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石 开

福建省福州人,职业书画篆刻家。曾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印社副社长。

1998年迁居北京,曾在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学、荣宝斋画院等举办讲座。获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称号。出版有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多种。

.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丁立人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1982年“丁立人美术作品观摹展”于上海画院;1989年“丁立人美术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1991年参加由澳门文化司署主办“上海三画家作品展”于澳门,1993年 参加“上海三画家联展”于新加坡瑞源画廊,“当代彩墨六人展”于中国美术馆,应邀参加中南海主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国百名画家笔会”于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1994年应聘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7年参加第十二届“亚西亚画家联展”于澳门;1998年参加“世纪之门双年展”于中国、加拿大,“中国当代绘画联展”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丁家画展”(丁立人、杨紫见、丁比凡、丁比下、丁牧儿)于刘海粟美术馆;2001年参加“融合·互渗”画展于北京首都师大;2002年 参加“彩墨江山”画展(吴冠中、丁立人、刘国松、袁运生、田黎明等十二人)于北京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03年《名画家精品集——丁立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参加CCTV3“真情无限——保护母亲河”义拍节目;2004年“丁立人新写意彩墨画展”于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品108件;2005年参加“画妆——中国戏曲人物画展”于今日美术馆,“艺术仲夏夜——丁立人彩墨世界”于上海苏河现代美术馆;2006年《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丁立人》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对影丛书——故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为上海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编者按:

一个汲取戏曲人物图式和民间文化精髓;一个在前人基础上自开圣境,人谓“篆刻之精”。

一个在国画路途中广采传统精华元素笔耕不辍;一个洞开篆刻、书法、绘画、瓷绘的重门。

一个画龙点睛;一个点石成金。

同样的丰富博识,艺术于瑰丽中透射俊硕风骨。

他们就是丁立人和石开先生。

当丁先生得知《大家》杂志邀请石先生同自己对谈,他的笑容证实了这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不经意,说了一句:他很懂我。

2006年1月4日的晌午,我们和石先生一起来到丁先生的寓所,冬季阳光斜照屋角的仕女图,闪泛出奇异的光彩。两位莫逆多年,相见却似有说不尽的话,大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意。翻看丁先生取出的画册,淳朴气息厚重而亲切,作品骨子里受关良影响,形式上受林风眠影响颇深,却又有别出心裁的释读。谈笑把盏间,集结了前辈对宇宙、人生、精神、艺术的斟酌和冥思。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淡化

大家杂志:两位老师可否先从人生哲学角度谈一下个人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丁立人(以下简称“丁”):我没有过多思考过这个问题。每个人不会致力于研究自己的人生哲学,也不可能在研究自己的人生哲学状态中生活下去,而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很自然地从生活过程中渗透出来,这样才能活得自然。因此什么事情都不要太计较。

石开(以下简称“石”):画家的生活状态和艺术状态是合一的,关良先生如此,朱屺瞻先生如此,丁先生更是如此。

丁:在这方面,我一直认为,先有生活,然后才有艺术。艺术第二,生活第一,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艺术。怎样对待生活,就怎样对待艺术。艺术人生不等于人生艺术。从唯物主义角度讲,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不同的人生哲学,不同的环境也决定你的志趣和你的事业。比如把你放到农村里,说不定你就去研究种水稻去了,就不可能搞艺术。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石:在你的人生中,最影响你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丁:六岁时,听到《西游记》故事,使我仿佛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开启我的心灵之窗。九岁时父亲带我去天台山,那时的天台山丛林无数,僧人众多。那时的僧人虔诚修行,令人感动。整个天台山宗教气氛十分浓郁。这些都对我的幼小心灵起到很大影响,相信有来世,把现世诸事看得淡了。

石:后来你又去过天台山没有?

丁:去过,20年后,1959年。当时正值反右之后,大跃进活动,红尘之中,热火朝天,而天台山寺院里的和尚纷纷离散,寺院门可罗雀。在国清寺中给我印象极深的是20年前,我曾经住宿的修竹轩客堂上,挂着王一亭的一幅丈二匹的大画,画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那么慈祥,那么善良,可她眼看世间如此劫难,连她都无奈了。

石:最近天台情结又怎样了?

