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盛都,大漢長安

漢長安城古稱長安、長安古城、古長安城等,其先後有西漢、新、玄漢、赤眉軍、東漢末年、西晉(愍帝)、前趙、西燕、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文帝)以此為帝都都城。三國·魏、大夏、後趙以漢長安城為陪都都城。還是秦咸陽(部分)、唐長安禁苑部分。

漢長安城是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源地、決策地。 因而有“東長安,西羅馬”的美譽。與古羅馬城並稱的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定都朝代最多、遺蹟最豐富的都城。千餘年的都城史孕育了完璧歸趙、張騫通絲路、貂蟬美人計、武則天削髮為尼、元宵節起源等歷史文化故事。2014年6月,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起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千年盛都,大漢長安

漢代絲綢之路(繪製於發現中國https://www.ageeye.cn/map/48880/)

時間回溯秦末漢初,長安其地時為秦都咸陽的一個鄉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長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稱為“長安”,取意“長治久安”。秦有興樂宮新建與此。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結束楚漢之爭,建立西漢王朝,婁敬建議定都關中,但群臣大多是從東方而來,紛紛反對。劉邦徵詢張良,張良說:“東周雖然比秦晉兩世好,但雒邑城郭僅數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擊。反觀關中有函谷關、隴蜀的沃野千里,南邊有巴蜀的富庶,北邊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並向東方牽制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運京師,當東方有變,就可以順流而下。正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於是劉邦決意定都長安,置長安縣,並於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漢長安城內最早的建築——長樂宮修建完成,隨後劉邦任命丞相蕭何為“總設計師”,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未央宮,並著手修建城內其他宮殿和基礎配套設施,同年,自櫟陽遷都長安。相傳新修建的未央宮奢華程度遠超過長樂宮,據《史記》記載,漢高祖見未央宮宏偉華麗,頓時大發脾氣:“現在連年戰亂、天下未定,成敗都未可知,怎麼能建這麼豪華的宮殿?”(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回答:“您是天子,宮殿不建造的豪華怎麼顯示您的威嚴和氣魄呢?”(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蕭何又說:“而且以後都不用再修了” (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劉邦聽了這話才滿意。

千年盛都,大漢長安

建築史學家楊鴻勳先生《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前殿復原設想鳥瞰圖》

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修建建章宮等。至此長安城前後歷經三個時期,90多年才全部建成,規模齊備。周長25.7千米,面積36平方千米,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2米,寬12~16米;牆外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寬8米,深3米。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或稱為"斗城"。

千年盛都,大漢長安

漢長安圖(繪製於發現中國https://www.ageeye.cn/map/48383/)

全城共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城內工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文獻記載共有九市。這一帶發現有許多錢範、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故稱為“長安九市”。 居民區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文獻記載,長安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餘。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面積過於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的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構建體系統。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千年盛都,大漢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來源網絡)

隋代以後,漢長安城被棄用。“君王無處所,年代幾荒涼。宮闕誰家域,蓁蕪罥我裳。井田唯有草,海水變為桑。”唐初詩人王績的《過漢故城》中描述了這座故都被遺棄後的沒落。隨後若干年,就連地表建築也遭毀壞化成了烏有。然而幸運的是,這座寓意“長治久安”的都城雖沒有一直長久下去,卻由於多種歷史因素的巧合,後世沒有一個朝代在城址上進行疊壓建設,它的遺址長久地保存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