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近日,小紅書2020年第一季度的社區生態治理報告如預期而至。在這一報告中顯示,官方處理的涉嫌刷量筆記達到52萬篇,攔截與清理黑產刷量行為逾1.4億次,相當於每天處理涉嫌筆記高達5714篇。而在其2019年第二季度所公佈的社區反作弊報告中顯示,其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筆記4285篇,同時每天還有920篇人工刷量筆記被清理。


根據這些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刷量筆記的黑產並沒有在小紅書這個平臺上出現減弱趨勢。但事實上對於社交平臺刷量這件事,許多朋友儘管可能並沒有實際的經歷,但或許多少都會有所耳聞,甚至於在很多人心中,平臺數據的造假已經是一件普通如吃飯喝水一般的事情,如果哪個平臺能信誓旦旦證明完全杜絕了這一行為,可能才是“新聞”。

【刷量永不歇,但平臺需要看到利與弊】

至於為什麼流量造假這一操作在各大社交平臺中屢見不鮮,其實即便不是業內人士,稍微發散下思維也能猜到其中的訣竅。一份不斷增長的數據拿到股東或者商業合作的夥伴面前時,無疑總會帶來更好的評價,因此從這種角度來看,平臺的經營就好像一場場的考試,如果將其想象成一場文科的考試,那麼從卷面上看至少填寫得滿滿當當,留給閱卷人的第一印象才是更好的,但至於說寫滿試卷的答案中哪些是真正有用,哪些又屬於套話,甚至是抄來的題幹,就需要閱卷者按著太陽穴好好審視一番了。

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卷子上的干擾信息是答卷者刻意營造,但是刷量卻或許並非是平臺主動安排。這些活躍在平臺上的刷量或刷粉行為,通常反而是平臺用戶自發進行。例如在為明星打社交平臺榜單的情況下,飯圈中為了名次的爭奪,可以爭相用各種方式衝榜;遇上網紅或MCN機構“養號”,同樣也會先來幾十萬粉絲“充充場面”。因此對於平臺來說,也就相當於幾乎不用付出成本就獲得了大量的流量,並且這些用戶顯然還會堅定的聲稱這些數據都是“真實”的,是他們自己“努力”出來的結果。因此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種“無本萬利”的生意,對於許多平臺來說,自然也是難以拒絕的收穫。


但對於社交平臺來說,以造假流量所取得的成績弊端也同樣不少。首先在站平臺其他用戶的立場來看,無論是追星族動輒上億的點贊和轉發,還是好友列表中莫名出現的殭屍粉,以及被虛假流量不斷推上首頁的資訊,無疑都在干擾用戶的正常使用體驗。因此這部分用戶中,可能會有人選擇購買會員之類的服務換取更優質的體院,或許是直接選擇離開。即便因為種種原因,有相當數量的用戶選擇忍受社交環境惡化繼續使用,但整體趨於惡劣的交流環境也會降低他們的活躍度,從而使得平臺在收穫這些虛假流量的同時,也會失去部分真正有價值的用戶及流量。


除此之外,刷量這件事還牽涉到商業中的不正當競爭。受直播帶貨日益火爆的影響,很多產品開始尋求MCN希望讓能夠充分發揮粉絲經濟的功效來帶貨。在2019年10月,就曾有某創業公司稱微博MCN機構蜂群傳媒疑似“刷量營銷”和“流量造假”,數百萬的播放量與成千上萬的評論和轉發,實際轉化的下單率趨近於無。而這這一事件無疑也刺激到業界,重新審視MCN的真正價值,乃至平臺變現能力。


【技術層面如何對抗?並非全然沒有辦法】


出於用戶粘性下降,商業評價下滑等一系列的影響,有著長期規劃和目標的社交平臺近年來,也開始越發頻繁的拿出相應手段打擊刷量黑產。但在這一過程中,平臺方面能拿出什麼樣的有效對抗武器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刷量這一操作的出現,本質上是利用了平臺運營管理或者技術層面不成熟的地方。以技術層面來說,社交平臺刷粉刷量通常要通過類似這些準備,例如多個手機號註冊賬號,多個IP地址的防止屏蔽,以及模擬用戶操作躲過平臺審查等等。

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但其實不止是刷量,在互聯網的灰色地帶幾乎處處充斥著偽裝的IP池。此前Soul的運營合夥人在競爭對手App上散播有害違規信息,“設局”惡意舉報,結果因為其所使用的是公司網絡,在沒有偽裝的情況下很快被查獲。但這種操作在互聯網行業中則屬於“可遇而不可求”,多數情況下涉及黑產的往往都會注重IP的偽裝,而其目的自然是希望能夠騙過平臺的識別。

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時看到那些越是複雜設置各種問題,懷疑用戶是不是機器人的平臺,反而是在打擊虛假流量上下了一定功夫的。而在躲過了IP篩查之後,在模擬用戶操作這件事上,智能程度就能隨著平臺管理的意願,水平忽高忽低。在較高水準中,已經有自然語言理解,深度學習,以及語音轉文字三大技術加持下的social media bots(社交媒體機器人)出現,甚至能夠自動發佈文、轉發、鏈接、關注,或者取關,這樣的操作即便是人工審核一時也難以分辨是人是機。

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但是這種智能社交媒體機器人的成本也相對較高,如果所涉及的目標並不大的情況下,真正走在帶刷量大軍前列的黑產,往往更青睞成本低廉的機器人。從這方面來看,社交平臺對刷粉刷量的管理力度,往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層的決心如何,但凡管理力度倒逼其成本上升到一個界限,通常就能有效減少這樣的操作出現頻率。

【管理決心的下達,或許比技術更加重要】

那麼,有沒有平臺寧願讓自己短期數據難看,也要加強打擊刷粉刷量的呢?


推特在2018年就做了一件直接影響到股價波動的大事,清理平臺殭屍賬號和虛假粉絲數量,在2018年5、6月,推特方面大張旗鼓的開始了“清粉”行動。當年7月,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報導稱,該平臺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共計刪除了7000萬的殭屍賬號。如果加上此前美聯社統計,推特在2017年第四季度刪除的5800萬殭屍賬號,在不到12個月的時間裡這個平臺上被清理的殭屍賬號就超過了1億。

去年,Instagram也宣佈了一項令網紅圈震驚的管理方案,在新增的6個國家內進行“隱藏點贊和視頻觀看數據”測試,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國,測視期間,這些國家的用戶將無法看到其他人上傳內容的點贊數與觀看數。按照官方的解釋,許多平臺用戶將點贊數當作是否“成功”的標誌,甚至不惜會刷數據來假裝自己的內容有足夠人氣。而在徹底取消這數據的顯示之後,平臺能夠迴歸“競爭更少、壓力更小、更加私人化”的屬性。

每天清理超過5千篇,處理刷量究竟難在哪裡

在國內的社交平臺中,這方面也有著相似的舉措。2019年的1月新浪微博的發佈公告稱,對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進行調整,顯示上限均為100萬,當轉發及評論數量超過100萬時,只會顯示100萬+而不標明具體的數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刷量的意義。

但其實打擊刷量的黑產並非沒有有效的手段,以上提到的無論是從技術的角度,還是管理辦法的改進,其實都能從一定程度上遏制刷量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平臺是否有意願讓浪潮“退下”,是否願意放棄唾手可得,由別人買單的大量虛假數據,去正視平臺真正的發展現狀。因此如果平臺並不願意耗費心力管理虛假的流量問題,或只是消極應對,那麼即便用戶再苦惱顯然也並沒有太好的辦法去解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