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天仙配》的來歷簡介和傳說

 1、來歷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見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魏晉時,曹植《靈芝篇》和幹寶《搜神記》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償債的情節。唐代董永變文和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著重描寫路遇、償債、訣別等部分。明代青陽腔《織錦記》(現存《槐蔭相會》、《槐蔭分別》兩出)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

  清代地方戲的很多劇種能演此劇,劇名或稱《槐蔭樹》,或稱《百日緣》,劇情基本相同。

  黃梅戲《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陸洪非據老藝人胡玉庭口述改編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並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2、簡介

  《天仙配》是古代漢族神話愛情故事。原作是民間流傳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慶市文化館的班友書第一次改編,其中《路遇》一場參加第一屆華東戲劇匯演,獲大獎。

 "天仙配"傳說源於興平


  翟崇仁的觀點首先源於今陝西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蔭樹,古樸高大,蒼勁葉茂,充滿仙姿神韻。記者目測這棵古槐樹幹胸徑在1.5米以上,當地傳說董永就是在這棵樹下與七仙女相遇,並以樹為媒成婚的。原興平縣文化館館長薛凡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槐蔭樹旁曾有槐蔭廟,其上碑文雲:"常言樹大有神,必先有其感而後信其非虛。茲我村莊南有一古槐,傳言孝子董永遇仙姑於樹下,唐國公勒馬稱讚……"而在市北環路北東堡子,沿高幹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上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暫埋地下一米處),橋墩橋拱均以石砌成,上端有篆刻"遇仙橋"字樣,當地傳說七仙女就是在這座橋上將兒子送給董永的。


當地年逾七旬的梁姓老人向記者回憶,遇仙橋東北半坡處,曾有雙冢(有人稱為"兩冢"),梁老先生說他到現在還印象深刻,兩冢大概有二層樓那麼高,村民們傳說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墓,雖然墓早就被平掉了,但他們對兩冢的所在地還是記憶猶新。翟崇仁介紹,現興平市南有村叫董家店,傳說這就是董永的住址,該村老支書生前曾說:"舊時董家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


3,傳說

傳說在漢朝的"千乘"(可能是今天山東博興縣一帶),有個人叫董永,很小失去了母親,家裡很窮,同父親相依為命。


後來,父親不幸去世,董永沒有錢安葬。就掛了個"賣身"牌子,準備換取喪葬費用。一個好心的員外聽說後,拿出錢資助了他。董永承諾:守喪期滿,去做工償還。


3年後,董永遵守諾言去員外家。途中,在一棵大槐樹下,意外碰到一名年輕女子,自稱孤身一人無家可歸,願意和董永結為夫妻。董永看她無依無靠,就帶她一同前往員外的家裡。


員外見到他們非常吃驚,聽說來龍去脈後也感動了。得知這個女子會織布,為了成全他們一片真心,說:你們為我織一百匹布,就可以回家了。


本來織一百匹布需要很長時間,沒有想到,女子的手很巧。在她的幫助下,不到一個月就全部完成了。員外特別驚奇,如約讓他們離去。他們再次經過那棵槐樹,女子停下了腳步,向董永施禮說:我是天上的織女。是你的孝心感動了天帝,他特讓我來幫助你。


說完,她凌空而起,消失在天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