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祕

米塞斯 中華好學者

文章來源:

恆豐資本研究院(ID:hfhqgc)


文章導讀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通貨膨脹不是天意,也不是自然災害或者瘟疫爆發。通貨膨脹是一個政策,是那些認為它不如失業有害的人們蓄意實行的政策。但事實是,長遠看來,通貨膨脹並不能克服失業。


作者簡介

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秘

路德維希·海因裡希·艾德勒·馮·米塞斯,20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大師,卓越的自由主義思想家,奧地利學派第三代掌門人,自由意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促成古典自由主義復甦的學者,被譽為"奧地利學派的院長",2000年被美國《自由》雜誌評為"自由至上主義的世紀人物"。


什麼是通貨膨脹


如果魚子醬的供應和土豆的供應一樣充裕,那麼人們就能夠以比今天低得多的價格獲得魚子醬。16世紀美洲的金銀礦被發現和開採以後,大量貴金屬被運往歐洲,結果就是歐洲的物價普遍有了上漲的趨勢。同樣在今天,政府增加紙幣的數量後,每個貨幣單位能夠買到的商品數量就下降,導致物價上漲,這被稱為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原因


不幸的是,在很多國家,一些人更喜歡把通貨膨脹歸因於價格上漲而不是貨幣數量的增加。在今天的技術條件下,沒有什麼比製造一些印著特定貨幣數目的紙張更容易的事情了,這無非是耗費一定數量的紙張和墨的印刷過程而已。
在18世紀,人們賦予紙幣法定貨幣的性質,也就是說讓紙幣在交易中具有和金銀相同的地位。政府和民眾相信銀行家們掌握一些秘密知識,能夠無中生有地創造財富。當政府陷入財政困難時,人們認為需要做的不過是任命一位聰明的銀行家掌管金融以擺脫一切困難。
法國大革命前的一些年裡,當法國王室陷入財政困難時,國王找到了一位聰明的銀行家——日內瓦的瑞士人奈克爾(Jacques Necker),並委以重任,所有人都指望他解決法國財政問題。但是儘管人們對奈克爾先生有很大的信任,王室錢囊仍然空虛。


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秘


這位被寄予厚望的財政部長的最大錯誤在於,他在財政上資助了獨立戰爭中的美國,但卻沒有增加稅收,這當然不能解決法國的財政問題。


政府的財政問題不可能有秘密的解決辦法,如果政府需要錢,它就只能向公民徵稅(或者,在特殊情況下,向有錢人借錢)。但是許多政府,甚至可以說大多數政府,認為有另一個辦法能獲得所需的錢,就是把它印出來。


因此,造成通貨膨脹的更深層次的原因,並不是政府花錢的方式,而是政府取得錢的方式。比方說如果政府想建醫院,為這個項目籌集資金的辦法就是向公民徵稅,並且從稅收中撥款。公民由於繳稅,就必須縮減開支。政府在市場上作為買方出現,它替代了公民。公民買的少了,政府買的多了,這樣的話就不會有特別的“價格革命”發生。


但是如果政府不徵稅,而是使用新印發的錢,那就意味著有些人更有錢了,而其他大多數人的錢並沒有增加。由於商品並不比以前多,但是市場上的貨幣卻多了,而且由於一些人能夠比以前購買更多,對同樣數量的商品的需求增加了,因此價格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過程中的不均勻


價格上漲的趨勢是逐步發展的,而不是人們所謂的“價格水平”普遍上漲。就價格而言,總有一些價格變動得更快,比其他價格上漲或者下降得更快,這是有原因的。
假設當政府為了發動戰爭而實行通貨膨脹時,必然購買軍火,最先得到新增貨幣的是軍火工業及其工人。這些群體現在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因為他們最早得到了新增貨幣,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可以購買另外一些人制造和銷售的商品。
這些最早得到增發貨幣的人收入提高了,但他們仍然按照通貨膨脹前夕的市場價格購買許多商品和服務。於是通貨膨脹逐步發展,從一個群體擴展到另一個群體。


