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引人深思

文丨林巖

北大學子“弒母”案背後,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引人深思

2019年4月25日,涉嫌弒母的北大學生吳謝宇在重慶江北機場被抓獲。

3年前,也就是2016年的3月3日,福州警方發佈了一則懸賞通告,稱當年2月14日,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在福州市晉安區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的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因此警方懸賞緝捕。

這起案件一經披露,就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弒母”這兩個字是多麼駭人聽聞,在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裡,別說弒母,就是打罵長輩也會惹來質疑和唾罵。不僅如此,嫌疑人的身份也極為特殊,給廣大吃瓜群眾提供了非常多的談資。

首先是吳謝宇的學霸身份。公開資料顯示,吳謝宇,生於1994年,2009年以全校第一的高分考入福州一中,2012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獎學金。

其次是吳謝宇的孝子身份。案發前,吳謝宇一度是親朋眼中的好兒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母親謝天琴的驕傲。

吳謝宇的作案手段讓人不禁感嘆有文化的壞人做起壞事來滴水不漏。據報道,吳謝宇在作案前就有預謀地購買了大量作案工具,在作案後,封死了案發的教職工宿舍,將謝天琴的屍體用塑料包裹了十幾層,並在每層縫隙中放入活性炭用於吸收臭味。他替母親偽造了辭職信,謊稱與母親一起出國。並且將母親的手機帶上,方便雖是回覆信息以免引起注意。直至案發前,沒有一個人發現謝天琴已經身亡。案發還是因為吳謝宇給他舅舅發信息說母子回國讓他去接,舅舅沒見到人電話也打不通,最終報警打開家門才發現了謝天琴的屍體。

作案手段和善後處理可謂老辣,讓人不禁對現今社會的學校、家庭教育產生質疑。部分媒體開始蜂擁而上分析案情細節,推敲吳謝宇的作案動機。

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一個名校的學霸作案是社會造成的,而不是他自身的問題。所以學校成了第一個背鍋的,一個北大學子,一個好兒子、好學生、好同學,成為殺人犯,肯定是教育問題。說明我國教育只注重知識文化,而不注重德育。再就是家庭教育失敗,謝天琴不善交際,思想保守,“極度克己與自律,當上老師後在夏天就再沒有穿過裙子”,這樣的母親,肯定是一個不善溝通,只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的人,孩子沒有自主決定權,一定會出現心理問題。

某些媒體似乎已經忙著定性了:社會悲劇,家庭悲劇。他們開始忙著把責任推給社會,推給學校和家庭,但他們恰恰忘了,吳謝宇作為一個成年人,有自己的完全行為能力,也是社會的一部分,家庭的一部分。

截止現在,我們尚不知曉案件的諸多細節,尤其是吳謝宇“弒母”的動機。我認為在沒有了解清楚之前,只靠推測是有失偏頗的,我們不能因為吳謝宇“北大學子”的身份就為他找理由開脫,反而把一位單親家庭的母親塑造成不知變通、毫不講理的形象。

再說學校的教育問題。曾經發生過復旦投毒案,馬加爵案和藥家鑫案……不完全統計,2019年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三千萬,每年有超過八百萬畢業生,但是實際上發生的嚴重案件卻並不多。以此將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家庭甚至社會,而忽視嫌疑人本身,是否有些太過極端呢?

我們不能一味地做推測,而不去重視事件本身。不能輕易地為嫌疑人和受害人貼上標籤,而是應該關注事件本身和事件帶來的社會影響。我相信隨著警方的調查,真相只是事件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真正暴露出來的社會隱患。吳謝宇被抓獲時身上攜帶了30餘張身份證,這些證件全是網購所得,據調查,辦理一張“白戶身份證”只需500元,量大價格還會更低,如何整肅網絡售賣個人信息、偽造冒用個人信息,保護守法網民的合法權益,這是目前我們應該關注的。

另一方面,從犯罪手段、犯罪處理和逃避追捕等方面,足以看出吳謝宇的高智商、對自己行為的充分認知、對事件發生的把握度以及嚴格的自我控制力。等待吳謝宇的將是法律的審判,其行為的惡劣程度和對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很可能會判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