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年年如今日,共賞此花燈

唐代張枯在《正月十五夜燈》裡寫道: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千門萬戶的人家走上街頭,歌舞聲樂,燈火輝煌,將元宵節的熱鬧和盛大表現的淋漓盡致。

願年年如今日,共賞此花燈

傳說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願年年如今日,共賞此花燈

不論是哪種說法,元宵賞燈是自古以來的中國人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除卻團圓慶祝之意,賞花燈從來都是充滿著浪漫色彩。諸如影視作品中,佳人眷侶約定元宵節的晚上共賞花燈,情定此生。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猶記“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滿心歡喜地與戀人相會,那一晚的燈火將夜空照得如白晝般明亮。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城門打開,四處可通行,這一晚連宵禁也取消了,帝王之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山, 裝飾華麗的香豔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感受這難忘的一晚。

願年年如今日,共賞此花燈

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

狂歡到五更,笙歌停了,月色皎皎燈火漸稀,人群散去,這一夜彷彿是夢中仙境。

願年年如今日,共賞此花燈

在古時,元宵是一場盛會。也許時代變更,夜裡狂歡賞燈已不是稀奇之事。而元宵賞燈始終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嚮往著天上的星星,也祈求人間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