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凶手!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來!為了更清晰的理清故事我們從以下五個點來解剖這部狗B。

1. 想得到什麼。

2. 採取行動。

3. 發生衝突。

4. 達到高潮。

5. 得到最終解決。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好!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一部分。

1.想得到什麼

影片一開頭就是李玩對著鏡頭自言自語,一傢伙就給觀眾懟懵了,她是誰?她在那?她在幹什麼?其實往後看你會發現李玩的這幾句旁白在影片中多次出現,自有其寓意。

隨著劇情的推移我們會發現,其實在這個和睦的家庭裡隱藏著諸多矛盾,雖然爺爺奶奶爸爸都對李(李玩簡稱)很好,李後媽對她也還不錯。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我們來看看矛盾之所在。

首先,李父母離婚李父經常不在家對李缺乏及時的關心和陪伴,從強制要求李改學習小組然後用錢來哄就可初見端倪。

在次,李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雖被關心和照顧,但必竟還是有代溝。片中李不和爺爺奶奶一桌吃飯而是看電視,這個細節可見一二。

最後,李與後媽雖沒有直接的衝突,但隱蔽的壓制還是有的,尤其是讓李承認買回來的狗就是愛因斯坦時體現最為強烈。

其實不管怎樣在那個孤獨青春期李最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而這一切恰恰都沒有。李父想要的是李的好成績。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2.採取行動

為哄女兒開心李父的行動是,買了一條小狗送給李,李的孤獨從此有了小狗愛因斯坦陪伴。

在狗丟後全家的行動是,都不贊成去尋找。

面對李的情緒,李後母的行動是買一條一模一樣的狗。

兩次痛失所愛的李,唯一能做出的行動就是不顧一切的尋找,其他的他都無能為力。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3.發生衝突

衝突從一開始就沒消停過。改學習小組,第一次丟狗,第二次扔狗,到最後喝酒吃狗肉。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4.達到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所有人都逼迫李承認李後媽買來的那條狗就是愛因斯坦,這是第一次“謀殺”。

第二次高潮是,在第二條狗被送走後,李萬分傷心和無助,將她一直不願意喝的牛奶一口喝下,這是第二次“謀殺”。

第三次高潮是,在影片最後的飯局上,李在外界的壓力下喝了酒更是一口一口的吃下了狗肉,這是最後的“謀殺”。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5.得到最終解決

魯迅先生曾說過:“所謂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西方三大悲劇中有一種叫社會悲劇。反觀李玩天性被“謀殺“的過程是誰有意而為之的嗎?也許這不是誰的問題。

李的爺爺奶奶爸爸都很愛他,她出去找狗怕她著涼,怕她在外面有危險,怕她知道有個弟弟後會不接受,所有人都小心翼翼。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那麼幾次衝突又是如何解決的了。

第一次衝突,改了學習小組,結果是迫於父親的壓力和學習的壓力無奈中的接受。

第二次衝突,是在為了家庭和睦,所有人都逼迫李承認新買來的狗是愛因斯坦,雖然李未承認但她也無能為力。

第三次衝突,最為激烈,結果是在爺爺受傷和父親的責打之下驚恐的放棄掙扎。

第四次衝突,最為安靜,在李得知第二條狗死後的飯局上,李為了不讓父親難看不讓那些叔叔難看,慢慢的吃下了狗肉,徹底的將自己殺死。

第五次衝突,是自己和自己,為了不在因為狗而影響家庭關係,李在看到第一條丟的愛因斯坦後不在承認那是她的狗,表面上形同陌路。

《狗十三》圍觀一場“謀殺”是成長還是覆滅?我們都是兇手!

整個過程李都是妥協的一方,在無能為力的妥協中慢慢熄滅,慢慢向現實低頭,慢慢的成為大多數。

生在局中沒有誰能逃過環境的影響,環境是我們所有人一起締造的,生在其中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消滅,社會的現實中容不下孩子的天真和任性。

你我終歸要在現實中學會懂事,“必竟這樣的事以後還多著了——《狗十三》”!

歡迎留言交流哦!期待你的發聲。

編輯:金剛

文字:金剛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