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神探狄仁傑,只存在於電視劇中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被閻立本譽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歷史上,對狄仁傑的稱呼眾說紛紜。那麼狄仁傑為什麼被稱為狄閣老?又被稱為狄國老?還被稱為狄梁公?狄仁傑是唐朝武周時期的宰相,大名鼎鼎的“東方福爾摩斯”,所謂的東方福爾摩斯並沒有史料依據。事實上,我們可以把狄仁傑叫做“神斷狄仁傑”,這是因為狄仁傑高超的政治能力。但在不少影視文學中,狄仁傑時不時被成為“狄閣老”、“狄國老”,有時在一些文獻資料中,又看到“狄梁公”的稱謂,狄仁傑為什麼被叫做狄閣老、狄國老、又被稱為狄梁公?這一切和狄仁傑的經歷以及兩個人有關。

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解釋“閣老”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唐朝的一些官位。

在實行三省六部制的唐朝,中書省、門下省是唐朝的權力機構,這二省設於宮內,所以常常聯稱起來。其最高長官分別是中書令和侍中,行宰相之職、宰相之權。但二省並不是最高長官一人就可以做決策,還有許多其他官員加入到中書省、門下省共同參與決策。對於這些官階較低的官員,通常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們同樣行使宰相的責任。

武周時期,中書省改名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相應改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我們要說的主角狄仁傑,就在武周時期,先後兩次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武周百官官位情況

公元691年,狄仁傑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公元697年,狄仁傑再次擔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兩次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就是狄仁傑兩次擔任宰相,可謂是資歷深厚。

而“閣老”,就是唐朝時期百官對中書省(鳳閣)、門下省(鸞臺)長官的敬稱。兩度拜相的狄仁傑,自然被大家稱為“閣老”。

公元692年,在來俊臣的誣陷下,狄仁傑被貶到彭澤當縣令。直到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因為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造反,引發時局動盪,武則天為了穩定局面,決定啟用狄仁傑抗擊孫萬榮。不出所料,孫萬榮不戰而退。隨後,狄仁傑又被任命為幽州都督,統北方軍馬以定民心。上馬能戰,下馬能治,狄公治世能臣耳。

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只有武則天對狄仁傑的稱呼為國老

一年後的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傑才被武則天召喚歸京,再次拜相。武則天發現自己是非常需要狄仁傑的輔佐,於是稱呼“國老”以示尊重。在古代,只有國之重臣,方可稱之為“國老”。

狄仁傑在任期不僅盡心竭力輔佐女皇,始終勸諫武則天將皇權交還給李家,以為武則天自己正名,也為天下蒼生謀得安生,畢竟女皇駕崩後,如果再來一次亂政,將對黎民蒼生帶來災難。一方面積極勸諫,另一方面狄仁傑舉薦了許多人才,為帝國尋找棟樑之材。

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梁冠華扮演的狄閣老


在狄仁傑的提攜與努力下,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察御史桓彥範先後成為棟樑,後來他們聯手推動唐中宗復辟,讓唐朝得以繼續發展。

狄仁傑去世10年之後,唐睿宗登上皇位,為感謝狄仁傑勸諫武則天將皇權歸還李家做出的努力,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後世敬稱狄仁傑為“狄梁公”,在山西太原,還有一座狄梁公祠來紀念狄仁傑。

在影視劇《神探狄仁傑》中,採用的是“閣老”這個稱呼。在小說《最後的狄仁傑》中,則採用了“狄國老”這一稱謂。這部小說主要是寫狄仁傑於最後一年破獲的最後一案,在時間上符合狄仁傑二次拜相、成為武則天身邊重臣的時間。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苦說:“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這也符合了歷史上武則天稱狄仁傑為國老的事實。

歷史上的狄仁傑到底任什麼職位,大家都猜錯了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可以說,武則天政治後期寵信佞臣,如果沒有狄仁傑的勸誡制約,唐朝這座大廈可能就沒有那麼穩固。儘管狄仁傑在歷史中,並不像電視劇那樣,但事實上,真正的狄仁傑,更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