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潮之后,为什么矛头先指向理财计划?

雷潮之后,为什么矛头先指向理财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7月份以来,全国新增问题平台的数量逾120家,问题平台数量,成为近年的新高,问题平台波及之广,也远超历史任一周期。停业清盘、高管投案、经侦介入,网贷行业正经历“自我救赎”期间沉重的阵痛。

面对日趋严峻的行业信任危机以及投资人、网贷人的呼吁,监管层也终于重提了监管备案现场检查的事项,7月20日晚,北京互金整治办、深圳互金整治办相继宣布,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开展P2P网贷现场检查工作。不久,上海也宣布重启网贷现场检查。据了解,广东、浙江等地也将重启网贷现场检查工作。

北上广深浙几地,作为网贷行业的重镇,重提现场检查,利好效应不可谓不明显,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现场检查将如何推进时,北京禁止理财计划的消息,打响了今年监管验收的“第一枪”。

7月19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向所有会员单位下发了《加强业务合规性的风险提示函》,明确提出各网贷平台不得向投资者提供“理财计划”类违规产品,同时要求所有北京地区的P2P立即下线“理财计划”类产品,并提示投资者,自行承担此类产品产生的后果。

一周之后,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下架计划类理财产品及打击逃废债行为的通知》。 通知表示,广州网贷机构需全面下架“锁定期+自动债权转让”模式的计划类理财产品;上报逾期借款人至各类征信机构,必要时采用仲裁、起诉等法律行动对逾期项目进行催收,共同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当前的网贷行业,不可谓不是风声鹤唳,北京、广州两大互金协会,发声清理“理财计划”,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焦点,实际上,理财计划本就不是网贷行业认可的产品模式,早在去年年底,网贷整治办下发的《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57号文)中,监管部门明确强调“以活期、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由于可能造成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应当认定为违规”。

雷潮之后,为什么矛头先指向理财计划?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平台习以为常地抠字眼,将这条规定的“解释”,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对接债权转让标的”,不少平台就自我解释成:我们没有对接债权转让标的,因此可以做“活期、定期理财产品”,不少平台再利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未经出借人授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决策。以投资人已明确授权为名,做变相的到期续投或者到期债权转让的理财计划标的。

比如:北京某头部大平台的3个月标的:

雷潮之后,为什么矛头先指向理财计划?

3个月标的,对应的借款人,包含36个月、12个月借款计划不等;只需要追问:投资人标的到期,借款人标的未到期,投资人的钱从哪里退出来?无论是新投资人接盘,还是平台转让给机构接盘,都少不了债权转让的问题。

再比如北京某头部平台,以出借人授权的方式,做定期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雷潮之后,为什么矛头先指向理财计划?

因为监管层明确了个人间小规模的债权转让是允许的,平台完全可以利用“投资人明确授权”的规章制度灰色地带,为理财计划寻找“名正言顺”的法理支持,这次北京、广州互金协会发文下架理财计划,其实一些头部平台可以看作文件执行的风向标。

头部平台都在打“理财计划”的插边球,为什么两互联网金融协会,会率先将矛头指向理财计划呢?

为什么

相比平台或者关联方自融或者是非法集资、资金池等,理财计划的危害及后果,并没有前者的严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理财计划是最容易从前端发现端倪的,像钱哥都能随便截个图,就指出这些平台的“理财计划”嫌疑,手握各个平台关键信息的监管层,更加清楚平台“理财计划”的问题所在。

柿子要挑软的捏,毫无疑问,理财计划是现阶段,最容易暴露,也最容易区分的违规事项,所谓万事开头难,挑着这个“最容易”的事项下手,也是为未来全面整改开启一个好头,如果现在对关联方自融等事项下手,保不准就点燃了一个不可收拾的炸药桶。

但是理财计划不同,真网贷平台,如果要下线理财计划,并不会对平台的借贷关系造成实质性冲击,平台不需要做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而且,在整改下线理财计划之后,网贷平台才真正有一个一对一网络借贷的典型样式。

可以说,下线理财计划,是现阶段,极少数能立竿见影的整改事项。

另一方面,如果平台仍没有上线银行存管,而且还有不少的自融资金池嫌疑,下线理财计划,其实就是变相地提高了这类平台违规的成本。

如果平台没有上线银行存管,而且还存在理财计划标的的话,投资人的钱,是先进入了平台的对公账户内,然后再由平台去划拨给借款人,这种情况下,资金池的问题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当然,几乎所有的无银行存管平台,都存在资金池的嫌疑。有没有理财计划,都一样,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计划理财产品,其底层资产相对不那么透明,投资人最关注的是期限和收益率,至于后台的一系列借款人,很少有投资人会花心思一个一个核对和检验。

如果只允许一一对应的网络借贷模式,投资人更有意愿花时间,去关注单个标的的基础资产,无论是个人信贷还是抵押贷款或者是企业借款,关键信息总能窥见端倪,此前,有平台曝光车辆抵押贷款的汽车图片,是摘选剪切自其他平台的车辆信息,平台发假标,基本坐实;也有平台被曝光,发布20万的无抵押个人消费贷款,至于消费的产品,平台讳莫如深,也很容易让人察觉平台违规的蛛丝马迹。更有甚者,理财计划底层资产根本无从考究,基本坐实自融或者资金池的违规嫌疑。

下线理财计划标的,将让一系列的违规操作,更加容易显性暴露。

追问近月的平台雷潮,流动性问题首当其冲,不少有真实借款项目的网贷平台,也因为理财计划的问题,受到了这场流动性危机的波及。

比如,平台发布一个3个月标的,背后的基础资产是借款人12个月的借款项目;投资人到期之后,借款人的借款期限尚未到期;这时候,平台一般的操作,就是通过债权转让,让新投资人接盘老投资人的标的项目。

如果行业遭遇今年6-7月份的流动性危机,平台的存量资金开始显著下滑,而新投资人的资金跟不上来,3个月标的投资人申请提现之后,平台找不到新投资人来接盘这个剩余的9个月债权标的,平台不得以自能自己先垫付;这样一来,平台就涉嫌违规持有债权;再将债权“卖”给新投资人时,又涉嫌违规债权转让。

另一方面,如果3个月提现的人数过多,新进资金较少,平台的窟窿就会明显放大,当平台没有资金,或者找不到第三方资金来垫付时,平台的流动性危机就开始显现。

不少平台宣传借款人逾期增多,导致平台流动性枯竭,实际上,借款人标的逾期,仅仅是部分投资人的部分本金逾期,远远达不到普遍逾期的程度,基本是有真实的借款项目,没有自融资金池的问题,也有可能在行业流动性缺失的环境下,因为理财计划的问题,造成平台普遍性的逾期提现困难。

以前,面对这样的问题,小平台可能认为,存量资金小,即便有部分提现剧增,自己也可以用股本金代偿垫付,能够熬过去;大平台呢,自信自己的品牌和口碑,足以抱持稳定的资金流入,只要窟窿不是太大,挺过这波完全不少难题,但是,今年6-7月份,大量头部平台的问题频出,已经造成了投资人的信任危机,大量投资人恐慌性提现,加剧的流动性缺失,让不少理财计划几乎走到了穷途末路。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北京和广州两地下架理财计划的文件,是两地的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而互金协会并非监管机构,只是一个行业自律组织,考虑到不少大平台还在协会挂名会长或者是理事,钱哥并不对这份文件抱有很大的希望,说不定,平台方还是会悄无声息地选择性忽视这份文件,等到新政策出台,或者是互金整治办出台确切文件,再来一波“拥抱监管”。

但是,这并不影响钱哥支持下架理财计划的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