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傳說中的“核心力量”是指人體軀幹的力量

,具體就是肩關節以下、髖關節以上包括骨盆在內的區域,是由腰、骨盆、髖關節形成的一個整體。

羽毛球最常見的核心力量應用是在跳揮的轉體動作中。跳揮如下圖:


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一、右腳向後跨一大步


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二、起跳,在空中完成轉體和手腳前後位置交換


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三、跳揮的結束姿勢

核心力量好的選手,在做跳揮的時候,右腳蹬地的同時,在空中可以很輕鬆、美觀地完成左右腳的前後換位,實現“轉體——落地”。

完成空中姿態時因為沒有落腳點,所以,整個身體的平衡和協調需要軀幹部分的肌肉發揮力量:騰空時,腰腹肌用力帶動整個身體旋轉,帶動四肢變換前後位置。核心力量區雖然包括29塊肌肉,但腰腹是其中的樞紐,既要發力又要旋轉!腰腹力量不夠的球員,做這個跳揮就很笨拙、吃力、而且醜!醜到能把圍觀者逗笑了。

——比如我。

記得,有一次的訓練中就遇到嚴重的核心力量不足的現象,那次還不是跳揮,只是簡單的網前轉身後退擊球。如下圖:


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我需要在A點挑球,然後退到B點打高遠球,再跑到A挑球,再退到B……如此循環。在網前的A點挑球時,(右手持拍選手)右腳在前,左腳在後。

後撤時,需要右腳蹬地同時轉體成“側身架拍”的姿勢——這個環節就特別需要腰腹力量起作用。

*我發現,自己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是右腳蹬地之後左腳在原地旋轉,使身體轉成“側身架拍”的姿勢的。這個是不對的!這是腰腹力量不足的球員所採用的一種不得已的操作方案。這樣不僅轉體慢,而且無法支撐整個身體做協調、穩定的後撤運動。

正確做法是:由軀幹帶動雙腿進行旋轉,是典型的用核心力量控制身體姿態。只有當你用上腰腹力量進行轉身時,羽毛球的跳揮和轉體才是美觀的,才不會因為動作醜把別人逗得笑出聲來。


羽毛球跳揮中的核心力量發動

腰腹帶動手腳發力,擊球


核心肌肉群擔負著穩定重心、傳導力量等作用,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的活動、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強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態優美挺拔、身體控制力和平衡力強的人,核心肌肉群肯定受過很好的訓練。

.

所以,我在看教練示範“挑球——轉體”的動作時感覺是很容易的,輪到自己上場,就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在AB兩點之間跑動擊球,就顯得特別疲憊。

不僅要反覆地轉體、進退跑動,還要在後場大力揮拍打高遠球,一兩組球下來就呼哧哈哧的了。教練還納悶呢:“有這麼累嗎?”

唉,真是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飢——核心力量足的人怎麼能體會到我們這種貧農的苦衷呢?

練吧!

跳繩、雙搖、仰臥起坐、平板支撐……一個都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