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傳媒內參導讀:《巧手神探》創新底色在於,將陽春白雪的“傳統手作”文化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遊戲推理進行了巧妙地結合,讓他們在推理邏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瞭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背後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與奉獻。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林夕

做原創節目或許是每一位電視人的夢想,而能夠持續做出原創內容,無疑是對自己和團隊的死磕和較真。上週六,湖南衛視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收官後順勢推出了全新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巧妙的是,這兩檔原創節目都出自徐晴工作室,從垂類的聲音到看似小眾的手作,這支團隊頗為擅長另闢蹊徑,從小切口入手對節目模式進行顛覆式創新和大格局展示。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推理+手作的全新模式點

垂類節目可以做得有意義也有意思

實際上,《巧手神探》這檔節目在首播之前,筆者是擔心和存疑的態度,因為要知道做一檔手作主題的節目創新,難度是很大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手作主題偏向文化視角,一旦拿捏不好度,很容易走向過於陽春白雪的節奏;另一方面,加入趣味性的內容,如果比例失調,則可能有油膩之嫌。所以,如何平衡好意義和意思,無疑是擺在節目組面前的碩大難題。

但通過觀看了完整的首播節目之後,筆者當真感嘆節目組的厲害之處,不單單是這檔節目從立項準備到播出耗時一年半的準備週期,還因為節目組確實是把整個節目的創意架構、底層邏輯、人物挖掘等方方面面理得很清楚,且認真細化執行。

從節目名稱《巧手神探》就可清晰地瞭解到,巧手和神探是節目的兩個關鍵主體,而節目的創新之處就在於將這兩個主體進行了有效且互補的連接,從而形成了全新的組合效用。具體來說一下節目規則,節目嘉賓主要分成巧手與神探兩個陣營進行PK,神探們每期要挑戰3名巧手,巧手將各自的4件手作藏在自己的房間中,神探們需要火眼金睛進行甄別,每個房間只有四次選擇的機會,三個房間甄別結束後,被甄別手作最少的巧手獲勝,如果出現平局,由神探們投票選擇出最佳巧手。此外,每個房間都隱藏著一位“巧手守護者”的臥底神探。

那麼說回筆者之前擔心的問題,如何將這檔原創節目做得足夠有趣又不失意義格局呢?《巧手神探》的首播好像就明確地告訴了大家答案。

一方面,如何做到有趣好看?節目組邀請了成熟且對手作感興趣的藝人嘉賓,他們組成了“神探隊”,正如首播節目的楊穎、譚卓、肖央、周震南、杜海濤等,他們在節目中起到了很好的綜藝感呈現,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之間既是隊友,又是競爭關係,因為其中隱藏了臥底神探,這就無形中增加了節目邏輯推理帶來的燒腦和表演佔比,而這對於年輕觀眾而言,好像更具吸引力。首期節目,微縮藝術的臥底神探是周震南,通過他與巧手之間真實又緊張的互相掩護,最終成功地守護了三件手作作品沒有被發現,而臥底神探在守護與防護之間的博弈表現,勢必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和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臥底神探與巧手之間有著特別的關聯,一方面是臥底神探為了守護巧手手作作品不被發現而需要與巧手進行合作配合,甚至給出頗為具體的“反偵察”建議;另一方面,正因為有臥底神探與巧手之間的交匯點,節目組才順勢把有關巧手匠人的信息娓娓道來,避免了給觀眾說教之感,而是一種人與故事講述的情感場景帶入。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此外,節目組將細節做到極致,這直接體現在現場場景感的設置和手作作品的細緻捕捉。無論是“巧手之城”呈現出的“工業時代”的風格氛圍,還是三位巧手所在的房間設計,微縮藝術大師黃跟寶的歷史博物館,蠟像藝術家周雪蓉的記憶保鮮館,“分子料理教父”郭紅曉的現代生活館,都是節目組經過精心佈置呈現給觀眾面前,讓觀眾可以產生更多身臨其境之感,也都精細巧妙地呼應節目主題,潤物細無聲般將節目創作主旨落實到點點實際的細節之中。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另一方面,如何做得有意義?何謂有意義,大抵就是一檔節目向觀眾傳遞出的價值觀。首播節目三位手作大師和他們令人歎為觀止的作品,擺在那裡就足夠有說服力,他們手上因為長期從事手作工作而長出來的老繭,他們戴著老花鏡還仍然堅持,不會落下每一個細節和步驟,他們費盡心力,忘我地投入到一次次創新實驗之中,雖然敗多成少。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此外,對於首期三位巧手的手作作品,節目組也都進行了細節控般的電視語言展示和呈現,潛移默化地傳遞出“手藝人”擇一事終老的決心和堅守。

所以,通過首播節目,也讓很多觀眾見識到和記住了三位國內頂級手作人的作品,通過雕模、倒膜、脫模等繁瑣步驟而製作出足以“以假亂真”的普通人為原型的蠟像作品;長為1.98釐米,面板背板側板薄厚程度均勻,且可以彈奏出音響的微縮小提琴;通過實驗室離心機而將番茄做出番茄水,再加西藍花調色,最終誕生出了綠色西紅柿雞蛋湯等,一件件頗為驚豔的手作藝術品,足以讓觀眾大開眼界且記憶猶新。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切中大眾心中痛點

