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比較

一、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比較

(一)關於教育的目的

柏拉圖的教育目的是促成靈魂轉向使遭受心靈束縛的人走出洞穴,得見本源研究室獲得理念,並且構建以正義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即城邦。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要是希望通過教育啟發人們的理性和培養公民的善德,並使公民能夠適應本幫的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教育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公民。

(二)關於教育階段

柏拉圖主張受教育年齡從五歲開始,五到二十歲學習數學和幾何學。20歲到30歲學習天文學和音樂學。30歲到35歲學習辯證法。然後在後期依照不同人的掌握程度培養真正的哲學家。而亞里士多德的教育階段不如柏拉圖的詳細,主要為零到七歲在家庭發展鍛鍊身體,聽有意義的故事。7~14歲在國立學校進行體育、德育以及音樂等訓練。14~21歲則是百科教育。由此可見,柏拉圖更加重視的是學科教育而亞里士多德比較重視的是全面發展。

(三)對於不同教育科目意義的理解

柏拉圖認為一切科目的學習都是為了對培養真正的哲學家做準備而體育鍛煉更是為了培養城邦的守衛力量。亞里士多德則認為體育鍛煉是為了鍛鍊身體。而相關的音樂繪畫的美學教育。是希望學生能夠學會選擇美,創造美,鑑賞美。

(四)關於教育方法

柏拉圖主張分階段教學同時重視早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繫重視實踐活動對教學的影響。而亞里士多德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學習和靈魂昇華分隔開來。

二、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問題

西方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古代”這一時間段指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自從階級出現以後就有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從這一方面來看,政治思想就是關於當時時代背景下某一階級如何獲得政權然後鞏固政權的相關問題,由此引出相關的思考,比如經濟、文化、法律等相關問題。早期的智者學派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國家產生於人的約定;法律是人的約定,自然高於法律。將政治研究的對象由自然轉向人,從一個新的起點研究政治現象;開闊了人的視野,影響和促進了城邦的政治生活。蘇格拉底之死對古希臘城邦制度進行了批判。

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的發源是古希臘,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西方政治思想也多偏於研究政治活動的本質和根源。在早期希臘,城邦更像一個教團,指的是擁有同樣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一個群體,同時也是一個公民共同參與政治決議組成的政治共同體。柏拉圖認為理念是萬物的本原,而城邦的理念就是正義。城邦的正義集中體現在社會分工上,包括生產者、保衛者和統治者,那他們分別對應的是平民軍人和真正的哲學家。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城邦起源於人的理性,城邦必須以促進上的為目的。

關於政治制度的建設,國家機器的組織,權力的分配,社會各階層的權利分配,主流政治思想的確立都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需要研究的問題。在早期希臘時期,公民大會是城邦政治結構的中心,公民陪審法庭具有審判權和部分的立法權,並且設立了公務津貼,創建了戲劇津貼制度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希臘發展到了頂峰。到智者學派因為沒有分明的政治制度所以才有了後期的蘇格拉底之死這也是對當時城邦制度的批判。柏拉圖用神話論證了等級的合理性,認為社會政治結構必須要有明確的社會分工,只有哲學王才能夠成為真正的統治者,再通過哲學家對城邦的改造,比如維護社會分工,廢除所有財產和家庭,對公民進行教育。等方式。柏拉圖認為城邦的核心就是正義,而正義則意味著各盡其責不見約。每個階級。

各司其職。柏拉圖認為在理論上應該實現先人政治,但是現實中目前存在的政體只有榮譽政體掛頭政體、平民政體和僭主政體,並且在《法律篇》中進一步完善,初步提出了混合政體的構想。在沒有真正的哲學家的情況下,混合的政體是比較好的政體。現實中健全的政體是君主政體和平民政體的混合和政體所有關於政體的討論,特別是政體分類的人數和法治標準混合真題思想構成了亞里士多德的政體學說,亞里士多德對城邦等級進行劃分,認為最良好的政體是由中產階級掌權的共和政體,是貧富兩要素混合的政體。重視法治,主張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實行民主政治,公民輪流掌權。古羅馬時期則充分的表現出了共和精神,劃分了元老院、部落大會、執政官等,對財政權、立法權等進行劃分,以多種多樣的思想條約和條款體現了不同階級的利益。

總之,我認為西方古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如何獲得政權並進行有效的管理;

第二,從自然觀方面研究政治的本質和根源;

第三,關於政治制度的建設,國家機器的組織,權力的分配,社會各階層的權利分配,主流政治思想的確立都是西方古代政治思想需要研究的問題。


自己整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