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黃島區印象(三)

青島市黃島區印象(三)

琅琊臺在黃島區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佈琅琊臺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臺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歎為觀止。

庚子仲秋,一個天朗氣清之日,為完成宿願攜友遊覽了琅琊臺。旅遊景點對新冠疫情防控很嚴,所有遊客都需出示健康碼測體溫方可進入。由於疫情的影響,免收門票,但遊人稀少。管理者對防火極為重視,所有打火機一律不許帶入。存在門口,出圖園時再取回。

唐代 · 常建詩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走進園內,一條曲徑映入眼簾,兩側茂林修竹密不透風,放眼望去,植被非常豐富,除了道路均綠油油一片。樹影婆娑多姿,路旁修竹挺拔,溪水清澈透底,空氣格外清新,猶如仙境一般! 須臾來到了垛腳溝,溝上一座小石橋橫跨東西,溝內流水潺潺,樹上蟬鳴鳥哨,天空白雲飄渺,一派祥和入胸,讓人心曠神怡。

相傳秦始皇築琅琊臺,為了使之高冠群峰,以便能無遮無礙的眺望徐福求仙船的歸來。但隨著琅琊臺越築越高,與其相臨的西側山峰也隨著增高。始皇帝見狀,怒髮衝冠!在西山上狠狠地跺了三腳,大聲喝道:“我再讓爾爭高!”那西山立刻停止了長高。始皇帝跺腳的地方成了一條山溝,人們稱之為《跺腳溝》,而那西山,人們習慣稱為《爭高山》。

行進間,雲梯呈現在眼前。雲梯是當年始皇帝登琅琊臺,三條御道最西側的一條。由花崗岩石階砌成,寬二點八米,高一百五十二米,共三百三十六步石階,其間四個平臺,可稍做歇息。雲梯是由西攀登琅琊臺的必經之路,頂部即是寬闊的觀龍閣,可俯視大海,站在此處,寬闊的大海一攬無餘,琅琊臺已近在咫尺。我與友拾級而上,路旁不時可見古代建築的碎瓦殘石。

琅琊臺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臺“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週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它“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現在的琅琊臺,依然可見臺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臺周長7.5公里,平坦的臺項周長130米。琅琊颱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臺、琅琊臺下的龍灣、環臺沿海風景帶及臺前齋堂島上的古蹟和自然風光。琅琊臺前的齋堂島因秦始皇登臨琅琊臺在島上齋戒而得名。距陸地僅0.4公理。面積0.4平方公里。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有許多帝王來這裡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臺會盟諸侯。越國國君在此二百二十四年,不遊琅琊臺真不曉此事。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臺,並刻石紀功。原刻石殘跡僅存十三行,八十六字,相傳小篆是李斯所書,保存於國家博物館,臺南之碑乃一九九三年仿製品。

琅琊臺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啟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所以,琅琊臺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自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裡舉行全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蹟探訪活動。

當前的恢復古蹟,多建於上世紀一九九四年,臺頂有雕塑一叢,始皇帝周圍群臣凝視,下跪一位方士頂禮膜拜,當是徐福在欺騙始皇帝。始皇帝天姿威嚴,不怒自威,盛氣凌人。群臣恭謹,徐福膽顫!不由想起李白詩句: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肅立臺旁,凝視著雕塑群,不由得感慨萬千詩興大發填《點絳唇》一首:

海水藍藍,樹高草密林蔭茂。

縱觀臺堖,遙想秦王恔。

虎視群雄,壯志高歌嘯。

空歡笑,始皇雖狡,未曉徐福竅。

秦王朝從崛起、發展、鼎盛轉而迅速滅亡這大約154年的歷史,備受人們關注,其中值得總結的東西可謂多矣!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猶以上篇雄策千古!賈誼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來分析秦之得失。

政治上,秦統一中國之後,採用的一系列措施,雖有許多積極、進步的方面,但不無敗筆。“焚書坑儒,以愚黔首”,修築長城,企圖用自我封閉的辦法來鞏固其“萬世基業”,都是極其愚繆的辦法。待到秦二世時期,更由於統治者的無能無德,荒淫無度,暴政變本加厲,使得天下怨聲載道,“苦秦久也”。賈誼的分析較為透徹,總結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也極為合理。

經濟上秦從孝公起,重用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商鞅的變法使得秦一夜之間迅速崛起,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卻沒有及時休養民生,讓老百姓喘上一口氣,反而大興土木,阿房宮覆壓三百餘里,秦長城巍巍萬里,這樣的做法能不把新興的大帝國的經濟推向崩潰的邊緣嗎?不過秦的失敗,卻給後來的歷代開國君主上了極為有意義的一課,讓後來漢唐等開國君主明白了,國家初定,安民養民,富國強兵為要!

軍事上,秦在統一之前,採用“攻”勢,無比強勁,所向披靡。在陳勝、吳廣的起義爆發後,章含與陳勝部將周文的'交鋒,依靠崤山和函谷關的地利,大敗周文並迫其自殺,取得了鎮壓起義軍的第一次輝煌勝利。但隨後秦軍沒有分析形勢的變化,沒有考慮到此時“天下苦秦久也”,沒有考慮到政治形勢已經發生了大的逆轉,仍然採用“攻”勢,由章含率部開出函谷關,在軍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國自己的天然屏障,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興起過程值得研究,縱觀秦和六國鬥爭的歷史,凡採用連衡之策,秦就勝算;凡採用約縱離衡之策,秦就處於無奈之地。遙想當年,蘇秦合縱締交,掛六國相印,秦雖覬覦天下,卻屢屢而不得;後來蘇秦既亡,張儀連衡成功,從此秦的外交可謂無往而不勝。“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同樣也是興國、立國的首要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孤立和打擊我們的敵人”,這些著名論斷和歷史的淵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來憑藉崤山和函谷關之險峻,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在與秦末農民起義隊伍的較量中,秦人卻丟掉這個可以扼住別人咽喉而控其項背的地理條件,從而導致軍事上的慘敗。

所以,統觀這段歷史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地理諸因素,秦統一中國後即沒有抓住要害,又不能讓百性休養生息,豈有不迅速滅亡之理!

坐在樹蔭下,感慨古今之事,朝代更替,社會變遷都有其客觀規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民主自由,方能四方來朝,世人景仰!

庚子仲秋京華醉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