丁:去年暑假我祖孙三代同上天台山,距上次我上天台山有40多年了,此次所见,变化更大。大寺院辉煌得很,不再是往日的苦行静修禅院,而是旅游圣地。最可惜的是华顶那片茅蓬区,昔日的72座茅蓬(庵)荡然无存,这是天台山最精华部分,不到半个世纪,就这么消失得干干净净,当时,我面对郁郁葱葱,野树杂草,脑子里一片空白。

石:这也是一堂人生哲学课。

丁:不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人生哲学课。离开华顶下山来,随着时光流逝,琐事分心,对山的印象也就慢慢淡化了。人还是世俗的,生活还是多种多样的,既现实又普通,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打谷场纳凉,路灯下下棋,闺房绣花,馆中读书,室内作画,种种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同样有意思、有意义,谁也不能说自己的重要,人家的不重要。

石:对人是淡化了,对艺术呢?

丁:同样如此,对艺术也不可作过分要求,不斤斤计较,心态要平衡,不要有负担,对艺术如待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远便是近。只有远,才不热衷,保持冷静。失败不气馁,成功不骄傲,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更了解艺术,同艺术更接近。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慢慢来

大家杂志:两位可否谈一下,对于个人作品风格的理解。

丁:风格并非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风格是什么?风格就是性格。有什么样的个性,必然形成什么样的风格。

石:当代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先找风格,找到风格之后再创作,画的作品都是一个面貌。跟风似的走“捷径”,搞“风格跃进”。然后自己找到或者设定一个观念赋予其中,作品依附一个自以为是的观念产生,按这个做,不断重复。

丁:艺术也可以这么做,搞试验做法,物理试验,化学试验,还不是生物试验,生物试验花时间,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图式得来容易,图式变换也容易,说变就可变,今天这样,明天就可那样,图式毕竟是图式,不能等同风格。真正的个人风格形成过程是缓慢的。它要有一个积累、成熟过程,期间要汲取各种营养,要反复思考,并在手段上苦修苦练,好象一个幼虫,要经过蛹阶段,蛹成熟了,破茧而出,才能羽化成美丽的蝴蝶。

石:这些先搞图式,然后再反复制作,扩大生产,其目的很快地引起人们注意,然后就出名了,接下来便可进入市场,拿到订单,这哪里是在搞艺术,这是在画钞票。

丁:画上本来是追求真,实现心中的理想。完全是个人行为,应该不受外界干扰的。如果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那就变得被动了。这样就画得很别扭,很吃力,也画不好画。画画你画你自己的,别管人家这么着。坚持自己是最重要的,你坚持就是性格,也是风格。

石:我认为首先要抓牢一点,就是自己的东西。

丁:画画即是个人的事,就随自己的意画好了。打一个比方:每个人走路,怎么走得轻松,走得舒服,这是很自然的事,不是走给人家看的。时装模特的走路就不一样,完全是走给大家看的,因此很做作,不自然。

石:回头看看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像关良、朱屺瞻,他们怎样对待生活的,又怎样对待艺术的,他们生活得很宽松,很有乐趣,他们对待艺术同样从容不迫,自娱自乐,他们的艺术风格也是自自然然地形成的。这样的艺术好像离我们今天很遥远,我们怎么了?艺术死了?

丁:这样太慢,现在需要一步到位,在商品经济社会,时间似乎比过去宝贵了,时间又和金钱联系在一起,这时间就更逼人。这次时间概念对经营商业可能有用,但对于艺术恐怕不适宜,艺术要休闲,要宽松,要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石:艺术是慢产品,艺术怎能速成?好作品是画家心血的结晶,是画家匠心独运,苦心修炼出来的东西。

丁:一幅画画家画多长时间,看画的人就会花多长时间去看它。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变化

石:画家是应该不断变化的,所以丁先生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变,善于变。早期的街头写生、农村风俗画,后来的重彩戏曲人物,近来的彩墨人物、水墨山水等。其间还搞版画、木雕、石雕,印钮也别具一格。风格固然重要,变化也是难能可贵的。变化,是一个画家能力的体现。

丁:画家画画过程,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纵,一个横。纵向发展就会深化,品种虽然单一,但一口井掘得深。横向发展是涉及面广,丰富多彩。不论纵的横的,都要讲究一个“好”字,凡是达到了的,都是了不起,都是有能力的。

石:在中外古今画坛上,丁先生最看中的是谁?

