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考证并不妨碍你平庸无能


几个周前,一个朋友告诉我,由于全球疫情爆发,他报考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延迟了,所以打算尝试一下法考。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法考,他说,“证书是未来的职场竞争力,反正疫情在家没事干,还不如学点东西。”

我发现,无论是金融,还是法律都和他的专业无关。

“你还是认真考虑一下吧。”我回复他说。

几天后,我得知他决定不去法考了,因为他并不喜欢法律。

心中五味杂陈。

这事儿我想了很久,这么多人在努力考证,国内有点含金量的考试就场场爆满,这真的正确吗?

更令人惊讶的是,英国伦敦的CFA考场上超50%都是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在好奇,what?中国学生考试就是厉害呀!膜拜ing

“考证党”正在以大学生为中心迅速扩张,他们都有一个执念“现在努力考证,将来一定会有回报”。

这样的想法,看似很励志,实则极其荒谬。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就去盲目考证,没有一点兴趣就去跟风学习,多考几张证,不过是多浪费了点时间罢了。


01

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证书改变命运”,“证书实现逆袭”,“没有证书就没有竞争力”的言论,为什么?

因为市场需要焦虑,培训机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证,去保障他们的盈利。

你从来不会见到一个培训机构做宣传的时候说出“这个证书考出来可能没有什么用”的大实话。

市场驱动下,“考证”似乎成了这个时代奋斗的代名词。

太多人被资本和市场玩弄。

CPA、CFA、法考等高含金量证书大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浩浩荡荡考证大军中的一员。

初级会计、教师资格证的参加者更是络绎不绝,这一纸证书的魅力,很真切。

焦虑的社会,造就了混乱的你我。

当然,并不是说选择考证不对,而是在提醒那些没有规划、甚至没有兴趣的考证党,要认真权衡利弊,去思考:

这个需要投入半年甚至更多时间去拿下的证书,是否符合我未来的职业生涯。

有些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职业规划,只是为了考证而考证,考了一圈下来,手里的证书多了,却也变得更迷茫了。


02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二八定律,也叫幂次法则,即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最常见的例子是,世界上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手中。

幂次法则也适用于风险投资(VC),懂得幂次法则的投资者所列的备选投资公司会尽可能地少,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这对这少量的、高质量的公司的研究中,从而在这些公司中获得总收益的80%。

幂次法则在个人身上的解释同样举足轻重:将精力投入到20%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获得80%的收益。

“考证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它考出来”真的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先要仔细想想,未来这件事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

建议各位,

  1. 拿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未来我会做什么,即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决策花时间就是为未来省时间)
  2. 独立思考考证的必要性,对未来是否有帮助;
  3. 如果选择考证,集中精力1-2个就够,不要追求多而广,永远铭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要的多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少而精才是成功之道;
  4. 有时候,不考证才是最好的选择,别被乌合之众带跑,做一些无意义的努力。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做可以击败80%的人,因为这世间,80%的人都在无目的、无节奏地奋斗或者混吃等死。


03

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其畅销书《从0到1》中提到:“幂次法则(power law)是宇宙的法则,是宇宙最强大的力量。”

每件事情中,幂次法则都存在,而且根植其中,作用巨大。

风险投资中最大的秘密是: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资所获的回报,要等于或者超过其他所有对象的总和。

对于自我的投资的秘密就是:成功定位的时间投入所获得的回报,要远远大于其他时间投入的总和。

一大部分人懂得奋斗的重要性或正在尝试为了未来而奋斗,或考证,或学习技能,或拓展社交圈。

选择考证,不要看别人考什么,你也考什么,学会思考“哪张证书是有意义的”才是根本所在;

选择学习技能,不要PPT、PS、Pr、编程等都想学得很精,只需要选中一个喜欢并能够坚持的去学,并从专业的角度去对待它;

选择拓展社交圈,不要什么人都交往,做高质量的社交,才会让你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

盲目的时间投入,那不叫努力,更不叫坚持,那只是愚蠢。

拼命考证不妨碍你平庸无能。

精明的人能体悟幂次法则的魔力,将时间和精力不浪费到无意义的努力中去,考最有用的证,做最重要的事。

将时间投入那20%重要的事情,你就有可能创立那20%的公司,成为那20%的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