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念頭不正,終身不正”指的是什麼?如何理解?

蛋蛋的鄉愁


念頭不正,終身不正是指兩方面,我講下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念頭不正,終生不正。一方面是做人:學武習拳,講的是武德,未習武,先習德。練習武藝,就是練習殺人的技術,如果你練詠春拳的念頭不正確,只想習武有成而欺負別人,這個念頭心態就是不應該有的。詠春拳是一門防身自衛的拳術,用就自衛,不好就是傷人致殘的技術。就象標指手雖然名為敗形後所用,但亦可用來傷人。

另一個是指:小念頭的套路手法正與不正(標準)

詠春小念頭是詠春拳一切的基礎。小念頭的動作能否達到要求,標準。關係到後面幾套拳能練得好。尋橋,標指的手都是從小念頭衍生變化,但主體和小念頭出收拳路線一樣,從中線出中線回。有些初學詠春拳的貪務多得,只想儘快學完小念頭就學尋橋,殊不知小念頭的動作變形,不到位。這就影響尋橋手法正確性,因尋橋要腰馬配合,走位移動身手一致,你學小念頭動作不正確是做不到的。就算勉強做到在實戰中也很難用上。

詠春拳“念頭不正,終身不正”。各個派系的理解都是大同小異,但都不離開上面所說的大概。


詠春與太極


詠春門內拳諺有云:小念頭不正,終生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

很多習拳的人講,“我習拳幾十年了”云云,旁人聽到“幾十年”,嚇死了。然而,一種拳術的養成實是不應該以年計的,而是以“小時”來計。習拳十年,也許這個人每天只用三十分鐘。也有的每天就用了三個鐘頭。這樣出來的兩種人,雖然同是“習拳十年”,然而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現實中,卻很少有人願意每天花過半個小時以上去練拳的。

念頭正,終生正。肯花時間,也要肯用腦筋。

有的人連時間都不願意花,就更不用說用心去思考了。

也有人因為“忙”而很少練拳的,總是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他們去處理,因此而把拳術落下。 實話講,這樣斷斷續續地練拳,真能學到功夫嗎?不如去倒頭睡大覺。

也有的,今天心情不好,就不練拳了。師傅不是心理醫生,師傅收徒只負責教拳,和提點學生要“走正道”,師傅不負責你心情不好去照顧你的,師傅又不是你老爸老媽,非要招呼你到小心翼翼。

講這些,我希望大家要清楚,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沒有誰一定要對誰負責到底,遇到難事是要靠自己去解決,而不是依賴、逃避或者哭泣。當然,適當的依賴證明你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好,有良好的人際其實也是成功的一面。

習武本身就是一種修養,學的不只是武術,還有積極的性格,享受陽光、水和運動的樂趣,任何正面的事物都能在習拳中慢慢挖掘,煉成傷心事、麻煩事震撼不動的心理素質。

念頭正,終生正,習武,跟做人是一個道理的。 希望大家都能培養出堅強、穩重、耐心的優秀性格。

共勉



大師兄001號


說到詠春拳,很多朋友應該在網上或電影中聽到過這句話:念頭不正,終生不正。那麼這個“正”指的是“正”什麼呢?

不同派系的詠春,由於各自拳法理論的不同,對此會有不同的解釋。


詠春拳有三個拳法套路,分別是:小念頭、沉橋、標旨。其中,小念頭是詠春拳的入門套路。說到入門,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基礎,這樣理解其實只對了一半。因為練習詠春,講究無念、無意、無求,也就是所謂的“心首兩忘”。

拋開內心雜念,僅僅以小小的念頭為氣血意識的引導,開啟詠春的修為。從這個意義來講,小念頭不僅僅是作為基礎入門那麼簡單。它的首要任務是讓初習者沉下心緒,排除雜念,引領初學者將外形及氣血意識規範到詠春的理念上來。


因此,具體說來,“正”的意思包括兩個方面:

一、正外形

小念頭雖說是一個拳法套路,但實際是由九個單式動作組成。每個動作都是相對獨立的存在,相互之間沒有必然的先後聯繫。

不要小看這九個動作,它幾乎包括了詠春拳所有的打鬥手法。或者說它是詠春拳所有打鬥手法最初始的形態。


因此,練習小念頭首先要求我們摒棄不是詠春的動作,將自己的一舉一動全部規範成符合詠春理論的手法,這就是正外形。猶如我們初習毛筆書法一樣,務必一筆一劃確保把每一個字寫得規範而工整。只有經過長期不間斷的練習,形成肌肉記憶,才能達到日後隨心所欲的行書、草書。

二、正意識

不同的詠春分支或派系,其拳法理論是有所區別的。而這裡所說的拳法理論往往體現在意識上。詠春的“意識”(本門稱之為心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小位

小念頭的練習,要求身形不動、馬步不動,九個動作均在原地靠雙手完成。這九個動作的攻防,均在身體外側呈扇形展開的小位以內完成。


2、防線

一個是發力防線:眾所周知,詠春拳善於短距離發力。但是短距離發力有個弊端——力量太小。如果不通過特殊的練習,在短距離範圍內是發不出來足以震懾對手的力的。因此,發力防線便是鍛鍊初學者短距離發力的意識和習慣。

另一個是防守防線:當受到對手進攻時,自己身體以外30—35公分的範圍是絕對不可以被對方攻破的,必須死守。在小念頭所有動作中,主要練就一種守防線的意識和骨架力,至於守防線的技巧則體現在詠春中級套路沉橋的習練中。

3、粘甲

“甲”是指人體的上部,特批兩腋窩下雙肋。粘甲是指出拳及收拳時,小臂至肘的部位均要粘住身體進出。這樣一方面便於培養以肘發力的架力意識;另一方面在於訓練沉肩墜肘,為後期腰馬橋合一的整體發力打基礎。


4、歸中

這個非常好理解,但卻不容易做到。防禦時講究貼身過、順勢攻、護正中,而詠春正身攻防時講究拳打中線,其實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因此練習時便要求我們無論出拳還是收拳均要歸中,更為重要的是,要運用肘歸中來促使拳歸中。這練就的不僅僅是外形,主要是歸中的意識,因為只有長期的意識歸中,外形在不經意的瞬發中才能歸中。

5、力點和力源

要求每一個動作,務必弄清力量的源頭和著力點在哪個部位。有了這個意識,才能集中全身的力量至一點,真正達到全身力量的“散盡發盡”。同時要通過這種方式明白不能與對手硬碰硬,必須依靠借力、卸力等。


6、剛柔與易筋

在練習小念頭時,每一個動作,必須區分出剛和柔。不發力時應儘量發鬆,類似於蓄力,發力時則應集中全力,一瞬間將力量發出去。這便是詠春震筋力的體現。而易筋也是通過這種剛柔的方式,將手上的筋脈練松,提高攻防的敏捷和便於後期能以手上方寸之間的筋脈發力,也就是被大多數人所神話的詠春”寸勁“。

因此,形和意兩者缺一不可。初習者必須嚴格按照這兩個方面練習,如果忽略了小念頭正形正意的理念,那麼不管練習多少年詠春,都始終難入進入詠春的大門。也就是所謂的:“念頭不正,終生不正”。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