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前些日子,也就是三天前吧,我發現了我的那對迷你鸚鵡魚產卵了,然後給它們進行了倒缸處理,之後一直沒有了下文。

為什麼沒有呢,我又為什麼給它們倒缸呢?

因為我一直沒有真切的看到迷你鸚鵡魚的魚卵孵化情景,也就是說,我只能看到它們產卵或者小魚開始大批量起水遊動,中間的過程根本看不到。

正好這一次,它們把魚卵產在了小茶壺的表面,所以我才把它們給倒缸了,放在那個陶瓷缸裡,這樣我就可以看到整個魚卵的孵化過程,到底多少天小魚苗開始搖尾巴,多少天小魚苗開始起水遊動。

但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它們根本不給我這個機會。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雌性迷你鸚鵡魚開始瘋狂的挖陶粒,這是在做什麼呢?

當我把這對迷你鸚鵡魚倒入陶瓷缸的第二天,我就發現不對勁,本來非常乾淨的魚缸底部,怎麼多出來了幾顆陶粒?

因為這些陶粒本來是裝在小茶壺裡面的,我在放置時很是小心翼翼,為的就是不讓它們可以在小茶壺內產卵,也不能在小茶壺內躲避,以便於我可以仔細觀察,一開始我還以為肯定是我自己不小心掉落的,所以根本沒有去在意,順便看看那些魚卵還在,而且有兩粒發白的魚卵已經被大魚剔除。

後來我就發現,缸底的陶粒怎麼越來越多了呢?過濾也沒開,肯定不是水流衝出來的,這就不對勁了。

於是乎,我就躲在暗處仔細觀察。最終發現,雄性迷你鸚鵡魚只是負責看守外圍,而雌性迷你鸚鵡魚就在那裡不斷地把陶粒用嘴巴給叼出來,然後直接把陶粒堆在了小茶壺的周圍,這又是在做什麼呢?很是讓人費解。

它們想到小茶壺裡躲藏?但是之前也沒有過啊。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魚卵不見了,陶粒被挖去了很多

等到我第三天再去觀察它們的時候,缸底周圍的陶粒明顯多出來很多,更為關鍵的是,魚卵都不見了。

我又仔細察看了雌性迷你鸚鵡魚的反應,它在小茶壺裡悠然自得的扇動著魚鰭,並且對於我的手指還有一定的攻擊性,我就明白了,它們之前的所有行為,都是在為搬動魚卵而做準備啊。

因為它們感覺到在這個環境裡,魚卵長期暴露在外很不安全,而小茶壺裡的空間又不夠,所以它們先是把陶粒給搬出來,等到小茶壺裡有足夠的空間以後,它們再把魚卵給搬進去,最起碼能夠容下雌魚在那裡看護魚卵的空間。

至於說它們把魚卵搬到茶壺裡的什麼位置,我也不得而知,已經到了這個時間點,我也不願意再去驚動到它們了。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它們的第二次繁殖,那個環境與現在的情況又不一樣了。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第二次繁殖時,是雄魚在搬運陶粒,雌魚在守護著魚卵

我還記得它們第二次繁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情況和現在又不一樣了。

那是在一個小熱彎缸裡,魚缸底部鋪滿了大量的陶粒,小茶壺裡是空的,雌魚在裡面產卵以後,就是專心的守護魚卵,而雄魚就在外邊不斷地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小茶壺周圍的陶粒給挖空,然後堆積成山,有點像修築城牆的意思。

之所以出現這個舉動,目的也很明顯,就是為了以後它們的孩子出生後,在小茶壺的周圍能夠形成一個有效的掩體,以便它們的孩子,在翅膀沒硬的時候可以在掩體內活動,說白了就是一所幼兒園,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小魚苗可以迅速的,全部迴歸到小茶壺內躲避。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它們之後的行為就是如此,只要是感覺到有什麼危險,這群小魚很快就跑回茶壺裡待著,如果有哪一條不太聽話的或者腦袋不靈的,就會被大魚給無情的逮回家。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小魚苗逐步長大,整缸可以分散遊動之後,大魚對它們還是進行著統一管理,不過,對於小魚的活動範圍,是一點點在放寬,最後,可能是在20天左右吧,我把它們給分缸了。

不同情況不同對待,這也是本性使然?我們不該把所有動物的擬人行為都看作是本能,如果是那樣的話,人類的諸多行為也應該是本能了

同一對迷你鸚鵡魚,能夠針對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產卵場所,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和有效策略,這難道也是一種本能行為?

說起來可能我們感覺到比較簡單,但如果是我們在這裡親身經歷,觀察頗為仔細的話,還是會有所震撼的,這絕對不是我們口中經常所說的那種本能使然,這完全應該說是一種智慧,它們也會根據不同的條件和情況,予以思考和快速決斷,選擇一個

最為有利於後代的生存方式。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不過,我感覺到,動物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能夠順應自然之道,它們的取捨行為和淘汰行為,看似冷漠無情,卻是選擇了一種最有利於種族延續的優勝劣汰思維。

為什麼很多慈鯛科觀賞魚會去攝食自己的孩子?

包括了我曾經注意到的七彩神仙魚,如果一窩小魚苗僅僅剩下了十來條成活的,它們根本不會去枉費心機,直接就把孩子給無情的吃掉了,然後爭取時間儘快哺育第二代。

它們的行為看似殘酷無情,但是卻穩固了整個種群的千秋萬代,因為它們所處的那種生存環境造就了它們的這種思維邏輯,而不是本能。

它們自己完全明白,針對各種不同情況如何去有效處理。

還有我曾經遇到的一次經歷,就是大刺蝟因為自己被囚禁在籠子裡,只生了一隻小刺蝟,然後把小刺蝟給咬死了,給我的感覺就是,當這些動物父母,認為自己處在了極度的危險和恐懼中,自己的孩子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這種危險,那麼,有些父母可能就會出現過激行為。

面對不同環境,同一對迷你鸚鵡魚做出不同舉動,誰說它們沒智商?

其實,這才是很多魚友繁殖這些慈鯛科觀賞魚,為什麼親魚總是會去吃小魚的真正原因。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些剛做父母的親魚,第一次不認識自己的孩子。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源於產卵率低、孵化率低、小魚苗成活率低,親魚感覺到壓抑和危險重重,或者它們自身有某些疾病沒有去除,也就是說它們自己本身就很不舒服。

如果是連續幾次,出現了本來應該有護幼行為的慈鯛科觀賞魚不斷攝食小魚,我們就可以考慮適當檢疫或者是不是提供的環境太過壓抑、以及水溫水質問題,這絕對是比較正確的操作模式。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