“動手+動腦”更容易分解壓力和舒緩情緒

作為“內容手藝人”的電視人,最想留下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大抵是一種初心情懷,進一步說就是一種對內心情感的關照。當然,情懷或許是較為宏大的概念,具體到承載的節目之中,就是創作團隊想要表達的態度,它可能會引發社會話題的熱議,也許是一種正能量價值的傳遞,亦或是對焦慮情緒的有效疏導等。

不難發現,湖南衛視每一次創新節目主題誕生的背後,其實都是與當時社會熱點和情緒緊密關聯,基本上都是以觀眾的情感需求為創作導向和邏輯支撐。而《巧手神探》這檔節目的解壓之處在於,節目組不是說教式直給減壓,而是通過手作這一天然具象的手工物件,以及手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榜樣,自然而然地放緩了大眾心理節奏或壓力情緒,無形中起到了一個減壓閥的作用。

總導演趙文海也曾透露這檔節目創新的出發點,“當下,手的功能越來越機械化,每天都在不停地按鍵盤,按上下樓電梯鍵,各種機械化之後,雙手的魅力是不是消失了?這是我們想通過節目,倒回去思考的問題”。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此外,每一次參與到節目的推理互動之中,也讓嘉賓或觀眾都可以很專注於推理找尋手作作品,並且通過對手作作品和背後匠人多一份瞭解後,更能夠反觀自省,獲得積極的心理關照。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起到緩解壓力的效用。正如首播節目中,“神探”嘉賓之一的肖央坦言,看到這個時代,還有很多沉下心來做一件事兒的能工巧匠,讓自己心靈受到很大震撼。這些手作,裡面有“人的東西”,有人的力量和靈性在。

值得一提的是,《巧手神探》節目首播後,來自竹雕、剪紙、泥塑、磚雕、燙蠟等不同領域的十位非遺傳人們紛紛為節目點贊,發微博助力。

河北省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玉田剪紙傳承人張建中坦言:“用手作喚醒傳統手工之魂,手工不分大小,匠人不分高低,《巧手神探》讓手藝人擁有了舞臺,讓那些在小圈子裡流傳,還沒有被大部分人知曉的手藝得以正式站在大眾面前。”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燙蠟技藝非遺傳承人於鴻雁表示:“一直以來我都在感嘆,我們這個圈子太小了,大家來來回回都是那麼一些熟悉的面孔。喜歡我們的人,也往往都是一些自己也有收藏古玩習慣的人,這對於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路線,但是這個節目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寓教於樂的新玩法在一堆真真假假的東西里面找出真正的手作,這對於觀眾來說,是喜聞樂見的,大家愛看個熱鬧,但看完熱鬧,又能從中學到、瞭解到一些東西,這個就很值得了。”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傳統工藝泥塑非遺傳承人全真霍合起感嘆:“每一門手藝發揚光大,都需要手藝人潛心修行,我很慶幸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我們這些工匠,也相信在將來會有更多人加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延續的行列中來。”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彰顯主流電視臺使命感

潛移默化地傳播中國文化自信和傳承

創新需要資源和平臺,因此平臺和節目需要形成真正的互助關係。湖南衛視順勢播出了一檔以手工匠人為主的原創節目,讓當下的年輕人更加關注煙火氣的生活和動手肯幹的務實態度,無疑彰顯出了主流電視臺應有的格局和視野。

《巧手神探》創新底色在於,將陽春白雪的“傳統手作”文化與當下年輕人喜愛的遊戲推理進行了巧妙地結合,讓他們在推理邏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瞭解和認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背後傳統手工藝人的堅守與奉獻。

正如首期節目黃跟寶老先生所言,想通過自身從事的微縮技藝去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器以載道,通過微縮傢俱展示先輩生活環境,從而再現古人的居家禮儀和中華文明。另外,蠟像藝術家周雪蓉之所以選擇做身邊普通人的蠟像,她認為這是自身情感的一種表達,相對於公眾人物的蠟像,普通人的蠟像更真實,具有最真摯的情感。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黃跟寶老先生花費數月製作的微縮版《清明上河圖》,需要藉助放大器才可觀看

實際上,首播節目也確實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功能。節目中神探嘉賓們的收穫感慨,觀眾對此所起到的情感共鳴,以及對優秀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責任感。“神探成員”之一的譚卓也表示,當“微縮”這種技術呈現在自己面前,她會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同時感嘆人類的潛能無限,手藝人確實需要恆心跟毅力去忍受孤獨與枯燥。尤其是在當下這樣的快時代,傳統手工藝其實也正在逐漸失傳,所以希望能有更多人去繼承與學習。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檔創新節目展現出中華文化的自信,而這底氣無疑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恆久魅力。據瞭解,在本季節目中,節目組總共挖掘了30餘位手作藝人的匠心故事。除了首播節目中的微縮藝術、蠟像、分子料理等,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麵塑,傳統中國手工藝代表的刺繡、玉雕、木工,以及翻糖、紙藝、布藝、皮藝等手工藝術。

在節目行業裡,大家都有一個默認的共識,做節目猶如做人。從《一年級》《聲臨其境》再到如今的《巧手神探》,這支幕後製作團隊頗為擅長做人物,尤其是《巧手神探》將手藝人這個稍顯小眾的群體可以做到如此細膩感人,通過節目,讓觀眾們為他們專注堅持的精神而默默感動,心生敬意。所以說,節目製作團隊選擇什麼,關注什麼,確實很重要。但關鍵是能否深扎節目創新,做深做透且不斷調整,將其精益求精化,則顯得更為不易,而在這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中,也逐漸建立起團隊獨有的工藝風格和辨識度。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贊《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