

DSM5的更名有其特殊考慮。一、引起痴呆的很多疾病是多學科共管的,通過更名來統一各學科術語。二、擯棄“痴呆”這一名詞,是因為痴呆往往給人以智力嚴重損害的印象,而且對象一定是老年人。但實踐中,就痴呆這一臨床狀態而言,智力損害程度可以由極輕到極重,年齡分佈也不侷限於老人群體。這也是對老年人的尊重。

所以,“老年性痴呆”一詞也自然被淘汰,被稱為“阿爾茲海默病所致的神經認知障礙”。其它疾病引起的神經認知障礙,也相應地更改,諸如帕金森病所致的神經認知障礙、血管性神經認識障礙等等。

阿爾茲海默病離我們越來越近,在世界範圍內,幾乎每10個65歲以上老人就有一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阿爾茲海默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從1990年的名不見經傳,到2013年已躍居全球第五位死亡原因,增長幅度最大。所以,阿爾滋海默氏病已經離我們很近。

自1994 年起,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將每年的9 月21 日定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不再使用帶有歧視色彩的名字,是醫生也是公眾的共同責任,關愛、尊重老年人從“阿爾茲海默病”做起。

參考文獻:

《實用痴呆學》,韓恩吉等主編,山東科技出版社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美國精神醫學會編著張道龍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六版),陸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