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引言:扶贫先扶志,爱心助农就可以逃避市场,得到特权了吗?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最近被爱心助农的新闻刷屏了,花牛苹果滞销,央视先带起节奏,呼吁爱心助农,两天卖出去32万斤;大佬也立即跟进,据说3天畅销172吨……

头条、朋友圈、抖音,爱心助农的噱头一时间占据了大家的视野,用一个词”刷屏“来讲一点也不夸张。别看事情闹得这样热闹,可热闹的就是恰当的吗?

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营销左右市场环境,这确实也算市场的一部分,果农们力求增加曝光,增加故事感,达到营销的目的,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竟这样改变舆论风向,力量未免也太大了,让人心惊。而且,只是随便在网页上搜索了一下,就发现这种媒体介入市场的行为极其普遍。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他们以为的善,真的是一种善吗?笔者不敢苟同。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肯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商业毕竟是市场行为,仅仅依靠爱心就以为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未免有些太过儿戏了——而且这些人还掌握着舆论的走向。笔者本人不反对爱心助农,但是反对无视市场规则的滥好心行为。

果子卖不出去了,要想办法卖出去,这是果农们的问题,他们想增加曝光度,无可厚非,可以利用民众的爱心,这也没问题。

不过,民众的这种爱心经得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吗?忽视市场只考虑爱心真的可行吗?这可不是小题大做,几个问题问出来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第一,抛开中间商,价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便宜吗?

苹果是一种水果,可以算的上是生活必需品吧。以前大家的苹果都是在市场上买来的,大家仔细想一想,作为普通老百姓,是从果农手中网购的花牛苹果便宜,还是在本地市场从中间商转卖的小贩手中买来的苹果更便宜?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目前笔者住在河南一个十八线小城里,想吃苹果了就在超市或者小摊贩那里买个二三斤,吃完再买。现在,街边摊贩众多,消费者用1.8元/斤的价格就能从水果摊贩手中买到苹果,如果买得多,还会更便宜。

爱心助农的价格是多少呢?29元10斤,合计2.9元/斤,比中间商经手贵了一块多钱。而且必须整斤买,5斤10斤拿回来之后如果有坏果呢?

千万别说“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会有坏果的”,这是蒙人的假话,管天管地,谁还能管得着果子不坏吗?再说,172吨的苹果一个个挑选入箱?可能吗?但在本地市场上,只要你仔细挑选经常采购,基本上不存在买到坏的,或者放坏这种情况。

而且,没有中间商,冷库变成了消费者的冰箱,他们节省了,赚到钱了,消费者每天多出的冰箱电费谁负担?坏果的损失谁负担?多出的运费谁负责?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爱心助农,从这个层面来说,就是呼吁消费者拿着自己的钱,去贴补那些果农。谁发钱补贴平民百姓的荷包呢?

前一段苹果涨价闹的沸沸扬扬,十几块一斤的苹果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有媒体站出来呼吁果农或者中间商爱心补贴老百姓吗?

老百姓度过了这个难关,完全是因为老祖宗朴实的智慧:贵啊,那就少吃点,或者不吃好了。难道果农就做不到:今年种多了卖不出去,明年少种点或者换个品种改善下口感吸引客户?

凭什么市场不喜欢的东西,还呼吁老百姓买账呢?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有些话语说:果农种植果树很苦很累,所以我们要帮他们!那老百姓打工赚钱累死累活是不是应该呼吁企业提高工资水平啊?所以,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话说不打农药种好就等结果子的果园有啥累的咱真的不知道,你就是不摘任由果子烂地里那不也是肥料吗?种果树除了苗木基本没有成本啊!要说采摘累,那农民收粮食就不累了?也没见媒体呼吁粮食滞销建议国家提高收购价的呀!)

第二,果农的果子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真的好吃吗?

市场是有规律的,那苹果为什么滞销,看看助农链接下的评论就知道了:皮厚,口感涩,不甜。简单粗暴,那就是不好吃啊!

