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升級你的“喝粥”習慣?

怎麼升級你的“喝粥”習慣?

合夥指南 | 作者:李立律師

這是李立律師博客和合夥指南公眾號300篇文字

“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

“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這是網紅醫生,上海華山醫院的張文宏醫生在最近的直播裡說的一段話。

關於喝粥,有印象記得他之前也說過,生了病的人,或者正在康復的人,如果能夠正常進食食物,那麼不要喝白米粥。

只要稍微有些營養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張醫生說的這些話沒什麼問題,很對。

可是,讓人覺得非常詫異的是,網絡上居然有一部分人說他是崇洋媚外,而且還鬧成了熱點。能夠從喝不喝白米粥,聯繫到崇洋媚外,這個腦回路實在是有點熟悉,似乎小時候在哪本書裡面看到過這種思路。於是我找了找,發現了這段文字: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立刻想到……,立刻想到……,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魯迅)

(注:省略號是一些敏感詞,我怕文章發不出來,沒看過的可去搜索魯迅先生的這段文字)

其實我相信很多人下意識的抵抗,並非完全出於一種純粹的惡意,而是因為張大夫的這段話觸犯了他們的“習慣”,因為我也有這種類似的情況,所以我能理解。

一個人,長期以來一直喜歡或習慣於一樣東西或做一件事情,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這件事情做得很不科學或很不好,人一般都會感覺很不舒服,內心是有點反感的。

但是人和人的差別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有的人,把那些話當做了耳旁風,彷彿沒有聽到過,讓自己繼續沉浸在原來的習慣之中。而有的人,會想辦法度過一段不舒適的時間,最後形成一種新的習慣。後面的這種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升級。

前兩年曾經流行過這麼一種說法,叫做不要停留在舒適區裡,意思是人要不斷地進步,不要滿足於目前的現狀。

這個說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很多人曲解為呆在舒適區就是不對的、不好的。於是呢,成天給自己找不自在,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我怎麼那麼舒服呢?我怎麼那麼順利呢?這肯定有危險,有問題。”這不是把自己搞成精神焦慮嘛。

呆在舒適區的這個理論必須要和“升級”結合在一起,那才是合理的。我呆在一個舒適區,但是通過學習或者被人啟發,我發現有一個更好的舒適區,那麼我就要去升級。在升級的過程中,我必須離開自己原有的舒適區,會有一段不舒適的轉換過程,這個才叫離開舒適區。

升級,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他不是說簡單地通過學習啊,思考啊,你就能達成。就像有部電影裡說的,你會懂很多的道理,但仍然過不好你的人生。原因是什麼呢?是習慣,人最難改變的是習慣。

21天形成一個習慣,100天養成一個習慣,叫這類名稱的書籍、培訓班、文章、網絡小組特別的多。原因就是習慣這個事情真的是很難改變。

身體上的生理上的,比如說抽菸這件事情吧,有很多長期抽菸的人,深深地知道抽菸是對身體不健康的事情,但是真正戒菸的人的比例是相當的小的。很多戒菸的人不是沒有努力過,他們往往戒菸很多次。

再說個人學習成長方面,很多人也都知道需要升級自己的知識結構,升級自己的思維。但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人,他們的學習只是在自己原來的思想的範圍裡打轉轉,他們看再多的書,仍然是從中強化自己原有的認知和思維,這就好像坐在井裡的那隻青蛙,他還不停地努力地在往下挖,很深很深,但他頭頂上那片天空,永遠只是那一小片圓。

再看看企業的升級,這方面我就更有感受了。有一部分企業的老闆們,他們經常會意識到,需要不斷的升級才能取得更好的競爭力,這個道理他們都理解,甚至理解的很深。

他們有時會想要下力氣去達到某些方面的升級。他們會聘請各方面的專家顧問,包括我這樣的專業律師去協助他們實現某種升級,但往往不是三分鐘熱度就是依然在原地打轉轉。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浪費了好多時間、金錢和精力,有的還會有一種不再嘗試和永遠放棄的感覺,就像嘗試了很多是次戒菸的人,很多次失敗之後,就再也不去嘗試戒菸了。

這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部分企業在升級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類似的困境。

