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虹吸咖啡壺,又稱為賽風壺,在國內也曾經非常流行過,尤其是在臺灣與閩南地區的日式老咖啡店,常看到的不是意式咖啡機,反而是虹吸壺。至今仍有許多咖啡迷喜歡用它來衝煮咖啡,我們狼人店堅持用虹吸壺推廣咖啡,至今也有十餘個年頭了。那麼,大家知道虹吸壺的由來嗎?

虹吸咖啡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總帶有一絲神秘的色彩,在咖啡發展歷史中,虹吸咖啡壺也曾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雖然近年來意式咖啡大行其道,相較之下,虹吸咖啡這種需要較高的技術性、較繁瑣的程序的衝煮方式,在如今分秒必爭的商業社會中,有逐漸式微的趨勢,但是經由虹吸壺手工衝煮出咖啡的那份香醇,是一般以機器沖泡的咖啡所不能比擬的。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好了,接下來就跟大家認真的談談虹吸壺的發展歷史。

關於“誰發明了虹吸壺”這個問題,網上流傳最廣的有三個版本:

1、享譽咖啡界的危地馬拉茵赫特莊園,在其官網的資料中宣稱,直立型虹吸壺是1830年代,由時居柏林的Loeff所發明;

2、日本有名的虹吸壺製造公司-KONO,在其製品的說明書中宣稱,直立型虹吸壺是1925年,由他們公司自平衡型虹吸壺改良而來;

3、在《COFFEE MAKERS》書的第113頁,兩位作者-Enrico Maltoni & Mauro Carli 宣稱,平衡型虹吸壺,是蘇格蘭造船工程師,Robert Napier於1840年左右所創造。

信息時代,資訊爆炸,但真相反而變得撲朔迷離。那麼,事實,或者說,比較可信的證據,到底如何?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提供大家參考。

貝多芬也玩虹吸壺?

公元1827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間點,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就在這一年過世。同年,普魯士(當時德國還未形成統一的國家)一份出版品中,已經出現了上下都使用玻璃,形似蒸餾器的虹吸咖啡壺的插畫,很明顯,那就是今日直立型虹吸壺的前身。而即使在1827年當時,這款咖啡壺也並不算新東西。證據是,第一個為貝多芬寫傳記的Anton Felix Schindler(貝多芬的朋友,一位小提琴家),在他所寫的傳記中記載,貝多芬早在去世的十幾年前,已經擁有這樣的一臺玻璃咖啡壺,並常用它來煮咖啡——“貝多芬生活規律,每天6點起床,一切料理妥當後,要先親自煮自己的一杯咖啡,然後才開始8小時的音樂創作。煮一杯咖啡所使用的咖啡豆,必須不多也不少,恰好是60顆”。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可見,直立型虹吸壺比平衡型虹吸壺先出現,至少在1817之前已經存在,只不過那個年代的資訊不像今天這樣暢通,不同地區的人,往往不知道別人是否已經研發了類似的產品。此外,那時也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今日的德國在當時,仍是分裂的大大小小城邦,如普魯士、巴伐利亞等,所以不像英國或法國那樣,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專利制度,也因此缺少了正式的專利文件。據文獻記載,直立型虹吸壺的第一份專利權,是1842年,由法國一位居住在里昂(Lyons)的女士-Madame Vassieux,nee Massot,所取得,專利號碼是No.13,013(下圖)。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最先火起來的是Napier壺

但由於某些因素,例如,耐熱玻璃尚未問世之前,玻璃製品加熱時,容易因熱漲冷縮而破裂,增添麻煩及危險,諸如此類,總之,直立型虹吸壺並未在19世紀流行開來。真正帶動虹吸壺風潮的,是它的“兄弟版”,平衡型虹吸壺;或者說得更明確,Napier壺(下圖)。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關於Napier壺,其出現的年代約在1840年左右,這一點大致沒有爭議;可是,研發者是誰?是Robert Napier 還是他的兒子James Robert Napier ?咖啡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說法。何以會如此?哪種觀點比較可信?可能得看看一小段Napier的家族史。

Robert Napier(1791~1876)是一位造船工程師,在1840年之前,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成立公司,製造船用引擎。他的兒子,James Robert Napier(1821~1879),也是公司的員工,直到1842年,Robert Napier才將公司交給兒子掌管。在接掌父親事業之前,James Robert Napier另外創設了一間專門生產廚房用品的小公司,Napier平衡型虹吸咖啡壺,就是1840年前後,由這間小公司推出來的產品。

不過,Napier壺當時並未申請專利,倒是19世紀的後期,有人在Napier的原始設計上作一點小更動,卻申請了專利。例如1890年申請專利的Robertson壺,只不過在Napier壺上加裝了水龍頭,使傾倒咖啡不必拆下金屬管;又如後來利用槓桿原理,能自動熄滅酒精燈,少掉手動熄火這項操作的皇家比利時壺。

1870年,James Robert Napier與格拉斯哥的一家銀器製造公司Smith & Son合作,以銀為主要素材,製造精緻的Napier虹吸壺,行銷全歐洲及印度、美國等地。由於操作簡單、器材優美耐用(盛水的球型玻璃圓瓶多半改以銀瓶取代)、兼具表演性等因素,再加上當時英國中產階級日趨富裕,負擔得起小小的奢侈,以致Napier壺獲得極大成功。

虹吸壺的偉大復興

進入二十世紀,虹吸壺的命運有了變化。先是,由於1915年Pyrex耐熱玻璃開發並普及,直立型虹吸壺大幅改善了原本易碎的缺點,加上價格較低、操作更簡單、表演性依舊,終於在虹吸壺的領域,取代了平衡型,成為主流。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但接著,由於一批新的衝煮器材,如手衝濾杯、電動濾壺、意式咖啡機等陸續問世,並且分別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在排擠作用下,虹吸壺降低了普及度,不再像19世紀那麼風光。尤其當“第二波”咖啡浪潮自80年代興起,整個咖啡界,除了中東地區仍然保持土耳其咖啡的傳統外,全都受到意式咖啡的衝擊,再加上星巴克的推波助瀾,一時之間,似乎只有Espresso才配稱“天下第一”。

直至本世紀初,咖啡界又湧起了新的“第三波”咖啡浪潮,逼得星巴克不得不低頭,Espresso也降低了氣焰;因為,“第三波”所追求的,主要是精品咖啡的香氣和細緻,這恰是Espresso的弱點所在,卻是虹吸壺和手衝濾杯的強項。乘著這股浪潮,直立型虹吸壺終於再度邁向高峰!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最後

很多人對於虹吸咖啡都是一知半解,或者帶有錯誤的印象,甚至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認為虹吸咖啡壺看起來很危險的樣子,因此對它戒慎惶恐。其實不然,只要是不當的操作,每一種咖啡的煮法都有隱藏的危險性,而只要操作適當,虹吸壺的安全性其實很高,使用壽命也相當的長。

虹吸咖啡壺的發展歷史 , 沒想到他也對虹吸壺如此的喜愛。

另一種說法,就是認為使用虹吸咖啡壺不過是把水煮開、咖啡粉攪一攪就好了,沒有什麼真正技術可言,講得再多都是玄學……其實,虹吸原理不斷進化演變至今,不止飽含了從古至今人們對化學實驗製作咖啡的熱愛,還有人們對咖啡本身的迷戀。在光熱的作用下,在加熱和萃取的同時,每個人煮的虹吸咖啡都能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釋放出屬於自己的味道。好的衝煮技術,和更好喝的咖啡,一直都是存在的,就看你想不想學,需不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