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大學,請問:人有生而知之(不學自知)的嗎?為什麼?

適學


“生而知之”來自於孔子語錄,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言歸正傳,提問者想要表達的是從小學到大學的知識,有沒有人生而知之(不學自知)的嗎?

要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們先弄清楚什麼是“學習”,簡單來說看書、聽課是學習,實踐、操作也是學習,在這些過程中獲取知識、技能。但我想提問者所謂的“不學自知”,應該指的是“不主動學習就知道”,即不去做看書、聽課等這類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就要獲得小學到大學的知識,恕我直言,這是不可能的。學生不學習不能獲得知識,正如農民不耕種不能得到收穫一樣,只要你想獲得知識,無論是主動或者被動只能去學習,只是學習的方法不同而已,所以想生而知之(不學自知)是不可能的,人活著的每一天就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生存和繁衍必備的知識。或許未來實現了人機聯接,記憶移植,將拷貝知識的芯片植入大腦,未來人類無需讀書,所有知識一目瞭然,恭喜你,那個時候單純從獲得知識的角度,你可以不勞而獲了。只是…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


精益生產管理改善


你所說的“生百而知之”大約是指記憶攜帶,一種是穿越轉世,一種是記憶傳承。穿越轉世的世界上從未發現有真的,包括以此為名度的各種三教九流。記憶傳承裡的存有完整知知識樹的也沒有發現有真人。生而知之的現象存在於現實裡道一般是指看到某種未知事物會有熟悉感,無師教導而自知其意,內這可能與基因信息存儲有關,因此世界上才有人類是否存在前世代這個世代的人類是否是次時代容的猜測。

 根據天賦和學習態度來劃分的四個等級。 生而知之者是最上等求知方式,因為自身具有的好奇和興趣,本能地在生活體驗中,通過實踐,獲取知識。 學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奮好學的人,天賦雖然沒有什麼特出的地方,但通過刻苦學習理論知識,仍然可以讀大學,做研究生等成為有用的人才。這是第二等級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為解除疑難問題,而努力求知學習的人,“書到用時方恨少。”這種人,作個不恰當的比擬,有點像我們今天讀電大,成人自修大學或職工夜大一類學校的人。按照孔子的看法,屬於第三等級的人。 最後還有一種困而不學的人。明明已經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難了,卻仍然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學習上,而是以濫為濫,打牌喝酒“混”日子。這種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屬於最下等的不可救藥的人。 既然有這樣四個等級的劃分,那麼,孔子自己屬於哪個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0363761等級的人呢?以我們的看法,他當然應該屬於天才的級別,是生而知之的了。可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在《述而》篇裡,他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見,他自己排隊是在第二個等級裡,也就是學而知之的人。 聖人如此,我們自己對號入座,又該屬於哪一等呢?


建戈說教育


我是無神論者

不學習自己就瞭解,不問人自己就明白,從古至今沒有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