所有那些在通貨膨脹的早期得到增發貨幣的人都受益,但是還有一些人群,增發貨幣很晚才到達他們手中,這些人群處於不利地位。在增發貨幣到達他們手中之前,他們被迫為想買的某些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他們的收入卻和以前一樣,或者沒有與價格成比例增長。


例如二戰中的美國,受通貨膨脹之害最深的是教師和牧師。眾所周知,牧師是服侍上帝的人,一定不會過多關心錢。教師也一樣,人們認為他們應當更多地考慮教育年輕人而不是薪水,因此各個教堂和學校是最後認識到必須提高薪水的,當教會長老們和學校理事們最終反應過來之後,他們早期遭受的損失也沒有得到補償。


可見,通貨膨脹對不同的人群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且總是有人喜歡通貨膨脹,因為他們比別人更早認識到發生了什麼。他們獲取“暴利”得自這樣一個事實:通貨膨脹過程中必然存在不均勻性。使用“暴利”這個詞並非指責這些人,對此負責的應該是實行通貨膨脹的政府。


通貨膨脹的不可持續


政府可能認為通貨膨脹(印刷更多的錢)比總是不受歡迎難以實行的稅收好。打算實行通貨膨脹的當權政客不會宣佈:“我要實行通貨膨脹了”,政府只需大筆一揮,創造出法定貨幣,於是增加了貨幣數量和信用。


政府起初不在意一些人會受害,也不在意價格上漲。立法者說:“這個制度太好了!”但是這個奇妙的制度有一個根本的弱點:不可持續。


就像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的德國,1914年的時候,1美元價值4馬克(德國貨幣單位)左右。到1923年的時候,1美元匯價為4.2萬億馬克。許多書描述了那時的情景,有好幾年,德國人民相信他們的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很快就會結束,他們相信了幾乎9年。


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秘


直到1923年秋天德國通貨膨脹末期的時候,德國工廠每天早上預付當天的工錢,工人和妻子一起來到工廠,工人立即把當日的工錢(數百萬的馬克)交給妻子,女人就立即去商店買東西,不管什麼東西。當時大多數人都知道,馬克的購買力每過一天就降低50%。貨幣就像爐子裡的巧克力一樣在人們的口袋裡融化。德國通貨膨脹的最終結果是馬克一文不值了,必須使用新的貨幣。所以從長遠看,通貨膨脹最後會以貨幣的崩潰告終,它導致了大災難。


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是20世紀鼓吹通貨膨脹的眾多人士之一。他們都反對金本位(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今天大多數人也認為恢復金本位是無稽之談。


然而,金本位有一個巨大的優點:金本位下的貨幣數量與政府和政黨的政策無關。它是防止政府成為敗家子的措施,在金本位下,如果人們要求政府有新的開支項目,財政部長就會說:“我到哪裡弄錢?先告訴我怎麼籌款?除非提高稅收。”


相對應的,在通貨膨脹制度下,人們習慣於認為政府擁有無限的手段,國傢什麼都能做得到。比方說,國家需要一個新的公路網絡,人們就要求政府建造。但是政府從哪裡籌錢呢?這個時候,沒有什麼比命令政府印鈔機構印出項目所需的鈔票更簡單的事情了。


在金融體系中有許多複雜的問題,雖然它們不像這裡描述的那樣簡單,但基本原理就是這個:如果你增加貨幣的數量,你就降低了貨幣單位的購買力,於是受到通貨膨脹之害的人們就反對通貨膨脹。


工會與通貨膨脹


如果通貨膨脹有害,並且人們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它為什麼幾乎在所有國家都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呢?今天的美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有著最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你去美國,你會發現人們不停地談論通貨膨脹,談論必須制止它,但只是談論,沒有行動。


