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潮之後,為什麼矛頭先指向理財計劃?

雷潮之後,為什麼矛頭先指向理財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進入7月份以來,全國新增問題平臺的數量逾120家,問題平臺數量,成為近年的新高,問題平臺波及之廣,也遠超歷史任一週期。停業清盤、高管投案、經偵介入,網貸行業正經歷“自我救贖”期間沉重的陣痛。

面對日趨嚴峻的行業信任危機以及投資人、網貸人的呼籲,監管層也終於重提了監管備案現場檢查的事項,7月20日晚,北京互金整治辦、深圳互金整治辦相繼宣佈,將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繼續開展P2P網貸現場檢查工作。不久,上海也宣佈重啟網貸現場檢查。據瞭解,廣東、浙江等地也將重啟網貸現場檢查工作。

北上廣深浙幾地,作為網貸行業的重鎮,重提現場檢查,利好效應不可謂不明顯,就在大家紛紛猜測現場檢查將如何推進時,北京禁止理財計劃的消息,打響了今年監管驗收的“第一槍”。

7月19日,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向所有會員單位下發了《加強業務合規性的風險提示函》,明確提出各網貸平臺不得向投資者提供“理財計劃”類違規產品,同時要求所有北京地區的P2P立即下線“理財計劃”類產品,並提示投資者,自行承擔此類產品產生的後果。

一週之後,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下架計劃類理財產品及打擊逃廢債行為的通知》。 通知表示,廣州網貸機構需全面下架“鎖定期+自動債權轉讓”模式的計劃類理財產品;上報逾期借款人至各類徵信機構,必要時採用仲裁、起訴等法律行動對逾期項目進行催收,共同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

當前的網貸行業,不可謂不是風聲鶴唳,北京、廣州兩大互金協會,發聲清理“理財計劃”,已經成為了多方關注的焦點,實際上,理財計劃本就不是網貸行業認可的產品模式,早在去年年底,網貸整治辦下發的《關於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中,監管部門明確強調“以活期、定期理財產品的形式對接債權轉讓標的,由於可能造成資金和資產的期限錯配,應當認定為違規”。

雷潮之後,為什麼矛頭先指向理財計劃?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平臺習以為常地摳字眼,將這條規定的“解釋”,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比如“對接債權轉讓標的”,不少平臺就自我解釋成:我們沒有對接債權轉讓標的,因此可以做“活期、定期理財產品”,不少平臺再利用《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的:未經出借人授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決策。以投資人已明確授權為名,做變相的到期續投或者到期債權轉讓的理財計劃標的。

比如:北京某頭部大平臺的3個月標的:

雷潮之後,為什麼矛頭先指向理財計劃?

3個月標的,對應的借款人,包含36個月、12個月借款計劃不等;只需要追問:投資人標的到期,借款人標的未到期,投資人的錢從哪裡退出來?無論是新投資人接盤,還是平臺轉讓給機構接盤,都少不了債權轉讓的問題。

再比如北京某頭部平臺,以出借人授權的方式,做定期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雷潮之後,為什麼矛頭先指向理財計劃?

因為監管層明確了個人間小規模的債權轉讓是允許的,平臺完全可以利用“投資人明確授權”的規章制度灰色地帶,為理財計劃尋找“名正言順”的法理支持,這次北京、廣州互金協會發文下架理財計劃,其實一些頭部平臺可以看作文件執行的風向標。

頭部平臺都在打“理財計劃”的插邊球,為什麼兩互聯網金融協會,會率先將矛頭指向理財計劃呢?

為什麼

相比平臺或者關聯方自融或者是非法集資、資金池等,理財計劃的危害及後果,並沒有前者的嚴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理財計劃是最容易從前端發現端倪的,像錢哥都能隨便截個圖,就指出這些平臺的“理財計劃”嫌疑,手握各個平臺關鍵信息的監管層,更加清楚平臺“理財計劃”的問題所在。

柿子要挑軟的捏,毫無疑問,理財計劃是現階段,最容易暴露,也最容易區分的違規事項,所謂萬事開頭難,挑著這個“最容易”的事項下手,也是為未來全面整改開啟一個好頭,如果現在對關聯方自融等事項下手,保不準就點燃了一個不可收拾的炸藥桶。

