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莫泊桑在《項鍊》中寫道:

“生活就是這麼古怪,這麼變幻莫測,一件小事可能使你平步青雲,也可以斷送你的一生。”

而這一切往往並非源於命運,而是源於我們的一念之差。


一說到世界文學史,我們大家便會在不經意間想到莫泊桑,以及他的那篇經典短篇小說《項鍊》。

也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同我一樣,初讀《項鍊》時是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那時的我們也恰巧進入到自我思想意識開始萌芽的狀態中。

因此,在我讀完《項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忍不住在腦海中改寫劇情,以及結局。

總覺得女主人公假如能夠稍微改變一下處理項鍊丟失的方式,那結局將會是另一種場景,那她也不必再因為一條假項鍊而斷送自己十年的青春歲月。

如今雖說時隔多年再來看這部經典之作,也明白了作者當時創作的意圖是為了揭露19世紀法國奢靡墮落、追求與享受虛榮的惡劣社會風氣,可除了仍舊忍不住地在腦海中改寫劇情以外,更多的卻是對人性的思考與探索。


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01 人們很多的“不幸”往往都源於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視而不見


南懷瑾先生曾說過:“真正的財富,其實是知足者富。”

《項鍊》中的女主人公缺少的便是這種“知足”、“惜福”的心理狀態。倘若說她懂得一點點“知足者富”的道理,想必也不會發生丟項鍊的事件,以及之後所面對的鉅額債務的生活壓力了(PS:當然,是在拋開創作背景之下所說的話語。)

其實對於像女主人公瑪蒂爾德那樣出生的人來說,她應該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個幸福的人了。只因19世紀的法國實際上是大資產階級當權,政府貪汙風行,且社會道德淪喪的一個特殊時期。

而瑪蒂爾德出生在一個底層的工薪家庭中,可以說她的資本除去一副美麗的皮囊之外,便一無所有了。

在小說的開篇作者也將此交待的一清二楚:

她沒有陪嫁的資產,沒有希望,沒有任何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到末了,她將將就就和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結了婚。

然而,瑪蒂爾德卻是幸運的,只因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她卻還能夠遇到,並且嫁給一個生性樂觀,敢於擔當、最為關鍵的是還十分愛她的丈夫——羅瓦賽爾。

倘若她能夠因此而感到知足的話,即便是她的一生與富貴無緣,可她依舊能夠過得很幸福。

畢竟我們大家都知道能夠遇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緣分與足夠多的運氣才有可能碰得到。很顯然,就從這一點來看一無所有的瑪蒂爾德確實是個幸運的姑娘。

在小說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羅瓦賽爾其實是一個非常不錯,且踏實的人。只要吃到好肉湯他便能夠感到很知足了,且高興地說道:

“多麼好吃的燉肉!世上哪有比這更好的東西。”

最為關鍵的是他全心全意地愛著他的妻子。

為了讓整日悶悶不樂的妻子能夠開心一些,羅瓦賽爾想方設法地弄到了上流社會人士的晚會邀請貼,並且拿出了自己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下來的400法郎給妻子,讓她去訂做晚會所要穿的禮服。

要知道這筆錢可是他準備買獵槍的錢,並且他事先就已經想好夏天到來時要和朋友一起去打獵。然而,當他看到妻子因沒有像樣的禮服去參加晚會而感到傷心落淚時,他卻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的需求,轉而去滿足妻子那華而不實的想法。

我們也由此看得出他是真把妻子當作“寶兒”來疼愛,用我們今天的話語來說:羅瓦賽爾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寵妻狂魔。

只可惜瑪蒂爾德對自己實實在在所擁有的幸福卻視而不見,而是一心幻想著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她覺得自己就是為一切精美、豪華事物而生的人,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出生與社會大環境就不允許她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而我們通常把這類很難以自身條件與現狀結合,而是整天只活在自己幻想之中的人群用“心有天高,命有紙薄”的話語來形容他們,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往往是由於我們的虛榮心在作祟。

