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後當輔警”上熱搜的冷思考

近日,中科院博士後當輔警的話題衝上社交媒體熱搜榜。對此,當事人繆博士這樣回應:“更希望大家看到我乾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博士後的頭銜上。”

儘管當地公安部門一再強調博士後本人進入的是刑偵署技術大隊DNA實驗室,是作為專家型人才專門引進的,但一般人還是願意從對輔警的傳統印象上來理解。新聞上熱搜,恐怕正是因為博士與輔警之間巨大的社會觀感落差所致。

一個行業,或者一份職業,在公眾的價值排序中存在一些差異,甚至是落差,並不奇怪。畢竟,行業或職業的社會美譽度不是一時半會兒形成的,而是存在一個時間累積和印象疊加的過程。與博士對應的,應該是高校、科研機構乃至大公司,而與輔警對應的,或許是一般待就業人員。這樣的驚奇,符合一般觀感,也是生活中的常態。

然而,常態並不意味著必然。繆博士能夠進入基層警局,勇敢地接受輔警這個身份,除了他是備受禮遇的專家型人才之外,也與其個人的人生選擇密不可分。正如他所說,這是在圓“警察夢”。他本人也對罪案推理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非常感興趣,偶爾也會從專業的角度對一些情節進行分析研判。如果撇開現實的種種,從事這種把工作和愛好融合在一起的職業,顯然是理想的生活狀態。

何況,除了“圓夢”,博士後做輔警,與他做研究、做課題其實並無太大的區別。他的“專業和目前工作完全吻合,能一展所長”。而如果考慮到利用專業破解積案帶來的成就感,則這份工作的意義就更大了。

這一案例也提醒人們,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選擇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同樣應該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思維。以往那種固化、刻板的思路,並不符合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要求。

一者,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傳統行業,或者說帶著社會刻板印象的職業,完全可以有新的機會和空間。高知群體掌握的知識、技術,一旦與實踐結合,也必然會產生新的突破。中國改革走到今天,還認為創新的前沿僅僅侷限在國字頭的科研院所裡,還認為高知人才必須在這些地方才能安身立命,這可能是小看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深度變革了。選擇在實踐一線進行探索性研究,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基於微觀個體的革命性變化,未嘗不是人才流動的一個樂觀信號。

再者,任何行業、職業都有等差,但對於個體而言,這種等差更多體現在工作的質量以及所能拓展的深度和廣度上。進入一個新興行業或者一個大公司,機會當然更多,但一般性行業同樣有很多可能。關鍵是一個人要有定力、有抱負、有目標。

近年來,高校教師應聘街道辦、清北碩博擔任小學教師等新聞,每每“衝撞”人們的固有思維。但仔細解讀下來,發現這些職業背後都有廣闊的空間,街道辦可能是國內首批數字城市治理的第一線,小學教育在今天的中國,重要性更不待言。隨著此類新聞的增多,公眾也比以前更平靜。這說明,變化已經在發生,像繆博士一樣的好多人已經行動起來了,依然圍觀、依然調笑、依然掂量,不僅沒有意義,對其他擇業者來說,可能也會錯失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