丁:有两位。一位是毕加索,他的绘画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无人可及。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很好,这是不简单的。他的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他画的几幅《老兵》简直是画绝了。毕氏是横向的典范。另一位是黄宾虹,形式变化不大,品种单一,但是他把山水画深了,深不可测。在他的山水画面前,既有实实在在的山水景象感受,又有一种虚无缥缈混沌的幻觉,仿佛进入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这种意境,这种幻觉,其他山水画中很难见到。黄宾虹是纵向的代表。

石:他们的模式跟当代的不一样。

丁:模式可以有各种各样,关键在于用心,全心全意。凡是好画,无论是凡高,高更等人的作品,都是很纯、心无杂念的,可见他们对待艺术是无比虔诚,是一心一意的。

石:单一品种的画,保持一种风格比较简单容易,要多变,又要保持自己的风格,恐怕是比较困难。

丁:风格即个性和爱好。个性和爱好不会立即形成艺术风格,其间还得经过一番磨练。形成艺术的过程也不是顺利的,有曲折有失败,但也有成功的,成功的是少数。成功不成功都是正常的,自然的,一点都勉强不得的。多变的艺术家也是如此,变好也有,变坏也有,不好不坏普普通通的总是很多数。变来变去变不出什么名堂等等,都是在作试验,在寻求自己的图式,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种追求。但追求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艺术还是引人注目,是为自己做还是给人家看,目的不同会影响艺术质量。如果是真心搞艺术,他的图式无论怎么变仍然是会保持自己的风格的,因为他始终在自然状态之中,变得自然、轻松、随意。

石:变,实在是本性决定的,有人喜欢变有人不喜欢。喜欢变的,叫他不变难受,不喜欢变的,硬要他变也不好受。即使他去变,也变得很勉强,不伦不类,一点好处都没有,还是不变的好,不变就是使他任其自然。有人喜欢变换环境,闯荡江湖,有人喜欢独处静室,想入非非,闭门造车也会造出一辆好车来的。人与人就是不一样,但有一点,有才华有能力总会出好东西,压都压不住。

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变的过程,首先是身心在变,脑细胞在变,个人的本体变了,个人从事艺术不变行么?就拿你的书法和印章来说吧,你写字治印从开始到今天变了多少,你绝不是一上手就这么写这么刻,当时可能做得很自然,是不知不觉地进展,这就是变的自然、如意。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变化得这么大。你如今的字、印,那么精到,风格鲜明,这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在走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变是变了,但有变好变坏两种可能,怎么才能变好,关键在于把握。把握得好,便朝好的方向变,否则便是坏的把握。当然这个把握是要有高标准作内涵的。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画宗

石:林风眠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美术史上起作用的人物。他的艺术就是突出一个“变”字。他把中外艺术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变,变出一个划时代的艺术。

丁:在那个保守的时代,变是很不容易的,他的中西融合求变是很有创造性的。他变得很好,变的妙不可言的美,开一代之宗。他的变是有宏厚底气的,他从民瓷中汲取线型,从民间艺术、木版刻画、戏剧中汲取造型,从西方绘画中汲取色彩,有这么多好东西作为养料,经他一融合,自然会产生好上加好的艺术品。

石:林风眠不光自己画的好,他教出来的学生也好,赵无极、吴冠中都是很成功的画家,可贵的是在学生中没有林老师的影子,而很多老师要学生跟着自己走,是一脉相承。林先生是不留痕迹的,也是他的与众人不同之处。

丁:林先生要求学生,一:可以反对老师;二: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发扬学生的独立思想,开拓学生艺术创作精神。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风格便可全自然形成。

石:当他的学生是很幸运的,你不也是他的学生吗?

丁:可以说是他的学生,但没有教过我。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但我进校时他“靠边”了,“靠边”的意思是不能上讲台,而且不许接近学生。当时解放初期,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来的一些老师都是昔日西湖国力艺专的教授,像吴大羽、关良、黄宾虹、潘天寿,林风眠首当其冲。这些老师在校园里是一个也见不到了。其实他们就住在学校附近,同学明知他们的居处,走几步路就可见到他们,有部分学生(不是全部)也真心想去看望他们,可形势逼人,当时学校空气紧张,同学之间也处处提防,跟踪打小报告,明的暗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哪还有胆量,有心情去看他们,因此失却了永不复得的求教机会。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石:这些老师都是大师级,这机会失去实在可惜,这机会是永不再来的。

丁:后来林先生离开杭州,定居上海,这才见过面。那时,他是虽离开杭州,心里仍未放松。林先生是智者,他预感事情还没完,将有大运动在后头,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处境。他是怕连累人家,避免麻烦,因而闭门谢客,终日作画、自娱。

石:你看过他的画很多吧?