看看一些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提高了英鎊價格,這也就提高了工人工資的購買力。在不受阻礙的市場上,名義貨幣工資本應下降,工人的實際工資才不會受影響。但英國的工會不願意在貨幣單位購買力上升的同時接受貨幣工資率下調。因此,實際工資由於這個貨幣政策大幅上漲。這是一場嚴重的災難,因為英國是個工業國,必須進口原材料、半成品和糧食才能生存,必須出口製成品支付這些進口物資。但隨著英鎊國際價值的上漲,外國市場上英國產品的價格上漲,銷售和出口下降,英國實際上退出了世界市場。


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秘


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能夠實施強力的第二個勢力——工會。工會有采取暴力的權利,事實上是特權,因此工會的命令可以說和政府法令一樣管用。工會決定工資,得不到便罷工,與政府最低工資法的實施並無二致。工會的確提高了人們的工資水平,但是,大量潛在勞動力只能被那些準備承受虧損的人或企業僱用。企業不可能持久虧損,只好關門大吉,人們失業了事。


在英國,工會實施高工資的後果就是年復一年持久的失業。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採取了一個它認為必須的緊急舉動:貨幣貶值。


結果是,工會堅持的貨幣工資的購買力大不如從前,實際工資變低。現在工人能買的東西不如以前多了,雖然名義工資還是那麼多。政府想,這樣實際工資水平將恢復自由市場水平,失業會消失。這可以說是偷偷摸摸地對抗工會權力的辦法,然而它並不是真正的成功。


幾年以後,工會的工人們逐漸認識到貨幣貶值降低了他們的實際工資。工會有能力反抗,於是在許多國家,工會在工資合同中增加了一項條款,規定貨幣工資必須自動隨價格上漲而提高,這被稱為價格指數係數(indexing)。工會關注價格指數了,於是,這種“解決失業”的方法今天不再起作用了。


然而,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經濟學家凱恩斯還是把這個方法提升為一條原則,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他是這麼論證的:失業不好,如果要消除通貨膨脹就必須通貨膨脹。


米塞斯:通貨膨脹的真相揭秘


他清楚地認識到如果貶值貨幣而工人們卻沒有能夠認識到貶值,那麼只要名義工資保持不變,他們就不會阻撓實際工資的下降。換句話說,凱恩斯主張欺騙工人。他沒有公開要求工資水平必須按照市場狀況被調整,而是說:只有通貨膨脹才能實現完全就業。


“完全就業”意味著什麼呢?它不能受政府或者工會的操縱,只能靠自由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在這樣的市場上,每種勞動力的價格都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想找工作的能找到,想僱人能僱到。勞動力需求上升,工資水平就會上漲,反之則會下降。


然而,由於某個群體的人士相信完全就業能夠通過通貨膨脹達到,通貨膨脹在美國是為人們所接受的。但是人們在討論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當堅持堅實的貨幣聽任失業呢?還是實行通貨膨脹實現完全就業?


但我們面臨的選擇並不是“要通貨膨脹還是要失業?”而是工資應當由市場決定還是由工會的壓力和強制決定?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分析在英國、歐洲大陸甚至美國都有人主張。一些人說:“瞧啊,美國都實行通貨膨脹。我們為什麼也不這麼幹?”


對這些人,人們首先應當回答說:“富人的優越性之一就是他承受愚蠢的時間比窮人長。”這就是美國的境況,美國的金融政策很糟糕,而且越來越糟糕,也許美國能夠承受愚蠢的時間比其他一些國家長久一些。


通貨膨脹只是一個政策


最重要的是要記住,通貨膨脹不是天意,也不是自然災害或者瘟疫爆發。通貨膨脹是一個政策,是那些認為它不如失業有害的人們蓄意實行的政策。但事實是,長遠看來,通貨膨脹並不能克服失業。


通貨膨脹是個政策,而政策是能夠改變的。如果人們認為通貨膨脹是不好的,那麼就得制止它。當然了,公眾輿論必須支持這麼做,知識分子們必須幫助人們理解。有了公眾輿論的支持,人民選舉的代表當然能夠廢除通貨膨脹政策。


我們必須記住,長遠看,我們都將死去。但是在我們短暫的生命裡,我們應當儘可能好地安排我們的事務,而達到這個目的所需的措施之一就是廢除通貨膨脹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