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鄂尔多斯这个村悄然有了变化

仲秋时节,达拉特旗风水梁镇母哈日沟村

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宁静祥和。

阵阵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沉寂,村集体经济项目——母哈日沟村小杂粮加工厂的全套机器设备调试成功。“现在,我们是万事俱备,只等秋粮收购回来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了。”母哈日沟村党支部书记薛小林高兴地说,“近3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多亏了市造林总场及驻村工作队。”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市造林总场结对包扶母哈日沟村,他们始终坚持“全力帮扶,精准扶贫”的理念,千方百计为母哈日沟村办实事办好事,让昔日贫困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看,鄂尔多斯这个村悄然有了变化

建小杂粮加工厂

母哈日沟村,位于风水梁镇南部,有12个自然村,现常住280户、410人。受地理条件影响,居住比较分散。全村原有耕地面积1.38万亩,随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已退耕还林1.2万亩,现有耕地1800亩。过去,该村大多数人靠土里“刨食”,以种植养殖为生,靠天吃饭,一年到头辛勤劳作,除去生产成本外,收入甚微。大多数人没有致富门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没能摘掉“穷帽子”,村集体经济为零。再加上是梁外地区,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就连喝水都困难,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打工很少再回来。

2018年3月,母哈日沟村来了几个年轻人——市造林总场驻村工作队。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韩胜利的带领下,他们察看村情、入户走访、摸底调査,一头扎进村子的发展里。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母哈日沟村地处“梁外”地区,适宜种植小米、荞面和各种豆类农产品。苦于没有加工厂,好多村民不愿意种植小杂粮,致使优质的小杂粮产量小,没有形成种植规模。经过工作队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共同商讨,

决定建一个小杂粮加工厂,摆脱村集体一直没有收入的窘境,以产业推动该村发展。

借助国家的扶贫政策,2018年10月,小杂粮加工厂建成了,市造林总场为加工厂投入资金20万元购买了机器设备。加工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由村委会负责管理,合作社负责运营、品牌打造和产品销售。当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实现了破“零”目标。同时在杂粮收购方面,加工厂针对贫困户实行保护价收购,即贫困户所种杂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收购,同时提供加工服务,只收加工成本费,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2019年,村里建成优质杂粮种植基地5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200亩,惠及贫困户11户,村集体经济收入7.9万元。

经过两年的生产运营,“丰水粮”小杂粮品牌市场认可度逐年提高,生产出的小杂粮产品供不应求,而且,生产规模已不能满足所需,急需扩大生产规模。

经多方努力,今年9月29日,小杂粮加工厂在原址扩建并调试成功,市造林总场又为该村投资39万元购买了更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新的机器设备不仅提升加工效率,而且节省人工等成本。

小杂粮加工厂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全自动一体加米机和加面机,同时配套了展厅、办公室等。“我们现在的小杂粮加工厂很先进,产量上去了,一个小时能加工1000公斤粮食,加工出来成品粮品质品相更好。”看着崭新的机器,薛小林高兴地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生产经营,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很认可。重要的是小杂粮加工厂可以带动母哈日沟村及周边地区小杂粮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为今后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解决生产原料供给问题,该村整合周边小杂粮生产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对村里种植小杂粮户每亩补贴50元

据了解,新设备投产后,今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至少10万元的收入。

按照母哈日沟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所获收益的40%用于本村脱贫户,有效帮助他们增收,防止脱贫户返贫,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流进村民心里的自来水

秋日的母哈日沟川两边的庄稼长势喜人,饱满的玉米棒裂开笑颜,金黄色的谷子、糜子随风荡漾,到处是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正在田间秋收荞麦的村民张宝告诉记者:“今年市造林总场帮助我家打了机井,还给上了滴灌。可是顶上大事了,拉上闸浇地七、八个小时不用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看,鄂尔多斯这个村悄然有了变化

63岁的张宝是母哈日沟村的村民,今年种植30亩玉米、10亩荞麦,养着120只羊、60多只鸡。因为腿脚不便,最近他买了一辆小汽车,每天拉着老伴收秋。“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并上了滴灌,吃水用上了自来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缺水、少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接个电话还得往山顶上跑。这是驻村工作队进驻村里的最大感受,也是一直困扰着村“两委”班子的一块“心病”。2018年开春,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村民在母哈日沟川边打了21口机井,但水泵、电线、水管等配套设施的钱都需村民自筹,由于村集体没钱,村民也不愿自掏腰包,眼看春耕季节来临,农户种植成了问题。工作队及时向所在单位市造林总场负责人汇报了这一情况后,造林总场对打机井的村民每户给予1000元补贴,给机井补齐了配套设施,解了村民春耕的燃眉之急。

2019年5月,工作队又组织村民在张家湾社、马家湾社、刘家沟社新打机电井9眼,市造林总场又为每眼机电井提供了配套补贴1500元

,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及牲畜的饮水难题,而且400亩土地得到了有效灌溉。

看,鄂尔多斯这个村悄然有了变化

今年,工作队组织打井4眼,上滴灌20户。

3年间,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村民为村里打机井34眼,解决了100多户村民的吃水难题和大部分土地的灌溉问题。

“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感谢驻村工作队,从此再也不用拉水吃了,我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了。”村民刘金宽高兴地说,

“现在吃水、浇地、饮羊一拉闸就做到了,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2019年5月,驻村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在离他家200米处打了一眼机井,并配套了三根管子,一根接到家里,一根接到庄稼地里,还有一根接到了羊圈里,并配齐了水泵等配套设施,解决了他家的用水难题。

看,鄂尔多斯这个村悄然有了变化

“我们拉水吃了30多年,拉水的地方没有水泵,得自己动手吊水,虽说距离不远,可一趟也得1个多小时。现在只要动动手,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了,多亏了工作队。”

村民刘侯永笑着说。他家养着100多只羊,种着40亩玉米、10亩大豆。以前拉水吃是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如今的自来水圆了他家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关注鄂尔多斯新闻网

©鄂尔多斯新闻网

转载须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来源:鄂尔多斯新闻网微信(ordosnews)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

编辑:杨阳、白倩

校对:李荣、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