為什麼很多企業在習慣升級方面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呢?原因可能有好多。

有人以為思想態度決定一切,會不會是思想和態度上有什麼問題。我覺得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一般來說,能夠找到我這樣的專業律師,並且明確提出需要改進優化哪些制度或體系的企業老闆們,大部分至少在道理和方向這些方面是想的很明白的,他們在這方面通常不會太沖動,因為計算成本和利益,這是企業家的擅長之處。

根據我的經驗,企業升級習慣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在升級的過程中不重視方法、技巧的合理設計,對於習慣升級過程中的困難沒有充分的預期和分析。一些企業老闆心理上認為習慣的升級就像是一個開關轉換,輕輕按下就f轉了,或者一個新制度頒佈下去,新的習慣就開始了。哪有那麼容易的事情。要知道,三家企業裡,就算是在原有的習慣範圍裡實施一項制度,那個制度的執行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要打破原有的舊習慣,形成一個新的習慣,其中的難度更高。

下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結束本文,希望大家早上不要只喝粥了。

假設,有一個人叫小明,他每天早上都無法按時起床。某一天,小明決定一定要養成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的新的習慣。那麼,小明他會使用哪些方法技巧來形成這個習慣呢?

似乎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定個六點鐘的鬧鐘。但是過了兩天以後,小明發現鬧鐘似乎也沒有起到作用因為每次鬧鐘鬧鈴響起的時候,小明都會很順手地把鬧鐘給按掉,然後繼續睡等他醒過來的時候,他有時也記不清楚鬧鐘是不是響過。有一部分人到這一步的時候就會放棄了。

那小明不是那麼容易放棄的人他開始改進他的方法和技巧他試著把鬧鐘放的遠一些,睡在床上時胳膊夠不到的地方。這樣子的話,每天早上鬧鈴響起,他為了不被鬧鈴聲吵醒,就必須起床來,走上好幾步,然後才能把鬧鈴關掉。第一天他這個方法似乎奏效了,六點起床了,但是感覺很差,一整天都感覺很困。

到了第三天,小明發現自己升級了,不是升級到他想要達到的新的習慣,而是可以做到起身幾步把鬧鐘關掉,然後再回床繼續睡的技能。而且這個技能一天比一天嫻熟,不影響繼續睡回籠覺。你看,老的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人在這一步基本上也都放棄了。

可是小明仍然不放棄,他繼續升級他的方法和技巧。這次想的就比較深了,他覺得單單用一些簡單的刺激的方式來召喚它甦醒,可能想得過於簡單了,必須要把舊的習慣看成一個強大的敵人,才能好好考慮戰略戰術上該怎麼安排。

小明認真思考了他關於定點起床的底層需求和目標。他早起床,實際要達到的目標和效果有兩個。一個目的是,能夠從容的吃早飯,改變自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讓自己已經有些小疾病的腸胃能夠健康起來。另一個目的是改變自己一天的工作節奏,但有些事物能夠在上班之前先解決掉,這將有利於他一整天工作安排和效率。

當明確了這兩個目的之後,小明就開始反思他整個的策略和方法,他顯然是隻把目標定在了六點起床這一個點上,而忽略了整件事情的背後的需求和目的。於是他綜合分析了生理、營養、習慣各個方面的要素,然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小明刻意地減少了晚飯的進食量,目的是腸胃會在早上更早的時間提醒要進食,這樣可以間接地促使他起床。其次,小明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安排好了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尤其是把早上八點之前的優先安排,並且將一些前一天晚上刻意不加班做的工作,放到第二天早上來完成,工作進度的緊湊感也會促使他更早的起床。第三,小明在晚上睡覺前煮上一杯咖啡,放在保溫杯裡,放在鬧鐘的旁邊,而鬧鐘依然離開床很遠,這樣當他每天早上去按鬧鐘的時候去喝上一杯咖啡,一般來說,喝了咖啡就不太會再睡了。

不能說小明的計劃,到這一步就會成功了,但至少他比其他之前放棄的人來說,他習慣升級的希望是很大的。在整個過程裡,最關鍵的是對方法和技巧的重視,而不是簡單地要求自己堅持,堅持不一定勝利,特別是用錯方法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