中间商可能是市场嗅觉最敏锐的的了,普通老百姓不喜欢吃这种苹果,低价也可能卖不出去,中间商自然也不愿意花高价钱去收购,压低果农的价格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为啥就变成“不良水果贩子”了?

家里种地的农民都知道,今年玉米行情不好,明年就试试改种大豆。呼吁爱心助农的人传达出的果农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的呢:一副无赖的嘴脸:我穷,赚不到钱,你们就得帮助我!

话说,不管哪行哪业,哪有人年年赚钱呢?为啥不试试换换品种,嫁接下果树,仔细培育下口感好的、让消费者喜欢的、更适合市场的产品呢?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扶贫得先扶志。”很多人听得也不少了:很多贫困户举起一张“我弱我有理”的大旗,摆出“虚弱无助”的精神面貌,成为一只国家的吸血鬼。

呼吁爱心助农的那些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诚然,问题是存在的,果农滞销,需要卖出去东西,有很多人为此奔走,这值得赞颂。可必须使用“悲情营销”“愤怒营销”吗?必须要煽动起民众情绪,利用民众的善意吗?

前几年,一张老人忧愁地望着自家果子的照片引发全民同情,所有人都站出来呼吁要爱心助农。结果呢,一时间这张照片被所有果农盗用,以勾起消费者的爱心。消费者难分真假,到处上当受骗,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爱心是宝贵的,践踏爱心不可容忍!

爱心助农的老百姓,是爱心人士,也是消费者,这种身份的交叉让很多人在吃了亏之后说一句:算了吧算了吧,他们也不容易。

看上去没问题,但这伤害的是什么?是民众的情感!我们可以付出爱心,但不希望以这种被欺骗的方式!

果农的滞销并不是真的滞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或许也不是真的没有中间商。把1.8元一斤的苹果炒成2.9元一斤,这跟之前把苹果炒成十几块的行为有啥不一样?

但奇怪的是现在就变成了“爱心助农”,以前就是“囤积居奇”。一个姿态低央求普通消费者,一个姿态高嘲讽消费者,这不一样是对民众的忽悠吗?

三联周刊发了一篇文章:一个卖鱼的老太太缺斤少两,以15元/斤的价格卖给作者几斤鱼,作者同情那位老人,坦然付了款,还说“下次还愿意去买”,愿意上这个当。

主观一点来说,笔者认为这类人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臆想一切。

爱心助农,给果农特权,就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平

爱心助农迷局

现实是:那些弱的人都知道自己弱得惹人爱怜,且没少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有时候笔者在想,他们”我弱我有理“的逻辑,是否就是被善意的人们宠坏了的表现呢?

你想帮助街边那位骑着三轮车在冷风中颤抖的老大爷,让他早点回家,结果他卖给你的石榴30元一斤,比当天超市中的市场价高出四倍还多;

你看见那位头发花白裹着破围巾的老阿姨还在卖”自家种的“大枣,想略尽绵薄之力,结果老阿姨眼珠一转,热情地帮你挑大枣,可等你回家打开一看,一袋果子里有三分之二都是坏果;

杀掉10岁女童的男孩知道自己未满14岁,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故意在班级群里装可怜,误导舆论走向;

而爱心助农背后的推手,可能正坐在屏幕前兴奋地数我们这些冤大头寄过去的钱。

笔者相信,真的有人因为果子滞销受损严重,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怎么辨别呢?

媒体、网红、带货的顶级流量,到底是为了营销,还是真正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呢?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在这样的迷局中如何判断自己献出的爱心给了合适的人呢?

宁可被利用也要付出爱心,那是崇高的举动,也是会吸引不良现象的举动。我们的社会总想倡导一切好的东西,但常常它的对立面面目狰狞地先出现。

恶魔在人间,天使也在人间,受苦的永远是我们这些普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