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不宜“尋根問祖”

時下,又到了課題申報的季節,有關部門把課題研發的通知下發到各基層學校。不少教師躍躍欲試,但看到課題研發要求不免打起了退堂鼓。因為許多課題有著嚴格的身份要求,不是誰都能參與的。比如,有的課題規定正高級教師才有資格申報;有的課題需要查詢申報人的學術經歷,曾經出版過哪些學術著作,發表了哪些作品等。

這不免讓人費解。課題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研究尋求解決之道,並在此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是面向未來的研究。沒有相關研究經歷和成果就不能搞研究?研究成果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也不宜成為參與新課題研究的必要依據。這項填寫說明本就不該設置,如果再成為研究新課題的“梗阻”,就更沒有必要。

有的課題申報雖然沒有強制申報者的身份,但必須由參與此類課題申報的人推薦才行,這也毫無道理。沒有“名家”推薦,就不能申報課題?這也有違課題研究的應有之義。因此,希望相關部門為廣大基層教師打開課題研究之門,做好以下幾方面服務。

課題申報當隨時隨地進行,隨報隨審,隨時可以結題。教育課題研究是伴隨教育教學進行的,“研”“學”“教”當同步進行、同頻共振,不能教學是教學、研究是研究,把二者割裂開來。只要教育教學有了問題,教師願意研究,並且願意用“課題”方式進行,相關部門就應隨時接受,並給予一定的理論指導,引導教師指導如何研究,從哪裡發力,讓“研”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助力。

課題需要管用才行。課題是為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因此對於基礎教育類的課題不能看“外表”,而是要看實效。研發的問題是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實招、硬招,能不能指導教學,這才是判斷課題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課題能否結題的標準。

課題的呈現方式必須有說服力。課題成效如何,價值在哪裡,不是寫報告就行,而是要把研發的過程、理論基礎、實踐價值講清楚、說明白,成果能得到專家的認可,並在正規的報刊上發表,實現共享,讓價值最大化,得到同行的認可,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才能算是真研究。

課題認定必須公開化,杜絕暗箱操作。課題就是研究,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往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因此,對於一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評審機構要把評審標準、評審過程、評審小組成員產生過程、評審結果主動向社會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能想當然地認定,更不能隨隨便便結題。

課題研究是教育教學生活中的常態,每一項教育教學行為都是研究,備課是研究,課堂教學是研究,課下輔導是研究,社會實踐也是研究,研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作為課題研發的主管部門要做好課題研究的頂層設計,引導基層學校和教師願意研究、樂於探究,讓課題研究成為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綜合素養的助力器。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鄒城市中心店鎮老營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29日第3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