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南國的夏夜,熱氣逼人。

一個人正坐在樹下發愣,“嘣”地一下跳出來一條微信:

“爸爸,你想吃什麼?我給你帶去。”

心中立刻溢滿了溫馨。這條微信,是9歲的兒子從老家發來的。放暑假了,兒子說要來看我。

兒子在老家上學,今年四年級。之前的幼兒園,小學一至三年級都在這邊上,轉回老家去才一個學期。兒子是我的心頭肉。這小東西,從剛睜眼那陣起,除了吃奶,多半時光都跟我粘在一起。別人的孩子張口多是叫“媽媽”,而我家兒子張口是叫“爸爸”,惹得他媽媽都有些嫉妒了。兒子上幼兒園,每當放學時,下了校車,總是衝過來,猛地撲進我懷裡,噘起小嘴往我臉上親,不住地喊“爸爸”。那時我感到的總是滿滿的幸福。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然而,煩惱很快就來了。

兒子上了小學,除了貪玩還是貪玩,學習不熱情不主動,特別是做作業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削鉛筆,一會兒去衛生間……就像跟他打游擊戰,特費勁。一學期,兩學期,成績總是不溫不火。

時日一久,我的心日漸揪緊,最先沉不住氣的,就數他媽媽了。他媽媽耐心地哄他做作業,給他買電子拼音卡片,趣味卡通和有聲小人書,練習題擦寫板,上作業輔導班,興趣班,國學讀書會,跆拳道,野外童軍夏令營……幾乎是要什麼給什麼。

可是,一切努力似乎都沒有相應的回報,他媽媽更是焦慮、緊張、糾結、嘮叨,急得“眼角眉梢都是恨”。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大。老師說,小學基礎打不好,今後就基本沒戲。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天下父母,有幾個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操碎了心?兒子的這種成績狀況,使我也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愁腸百結之際,報名參加了一個“家長學校”學習。並結識了眾多優秀的老師和教育專家。慢慢地,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發,終於醒悟,並且不再焦慮。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接受自己孩子的“不優秀”。

其實,我之前的焦慮,是因為陷入了一種誤區,歸納起來也就是:

1、以“唯分數論”標準衡量孩子。

2、總是盲目地與“別人家的孩子”攀比,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壓力

3、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寄予不切實際的希望。

在絕大多數家長眼中,好成績=學習好,學習好=好學生,好學生=好學校,好學校=好前途。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事實上並非如此。

好成績固然重要,它至少表明了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但是學到不等於用到,成績不等於能力。實踐告訴我們,高分不一定高能,成績差的也並非就無出路。考試成績並不是衡量孩子是否能成才的唯一標準。如果全家人只是圍著孩子的“成績”團團轉,唯成績是論,那是一條危險的歧途。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且能做的,是配合學校,給孩子提供合理的力所能及的條件,培養孩子形成“自主預習、善於思考、專心聽講、複習鞏固、自覺作業、尊重老師”的良好習慣,善於總結學習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只要孩子保持正常的學習狀態,無論成績好還是不好,家長就算是盡到責任了。

家長多半有個壞毛病,尤其是孩子“不夠優秀”的家長,總是喜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攀比。而且往往是盯著那些“學霸”、“天才”。不可否認,由於出生、智商、環境、家庭等種種因素,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各種差異。比如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些孩子天生智商比較高,即便在貧窮家庭也有學霸出現。但是,社會精英總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還是普通人。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有些家長,跟人比時只比孩子的成績,忽略掉孩子自身的條件和客觀因素,這種盲目的攀比本身就是荒唐的行為。為此而憤怒,焦慮,緊張和嘮叨,更是愚蠢的。結果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給孩子也造成緊張、焦慮、壓抑和疲憊,這種壓力持續,必然引發孩子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導致孩子厭惡甚至逃避學習。

那麼,孩子成績好的家長呢?雖然不“焦慮”孩子的成績,卻又常常“憂慮”孩子的興趣。

在很多家長的潛意識裡,往往視孩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有意無意的把自己的人生夙願寄託在孩子身上。比如自己沒有考上北大,此生未能金戈鐵馬……把自身的成長經歷、職業生涯、興趣愛好以及人生感悟,都投射於孩子。不是去發現和引導孩子的興趣,而是自作主張地給孩子報奧數、鋼琴、舞蹈等五花八門的課程。孩子們將生活在20年後,那時候很多事物也許是我們完全未知的,我們用20年前的生活閱歷去指導孩子未來20年的成長,靠譜嗎?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其實,孩子不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身上會有父母的遺傳因子,但更多的有著與生俱來的獨特個性和天然特質。他沒義務也沒有必要來承載和實現上一代的人生夙願。

蔡元培先生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很多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開發孩子智力,背唐詩,學英語,上輔導班,考好成績,將來上名校。只有這樣孩子才算成才。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挫折承受能力,沒有未來的規劃和方向,沒有吃苦耐勞的品質,不懂得感恩和回報,缺乏寬容和愛心,毫無自我保護意識等 ,即便這個孩子是學霸又怎麼樣?曾經有女碩士被拐賣,大學新生無法自理生活,高校學生殘忍殺害同學,留日學生手刃親生母親……到底是為什麼?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把對孩子草木皆兵似的成績焦慮,轉移到幫助孩子的人格修養上來,培養做人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寬容;培養孩子戰勝脆弱,面對挫敗的勇氣;教會孩子自我保護;讓孩子敢於夢想;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等等。

孩子不優秀?其實焦慮、苦惱大可不必!學會接受,是一種智慧

為此,家長必須要加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以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方式去培養和改變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當你這樣做並持續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原來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你的焦慮、煩惱和抱怨會慢慢消失,良好的家校合作和親子互動就會到來。

學會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優秀”,換個角度,一切皆會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