但是理財計劃不同,真網貸平臺,如果要下線理財計劃,並不會對平臺的借貸關係造成實質性衝擊,平臺不需要做傷筋動骨的大手術,而且,在整改下線理財計劃之後,網貸平臺才真正有一個一對一網絡借貸的典型樣式。

可以說,下線理財計劃,是現階段,極少數能立竿見影的整改事項。

另一方面,如果平臺仍沒有上線銀行存管,而且還有不少的自融資金池嫌疑,下線理財計劃,其實就是變相地提高了這類平臺違規的成本。

如果平臺沒有上線銀行存管,而且還存在理財計劃標的的話,投資人的錢,是先進入了平臺的對公賬戶內,然後再由平臺去劃撥給借款人,這種情況下,資金池的問題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當然,幾乎所有的無銀行存管平臺,都存在資金池的嫌疑。有沒有理財計劃,都一樣,但是,最主要的問題是,計劃理財產品,其底層資產相對不那麼透明,投資人最關注的是期限和收益率,至於後臺的一系列借款人,很少有投資人會花心思一個一個核對和檢驗。

如果只允許一一對應的網絡借貸模式,投資人更有意願花時間,去關注單個標的的基礎資產,無論是個人信貸還是抵押貸款或者是企業借款,關鍵信息總能窺見端倪,此前,有平臺曝光車輛抵押貸款的汽車圖片,是摘選剪切自其他平臺的車輛信息,平臺發假標,基本坐實;也有平臺被曝光,發佈20萬的無抵押個人消費貸款,至於消費的產品,平臺諱莫如深,也很容易讓人察覺平臺違規的蛛絲馬跡。更有甚者,理財計劃底層資產根本無從考究,基本坐實自融或者資金池的違規嫌疑。

下線理財計劃標的,將讓一系列的違規操作,更加容易顯性暴露。

追問近月的平臺雷潮,流動性問題首當其衝,不少有真實借款項目的網貸平臺,也因為理財計劃的問題,受到了這場流動性危機的波及。

比如,平臺發佈一個3個月標的,背後的基礎資產是借款人12個月的借款項目;投資人到期之後,借款人的借款期限尚未到期;這時候,平臺一般的操作,就是通過債權轉讓,讓新投資人接盤老投資人的標的項目。

如果行業遭遇今年6-7月份的流動性危機,平臺的存量資金開始顯著下滑,而新投資人的資金跟不上來,3個月標的投資人申請提現之後,平臺找不到新投資人來接盤這個剩餘的9個月債權標的,平臺不得以自能自己先墊付;這樣一來,平臺就涉嫌違規持有債權;再將債權“賣”給新投資人時,又涉嫌違規債權轉讓。

另一方面,如果3個月提現的人數過多,新進資金較少,平臺的窟窿就會明顯放大,當平臺沒有資金,或者找不到第三方資金來墊付時,平臺的流動性危機就開始顯現。

不少平臺宣傳借款人逾期增多,導致平臺流動性枯竭,實際上,借款人標的逾期,僅僅是部分投資人的部分本金逾期,遠遠達不到普遍逾期的程度,基本是有真實的借款項目,沒有自融資金池的問題,也有可能在行業流動性缺失的環境下,因為理財計劃的問題,造成平臺普遍性的逾期提現困難。

以前,面對這樣的問題,小平臺可能認為,存量資金小,即便有部分提現劇增,自己也可以用股本金代償墊付,能夠熬過去;大平臺呢,自信自己的品牌和口碑,足以抱持穩定的資金流入,只要窟窿不是太大,挺過這波完全不少難題,但是,今年6-7月份,大量頭部平臺的問題頻出,已經造成了投資人的信任危機,大量投資人恐慌性提現,加劇的流動性缺失,讓不少理財計劃幾乎走到了窮途末路。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北京和廣州兩地下架理財計劃的文件,是兩地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而互金協會並非監管機構,只是一個行業自律組織,考慮到不少大平臺還在協會掛名會長或者是理事,錢哥並不對這份文件抱有很大的希望,說不定,平臺方還是會悄無聲息地選擇性忽視這份文件,等到新政策出臺,或者是互金整治辦出臺確切文件,再來一波“擁抱監管”。

但是,這並不影響錢哥支持下架理財計劃的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