丁:看过一些,他画人物、风景、静物、动物都有,每种素材都画得很多,他是一个勤奋作画,多产的高质量画家。

石:你看过他画什么动物?

丁:他画禽类比较多,鸬鹚,仙鹤,麻雀,公鸡都画得可爱有趣。甚至猫头鹰经他一画也十分可亲了。

石:他画过马吗?

丁:没看到过。

石:我刚刚收藏到他画的一幅马。灰色调子,生动得很,会从纸面上跳出来。

丁:他画兽类的画很少看到,想象不出是个什么样子,真想看个究竟。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报应

丁:石先生的印能脱出秦汉古式,脱出师门,自开新境。

石:但也有些人说我的印有“鬼气”。20世纪80年代我的印章多少在当时有些另类,但我觉得还是正脉,只是天生秉性比较好奇,不是“鬼气”。

丁:那是灵气和才气。有目光才有艺术,有独特的目光才有创意的艺术。你这是不同于一般人的目光,与鬼完全不搭界。

石:丁先生是我的前辈,我的整个人生观,艺术观与丁先生比较接近,我跟晚我20年的艺术家有共鸣的很少。丁先生在他那一辈是先进的、开放的,跳出同辈的艺术家群体。丁老师艺术的超前性使得我们之间交流非常方便。

丁:我真不知道什么是超前、落后,我只是凭自己兴趣和爱好作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我认为画画是个人的隐私,画是画给自己看的,不是画给人家看的。

石:艺术很奇怪,总有莫名其妙的标准,不是一般人能懂的。群众对艺术的看法不一样,要使一般人接受那就要通俗易懂;艺术性、学术性、个性太高的艺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曲高和寡,这种艺术往往要等若干年后才能被人接受,这种艺术是属于“来世报”的艺术,而有些艺术一看就懂,能接受,这是“现世报”的艺术。艺术无非就分这两种,前者虽好被人识,后者眼前利益得到了,但往往不持久,艺术性、学术性较低,水份蒸发得快,消失得快。真正画家,都不想作短命画家,可“来世报”又耐不住寂寞,故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其实“来世报”、“现世报”两种画家也都天生的、命中注定的,外界力量往往无法迫使他们的。从实质上讲,好的艺术,迟早会得到报应的,迟早是时间问题,真金不怕火炼。其实是上帝同艺术家在捉迷藏,内里充满奇趣、幽默、好玩。

丁:其实,艺术就是生活,与生命连在一起,应该是不求回报的。还是那句话,终思无益,不如画画。

石:是的,把画画好就是了。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后记

古云:“境能夺人。”两位先生以天真淡然的处世方式烘托独特的艺术语言,传统文脉传递的艺术精神在举止言谈间隐隐相印。在中国历代画品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艺术家往往都具有令人仰慕的人格、品性。有文为证:“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当代艺术界不乏虚伪论争和堂皇语言,然而这一切都在智者面前无所遁形。浮生若梦,需要深思和明辨,需要艺术地修行。艺术与人生,可以彼此融通,亦可以诲人于无形。

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自2019年底筹备,由石开先生与著名画家丁立人老师合作,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丁立人印钮 石开篆刻》一书现终与大家见面了。本书146页16开本,收录了丁立人老师创作印钮石开老师篆刻作品共72方,创作年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2019年跨越近三十年,均为两位老师难得的精品力作。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 丁立人印钮 · 石开篆刻 》

荣宝斋出版社 出版

16开

中国书法网&盛世艺拍

题斋号售书活动正式启动

最新题字样式参考: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宣纸题篆书斋号样本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宣纸题行书斋号样本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用纸大小与书籍(16开)对比图

风格入境——石开、丁立人对谈录(附售书活动宣纸题斋号最新样本图)

用纸大小与A4纸对比图

1、行书题斋号:1300元/本

(题在扉页上,不超过6字)

2、篆书题斋号:1800元/本

(题在扉页上,不超过3字)

3、题在与扉面同等尺寸或略小的宣纸上

1800元/本

行书篆书均可

行书六字内或篆书三字内)

顺丰包邮

(数量有限,额满即止)

活动截止日期:5月18日,过期不应。

本平台经直属授权代理本次活动。

所题书款,仅限要求字数以内斋馆名。

美术馆、带有人名类的工作室不应,

顺丰快递包邮。

联系人:廖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