對於虛榮心而言,它的優勢在於能夠讓我們更願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長與優勢,從而能夠為我們贏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與空間。

虛榮心也能夠迫使我們成長,倒逼我們做出改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掌聲。

可以這麼說,我們人人都有虛榮心,也的確需要它來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做出改變,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只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尤其是當我們沒有掌握好這個“度”,虛榮心就會變成一種扭曲的自尊心,在行為上也表現為盲目的攀比,過分看重別人的評價,自我表現欲太強,有強烈的嫉妒心等。

當受條件所限,無法使自己比別人強時,虛榮心強的人就會在與別人的差距中感受折磨與痛苦。

虛榮心強的人,其實活得很累,因為他們生活在極度的自信與自卑之間,且中間沒有中間地帶。

而這也是造成瑪蒂爾德十年“悲劇”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02人們很多的“不快樂”往往都源自於想要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倘若不是由於虛榮心在作祟的話,瑪蒂爾德也許就不會嚮往上流社會的晚會交流方式。即便她想要去體會下不一樣的生活,那也不用花那麼多錢去訂製一身晚禮服;

即便是她就想奢侈一把,過一次幻想中上流社會的生活,做完禮服之後她也應該是心滿意足的狀態。

只因如果不是虛榮心在作祟,那她應該清楚地明白400法郎的禮服對於他們的家庭來說,實在不是一筆小數目。

她更不會在有了禮服的情況下,還想著首飾,或者說高高興興地聽從丈夫的建議用鮮花作為裝飾。

然而,像樣的禮服不但沒有給她帶來快樂,反而讓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窮酸,併為此感到很痛苦。

而各種讓她覺得不爽快的感受中,其實是隱藏著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叫狄德羅的效應。

故事的由來是有一天,朋友送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他非常的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俱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

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覺得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他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了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總得歸納起來狄德羅效應便是說人們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理是平穩的,反而沒有太多的想法與慾望,可是一旦得到了之後卻往往愈發地感到不滿足,想要不斷地配置與之相適應的東西,好似只有這麼做了之後,人們的心理才能夠達到平衡。

其實我們如今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狄德羅效應的困擾。當我們有能力買大房子後,又會想著車子太LOW,於是換車子。

當我們把大件物品購置完畢之後,又會買衣服、包包、首飾,或者鞋襪等小物件的東西來襯托出我們所謂的品位。

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物質的奴隸,被它們所操控著。這也正是把瑪蒂爾德推向人生谷底最強有力的“兇手”。

在瑪蒂爾德拿到訂製好的禮服之後,狄德羅效應便在她的心裡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如同富蘭克林所言的那樣:“對於不知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瑪蒂爾德因為有了禮服,而想到了首飾。只不過她再怎麼感到傷心難過也明白家裡的確沒有多餘的錢給她買首飾了,所以她只能去向好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去借項鍊,並在好友拿出來的所有首飾裡面精挑細選。

要知道瑪蒂爾德是非常不願意去找她那個有錢的好友,因為每次去好友那裡回到家中後,她都會感到很痛苦。

而我們套用虛榮心的特點來找原因的話,便是有錢的好友讓瑪蒂爾德感到了極度的自卑。

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然而,當她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時,她便顧不了那麼多,因為能夠在晚會上得到他人的稱讚才是她當時最看重的事情。

我們也由此看得出瑪蒂爾德等待這樣的機遇實在是太久太久了,久到讓她不惜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心去向好友借東西。

只可惜她所期待發生的一切卻是那麼短暫,且又虛無縹緲。

在晚會中的瑪蒂爾德穿上了精緻晚禮服,戴上從好友那裡借來的項鍊的確在當晚獲得了許多掌聲與稱讚,她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美夢成真”的感覺。

然而,讓她沉醉在夢境一般的晚會場景也如同敲響灰姑娘12點的大鐘,在午夜夢迴之後又讓她回到了現實生活中。

只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回到現實中的灰姑娘有王子的愛慕,王子最終拿著水晶鞋找到了灰姑娘,兩人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可是童話總歸只是童話罷了,瑪蒂爾德也沒有灰姑娘那般地幸運。美夢結束之後,等待她的卻是噩運的到來。

丟失的項鍊,三萬六千法郎的鉅額債務,在夢幻之夜後全都壓在了她與丈夫的身上,他們也因此而開啟了長達十年的還債生活。


莫泊桑《項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經住著一個瑪蒂爾德!

03 人或許只有栽了跟頭,才懂得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


雖說瑪蒂爾德為了那條三萬六千元的真項鍊斷送了自己之後十年的青春歲月,可是不再抱有任何幻想的她生活的卻十分踏實,也十分的接地氣。

我們看到了在把三萬六千元的真項鍊還給好友之後,瑪蒂爾德突然一下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是必須償還的。他們辭退了女傭;搬了家;租了某處屋頂底下的一間閣樓下。

她開始做家裡的粗活兒、廚房裡的骯髒活兒都由她自己幹,她玫瑰色的手指甲被磨壞了,人也變成了窮苦家庭裡的人婦,又堅強,又粗暴。

最為關鍵的是她還挽著籃子到處去和各種商販講價,只為了極力省下每一個銅元。這樣的情景描述可能連她自己做夢也不會想到。

可以這麼說,十年的還債之路使得瑪蒂爾德什麼面子、裡子都不在意了。只因她已經清楚地明白了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既不能填飽她與丈夫的肚子,也不能改寫她的命運。

這也是她之後見到好友能夠雲淡風輕地提起當年項鍊丟失的原因所在,只是結尾卻讓人不禁感嘆道:“這才叫做真正的造化弄人啊!”

雖說這些年我每每想到這部小說時,便會在腦海中改寫項鍊丟失後,瑪蒂爾德向好友說出實情,之後他們便不用生活的那麼辛苦的場景,可隨著歲月的流失,我反而覺得這樣的“災難”對於他們來說,特別是對瑪蒂爾德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

畢竟這姑娘從本質上去看並不壞,她的虛榮心的確很強,也比較貪圖享樂,可她終歸是一個規規律律的姑娘。

她並沒有對丈夫無法給她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因此抱怨丈夫的“無能”,也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丈夫的事情。尤其是在晚會上當她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後,她並沒有想過利用這樣的機會而結識有錢人,從而使自己的生活脫離貧窮。

可以這麼說:“瑪蒂爾德所有的慾望與幻想都只停留在‘想’的階段中,她所有的幻想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一種未經世事般的少女心態。

當到了不得不面對生活的巨大變故之時,她就彷彿一下子從夢中醒過來一般,明白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該做些什麼的事?

其實拋開時代背景與丟項鍊的故事情節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她丟失項鍊的前後變化像極了我們從青春歲月走到中年時期的心路歷程的變化。

年少時的我們也總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成天喜歡幻想,可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將想法變為實際行動,因此,很多幻想也終歸只是空想而已。

我們也擁有極強的自尊心,誰也說不得,誰也罵不得。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或者是當某天遇到某事,讓自己栽了跟頭,吃了虧之後才幡然大悟。就如同瑪蒂爾德一般認清了現實與自己,並且明白今後自己究竟該做些什麼了,才會認真,且踏實地經營好自己的每一天。

再者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雖說還債是瑪蒂爾德為自己的虛榮心犯下錯誤之後所付出的代價,可是我們則可以將她的還債之路看作是我們的人生目標。

不論這個目標是什麼,只要一旦鎖定目標之後,我們整個人就會變得很踏實,也有了奔頭的感覺。

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與阻礙來磨練我們的性子,使我們知道其實以往自己太在意的很多事情,比如說面子,驕傲真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因為它們解決不了我們最基本的吃穿住行等問題。

當然啦!我們也可以通過自身地努力讓自己不要生活的太過於被動,不過我們首先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自己所處的現狀中去做努力,從而達到改變現狀、改變生活,甚至是改變人生這麼一個最佳的狀態,那麼我們自然會覺得沒有白在這個世上走一遭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